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板的用處是什麼
如果要找一個跟拍片有關的道具或符號,除了攝影機本身之外,人們最常使用的大概就是拍板了。在攝影機開始錄製後,有個人先把拍板拿到畫面中打板,導演再喊「Action」,是連非電影專業的人都做得出來的流程。就算不是專業的電影劇組,只要拿著一個拍板,也會讓劇組一下子看似專業起來。然而,到底為什麼電影劇組要有這個打板的動作呢?總不會只是為了「看起來專業」吧?
其實,打板的功能很簡單,就是為了要同步聲音與畫面 。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專業的電影劇組都是分開錄製聲音與畫面的,不像用一般的消費性攝影機或智能型手機錄像一樣,錄完之後直接變成一個完整的影音檔案,而是分成影片跟聲音兩個檔案,或底片與磁帶,再交由後制部門的人員將聲音跟影片合起來。
為什麼要分開來錄呢?很簡單,因為攝影機太吵了。電影等級的數字攝影機在處理龐大的影像數據時會產生大量的廢熱,所以通常會內建風扇來散熱。不說這些風扇會影響到攝影機上的收音設備,常常還是現場最大聲的雜音來源呢!而底片攝影機雖然不會有廢熱問題,但它們在捲動底片的聲音可能比風扇還吵。分開收音的好處在於,收音師可以在現場找到最佳的收音位置,更靠近演員,更遠離噪音,或者直接把無線迷你麥克風暗藏在演員的領口等,大多都比從攝影機的位置錄音來得更好。
那麼,這些分開錄製的畫面跟聲音,要怎麼把它們合成為一個影片呢?這個問題在不同的媒材上有不同的方法,但無論是哪種媒材,首先都要做一件事:把畫面跟聲音的時間點對在一起,讓影片上的畫面跟聲音一致,不會有任何的延遲。這個動作叫作「對同步」,由於這個動作的重要性,整個把聲音跟畫面合成的工作通常也就被稱作對同步了 。
別看對同步這個動作好像很簡單,實際上做起來是非常累人的工作。即使先不管它重複性高、毫無創意空間(想想每一個鏡次都要對一次同步,同個分鏡重拍了幾次,負責處理同步的人就要對幾次同步),光是要找到畫面檔跟聲音檔裡面可以用來對時間的「同步點」就很困難了。什麼是同步點呢?比如說,我們可以在一段畫面檔裡面尋找一個會發出特殊聲音的動作,像是一道門被用力地關上,然後再去聲音檔裡面找出這道門被關上時所發出「砰!」的聲音,並標示起來。這個「砰!」聲的時間點與它所對應的畫面檔裡門關上的時間點,就是我們可以用於對同步的同步點。可想而知,要找這個同步點其實相當不容易,最好有以下幾個條件。
·聲音清脆且有明顯可見動作
如果畫面上沒有拍到門,那我們也就無從得知門什麼時候被關上的了。同步點並沒有辦法用推測的,因為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秒的誤差,人耳還是有可能聽得出來。另一個例子則是對話:當演員的臺詞是「好」,那我們並沒有辦法確定他是從什麼時間點開始發聲的,因為「好」這個字的嘴形沒有一個明確的動作;反之,如果臺詞是「棒」的話就比較適合用來做同步點。
·聲音與動作不可連續重複
假設畫面上有好幾道門陸續被關上,那就很難確定哪一個關門聲是對應到哪一扇被關上的門,因為每一個關門聲可能都很像。雖然陸續關上很多道門的情況比較罕見,但如果換成是腳步聲的話,就很常會發生找不到同步點情況。
要同時符合這些條件的同步點,其實並不常出現;就算有,也要依賴後制人員一個鏡次一個鏡次去翻找,更是辛苦。然而,很快就有人想到了:如果找同步點很困難的話,我們何不自己創造一個同步點出來呢?於是,劇組們就開始在影片的最開頭處打板 ,讓後制人員能很快地找到同步點來對同步。拍板正是以此目標來設計的:材質是可以發出清脆而足夠大聲的特定木材或其他響板材質,並在響板部分漆上黑白相間的條紋,以便清楚辨識拍板合上的時間點。從此,每逢有現場收音的電影拍攝,打板就成了必做的動作之一。
即使今日已經有許多不用手動找同步點的聲畫同步方法,不用打板也可以靠時間碼同步或利用聲波比對等方法來對同步,但打板仍然是最保險的方式。只要攝影機跟收音機都有確實錄下打板的瞬間,就算其他方法都失靈,也可以輕鬆地回到手動對同步的方式。現在的好萊塢劇組流行用iPad上的拍板應用程式來做有線或無線的時間碼同步,這些拍板應用程式仍然會在開始計時的時候發出閃光與嗶聲,作為傳統打板動作的替代。
打倒板
打板通常是在開拍前的動作,然而有些時候,劇組會選擇在該鏡次的拍攝即將結束時才拍攝拍板,又是為什麼呢?
其實,拍片有很多時候是很需要抓時機的。比如說某個分鏡必須讓火車在背景經過,所以當看到火車從遠方出現的時候,演員與攝影師就要馬上入戲;又或者在多雲的天氣時,突然有個間隙讓太陽能探出頭來,劇組便可以捕捉到晴天一般的光,這些時候通常沒有時間讓場記先進到畫面裡面打板。如果場記沒辦法「先進去」的話,那就讓他最後再進去吧!等到戲都拍完了,場記再進畫面,就一定沒問題了。
不過,最後才打板卻造成了一個新的問題。在膠捲攝影的時候,所有接續的片段都是錄在同一條膠片上的,必須等衝印出工作用拷貝之後才會分成一個個片段用來剪輯,而用來辨識每個片段的開頭的,常常就是拍板出現的第一格畫面。如果在片段的最後才打板的話,很容易讓處理分段的人員誤會,以為該片段是從拍板出現的時候才開始,導致錯誤的分段。怎麼辦呢?
很簡單,把板倒過來打,就不會跟正常的打板方式搞混了。只要分片段的人看到拍板是倒著的,他就可以知道這個片段應該是要反著切,就不會分錯片段。所以,只要是片段結束的時候才打的板,打板的人都會將它倒過來,以標示這是結尾時才打的板。這樣的狀況,就被稱作打倒板 。跟國旗放反的意義不一樣,倒板就只是純技術上的考慮而已。
拍板最大的功能就是用來打板,以創造出一個方便後制人員把聲音與畫面同步起來的同步點。然而,這並不是拍板唯一的功用。在拍板的響板部分之下,還會有一塊小黑板。這塊小黑板,又有什麼樣的功能呢?
其實,小黑板上的信息,也是為了後制方便,特地寫出來要讓攝影機攝製下來的,上面會記載像是片名、場次、分鏡號等的信息。你可能還會想問,後制又為什麼需要這些信息呢?直接挑出要用的鏡次,讓剪輯師把這些鏡次拼接起來,不就完成剪輯了嗎?為什麼還要浪費硬碟儲存空間或膠捲,去拍一個在電影院放映時完全不會出現的信息呢?
答案很簡單:是為了整理素材。如果是一支三天拍完的小短片,那它的素材確實可以在後期的時候依靠組員的記憶來整理。若是一部九十分鐘長度的劇情片呢?讓我們來計算一下:假設這部長片中,每個分鏡的平均長度是五秒鐘,用九十分鐘去除的話,就可以得到該片的總分鏡數。90×60÷5=1080。總共有上千個分鏡。如果不知道每個片段是屬於哪一場的第幾個分鏡的話,剪輯團隊就得在遇到每一個新分鏡的時候,從(可能有上百頁的)分鏡腳本裡面找出新分鏡是位在哪個段落,才能確定該把這個分鏡放在時間軸裡的什麼地方,這當然是毫無效率可言。因此,剪輯團隊們都會希望他們接收到的素材最好是都標明清楚每一個片段是屬於第幾場、第幾分鏡的第幾個鏡次,好讓他們可以用最高的效率、浪費最少的人力與時間去把所有片段都排序好。
這些雖然與畫面有關,但本身不屬於畫面內容的信息,就是所謂的後設資料 (metadata),也就是描述數據的數據。對一般人來說,最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用手機拍照時,存下來的相片檔裡也通常會有拍攝時間、相機型號、快門速度與光圈大小等信息,這些也都是後設資料。後設數據最大的用處之一就是可以用來排序或整理,我們可以在手機上按照拍攝日期來整理相片,就是依靠相片檔裡的後設資料。
數字相機或許有著強大的儲存後設資料的功能,但對於以往拍片用的膠捲攝影機來說,要怎麼把後設資料附著到膠片的每一個片段上呢?每拍完一個分鏡就把膠片抽出來貼上標籤顯然是既沒效率又危險的做法,膠片要是曝光而報銷就糟了。於是,劇組們乾脆就在每個鏡次的開頭攝製下該鏡次的後設數據,讓剪輯團隊只要看到這個寫了場次、分鏡號跟鏡次的小黑板,就知道該在這裡動刀,剪下一個新的片段出來,並且也可以馬上知道該把這個片段擺在時間軸的哪個位置,大幅縮短了剪輯的準備作業。由於攝製小黑板跟打板的目的都是為了後制便利,人們乾脆就把小黑板跟打板用的響板裝在一起,形成了今日電影拍板的樣子。在中文地區,又因為拿這個板的通常是場記 ,所以它也被叫作「場記板」。
這種保存後設資料的方法,就像一些底片相機可以在底片上印上拍攝的日期,是把後設數據當作一般數據來儲存。而由於電影的戲劇內容是在打完板、場記退開到畫面之外後才開始。拍板的攝製也不會影響到真正的內容——只要打板的人沒有因為打板太大聲而嚇到演員的話。
然而,到了數字攝影當道的今天,後設資料應該已經可以在攝影機上直接輸入到影片檔裡面了,像是Blackmagic Design所出的電影攝影機就有這個功能。為什麼劇組們大多還是保留了在拍板上寫後設數據的傳統呢?這是因為雖然在數字攝影機上直接輸入場次數據很方便,但是電影業界的數字影片格式一直沒有統一,即使在攝影機上可以輸入後設數據,也不能保證後制軟體在匯入影片素材檔的時候可以讀到那些數據。因此,目前最保險的做法,仍然是最傳統的——在拍攝的一開頭先錄下場次數據,不管是用傳統的木質拍板,還是iPad裡的拍板應用程式。這麼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在匯入素材文件到剪輯軟體之後,剪輯師可以直接在畫面上看到每一個片段的信息,不用去找儲存後設數據的地方,讓整個剪輯的過程更直覺。你也許又想到一件事,既然聲音跟畫面通常是分開錄製的,畫面的後設資料被寫在拍板上錄製下來了,那聲音的後設數據又是怎麼紀錄的呢?同理,這些信息也是直接錄製到音軌裡面的,方法就是找個人對著麥克風說:「第幾場,第幾分鏡,第幾鏡次。」或者在臺灣更通用的:「場三 ,shot 2,take 1。」
開始錄像之前
我們現在可以整理一下開始錄像時各個動作的順序。首先,所有人要就定位:演員站定位準備開演;場記舉好拍板給攝影師拍攝;攝影師也要對焦在拍板上,並讓整個拍板入鏡——這是為了讓片段的一開始就有清楚的後設資料,剪輯人員不用再到片段裡面尋找拍板何時會出現在畫面裡。另外,收音人員要把指向性麥克風對準負責記錄聲音後設資料的人,通常也是場記,好讓後設數據可以被清楚地錄下來。當然,也要確保打板的聲音有好好地錄到,亦即夠大聲,又沒有大聲到爆掉,畢竟超過錄音範圍就失去意義了。
準備好之後,負責指揮這項流程的人,通常是副導演,他會先喊「Sound」,要收音組開始錄音;收音師在確實開始錄音之後會喊「Speed」來表示錄音已經開始並且錄音速度正常;這時場記再接著喊「場××,shot××,take××」給收音組錄下來;錄好聲音的後設資料之後,副導演才會喊「Camera」,要攝影師開始攝製——這是為了節省影片的大小,畢竟無論是膠捲還是數字檔案,畫面的每秒儲存成本都要比聲音高得多,才讓攝影機儘量晚開始錄像。
攝影師聽到副導喊「Camera」之後就會按下錄像鍵開始攝製畫面。確認攝影機開始錄像之後,攝影組會回報「Rolling」,意思是攝影機的馬達已經開始轉動,這是源自於膠捲攝影機的術語,留存到了現在。這時,聲音跟畫面都已經開始錄製,拍板上的後設資料也已經被攝影機錄製下來,場記就可以打板了。要注意的是,場記必須要確認聲音與畫面都開始錄製之後才能打板,因為同步點就是要聲畫兩者各自都有,後制人員才有辦法對同步;打板的時候板的下半部要儘量保持靜止,這樣後制人員對同步的時候才會有清楚的畫面同步點可以用。打完板之後,場記就要儘速退出畫框之外,攝影師恢復畫框位置,收音人員恢復麥克風位置。然後,就是副導或導演喊「Action」,演員開始演戲的時候了。
選自《電影冷知識: 當我們談電影時,我們在談什麼?》作者許立衡、張凱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