文 | 耿凌波
目前看來,儘管《冰雪奇緣2》在全球範圍內完成票房收割,但公眾輿論仍覺得它還不夠「優秀」。
國內市場,《冰雪奇緣2》面對《兩隻老虎》、《利刃出鞘》等賀歲檔電影的「狙擊」,依舊完成票房領跑,周六當天票房環比暴漲218%,國內累積票房突破6.36億;海外市場,《冰雪奇緣2》北美票房統領感恩檔,累積收穫票房2.35億美元,截至今天(12月1日),電影在全球拿下4.65億美元,成為有史以來全球首映周末票房最高的動畫電影。
未來,隨著俄羅斯等四大市場和紐西蘭等14個小市場相繼開畫,該片全球票房落點有望突破12億美金,成為繼《獅子王》等影片之後,今年第六部全球票房破10億美金的迪士尼電影。
與此同時,這部影片也正因為內容平庸、立意保守而備受爭議,當前豆瓣評分7.3分,較前作降低了整整一分;爛番茄新鮮度76%,Metacritic評分65分,創下迪士尼動畫新低。
《冰雪奇緣2》本質上更像一部服裝宣傳片
相比再赴「冰雪之旅」、再達藝術巔峰這樣的口號,迪士尼推出《冰雪奇緣2》,到更像是為了繼續「公主裙生意」而處心積慮。要知道《冰雪奇緣》的故事本身就十分完整,第二部在世界觀的拓展上難言「驚豔」,甚至帶著點「前傳」的味道。
第一財經評價《冰雪奇緣2》:「過分依賴絢麗的特效和聒噪的歌曲串燒讓觀眾擺脫無聊劇情,沉浸在虛幻的世界中停止思考,所有的設計幾乎是為線下消費而服務,更像是一個為粉絲創造的主題公園......而不是一個令人回味的動畫佳作。」
除了捨棄在內容創意上下功夫,《冰雪奇緣2》在升級上做出的選擇,也更能看出這部電影的「功能性」。
數據顯示,《冰雪奇緣》投資1.5億美金,《冰雪奇緣2》投資2.0億美金,多出來的5000萬美金預算用在了哪裡?無論是映前的導向,還是映後的反饋,「技術升級」都成為整部電影的重頭戲,但這並沒有用來服務故事本身,而是用於渲染兩位公主全新的「公主裙」。
據悉,《冰雪奇緣2》不僅實現了鑽石配飾、珠光亮片以及精美刺繡的質感分辨,更能保證連衣裙的運動軌跡接近真實場景,最大限度實現擬真效果。藝術總監Mike Giaimo將《冰雪奇緣2》描述為「迄今為止最精緻的服裝動畫電影」。
或許對於影迷而言,《冰雪奇緣2》十分「雞肋」,但對於迪士尼自身的商業故事來說,《冰雪奇緣2》卻是不得不講的章節。近年來,隨著Disney+入局流媒體戰場,迪士尼付出了巨大心血,不僅放棄Netflix1.5億美元版權費、斥資710億美元收購福克斯,來補充流媒體平臺IP庫,其樂園營收和整體利潤也在下滑。
而《冰雪奇緣》上映一年內,就賣出了300萬條公主裙,創造了4.5億美元收入。在全球50大最賺錢IP中,「冰雪奇緣」以113億美元的收入排名第45位,迪士尼12名位公主平均創收37.5億美元,僅為其三分之一。
有了第一部的成功樣本和鋪墊,《冰雪奇緣2》的商業潛力更是可見一斑。
《冰雪奇緣2》的成功依託於「換裝遊戲」邏輯
或許有人會好奇,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願意為《冰雪奇緣2》買單?
觀察《冰雪奇緣2》受眾畫像,女性仍然是主力。美國在線電影票房數據統計網站Box Office Mojo披露,《冰雪奇緣2》女性觀眾佔比高達59%,家庭觀眾佔比高達70%。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樣一部「公主裙宣傳片」會大受歡迎,這背後的邏輯和女性痴迷「換裝遊戲」類似。
當代年輕女性的成長曆程,可以說是被「換裝遊戲」全齡段覆蓋的,從學前齡時期的芭比娃娃、小學時期的4999網頁換裝遊戲、初中時期流行的QQ秀、高中大型網遊裡的角色扮演,到現在的爆火的 Zepeto捏臉遊戲、3D立體換裝遊戲《閃耀暖暖》......
換裝遊戲對女性的吸引力,依靠的是玩家對角色的代入感。就像男孩夢想「變身超級英雄、拯救世界」,女孩也夢想「醜小鴨變成白天鵝」。雖然內在套路十分復古,但這麼多年來卻一直奏效,可謂換裝遊戲的「馬甲」不斷變,但吸金能力同樣從未消減。
以《閃耀暖暖》國服上線當天為例,全渠道新增用戶高達400萬以上,其中女性玩家佔比80%;前24小時流水將近2000萬,相當於騰訊發行一款重度遊戲《龍族幻想》、《和平精英》、《跑跑卡丁車》的體量,這樣的成績不僅在女性向手遊中十分罕見,在全品類手遊中同樣舉足輕重。
而背後,正是女性市場的全面升級以及「她經濟」的快速崛起的投射。
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中國大陸女性人口6.8億,其中最有消費能力的中產女性人口7746萬人,女性消費市場總值高達4.5萬億。在女性消費的細分品類中,服裝、鞋包、美妝的花銷佔比頗高,35萬女性消費者一年至少要購買12隻包。
今年秋天,迪士尼在上海舉行的「華特迪士尼大中華區啟動會議」上,也將「她經濟」列為授權重點。其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迪士尼會在女性消費者身上花更多的心思,去開發她們願意消費的衍生品,以針對性地進行產品渠道鋪設。」。
而除此之外,以「她」來帶動整個家庭在迪士尼的消費上漲,則是這家老牌娛樂公司謀劃的更大的生意。迪士尼越來越意識到,經濟日益獨立的女性正迎來身份再造,其在家庭、社會中的話語權已經與男性平分秋色,並在商業價值上釋放巨大的增量空間。
波士頓諮詢的研究顯示,在中國62%的家庭消費由女性主導。可謂「一人剁手、全家買單」,「她」正成為整個消費市場當之無愧主力軍。
迪士尼布局「她經濟」
值得一提的是,女性消費欲望的爆發,和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緊密相連。「公主」作為迪士尼的「她經濟」的主要內容支柱,其變化往往來得更加明顯。
從第一位「迪士尼公主」誕生至今,經過了整整80年,期間她們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資本主義「黃金時期」、美蘇冷戰、美國反戰運動以及女權運動的第二次、第三次浪潮等等,也經歷著自身由「等待王子拯救」到「自我拯救甚至拯救王子」的轉變。
最開始的幾位公主,包括白雪公主、灰姑娘和睡美人,不僅形象相似,個性和命運更加雷同。
她們向讀者展示的面貌皆是溫柔可欺,缺乏對命運的抗爭精神,只有獲得依附王子的愛戀才能改變命運。這充分體現了當時美國社會女性從屬、依附的社會地位。
到了19世紀60年代以後,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女性大規模進入職場,男女同工同酬的訴求,打破了男女不平等社會氛圍,迪士尼也進入動畫的「復興時代」,歷史上第一位具有現代女性意識的公主「小美人魚」,就是誕生於此時。
電影中小美人魚被塑造成為思想獨立、勇敢追求愛情、敢於向命運抗衡的形象。緊隨其後誕生的茉莉公主、寶嘉康蒂、貝兒公主、花木蘭等一系列公主,也具有相似的特質,她們個個擁有獨立的人格、嚮往自由,不再盲目等待王子的拯救,而是試圖反抗男權社會的束縛。
但此時電影探討的主題,仍然以「婚姻問題」為主。
進入新世紀,社會的價值觀更開放多元,迪士尼公展現了現代女性的獨立意識和自由精神,電影的主題也從浪漫的愛情故事也轉向了公主追尋自我。無論是為了保護家庭展開成長之旅的「長髮公主」,還是戰勝自我的愛莎公主,她們不再寄託於愛情,而是相信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獲得人生幸福。
至此,迪士尼公主完成了角色的革命性反轉。國外語言學家曾統計過迪士尼公主電影內的臺詞數量和內容,他們發現早期公主們收到的讚美中,55%是關於外表,只有11%是關於能力和成就。但之後的時間裡,提及外表的讚美就越來越少。
但由《冰雪奇緣》引發的「公主裙」熱賣現象,卻又讓外界開始警惕「公主價值觀」的真正走向。
一方面,迪士尼強調「公主們」不再是花瓶擺設,而是更獨立、有智慧、有力量的存在;但另一面,又通過迎合女性消費心理,引導她們消費以「扮靚」為核心價值的「公主裙們」,這種背道而馳的做法不禁讓人思考,迪士尼動畫對女性價值的思考又是否真的像它鼓吹地那樣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