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多份病例打動奧組委
記者:是什麼最終打動了國際奧組委,選擇協和醫院創造這一歷史?
何方方:在非常系統地介紹了性別鑑定系統理論後,我們著重介紹了醫院已整理出700多份性發育異常的相關臨床病例。30年前,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著名教授葛秦生開始著手於性發育異常的臨床與基礎研究,研究項目1996年曾獲得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9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在性別鑑定領域,理論和儀器水平各大醫療機構差距不大,但長達30餘年的臨床與基礎研究以及目前整理出的近700例臨床病例才是協和醫院的最大優勢。
記者:作為實驗室的負責人和執行者,你理解北京奧運會專門設立性別鑑定實驗室進行性別鑑定的用意是什麼?
何方方:在絕大多數運動項目中,男運動員在力量、速度、耐力、爆發力等方面都較女運動員高出一籌。在田賽各種項目的記錄中,男女運動員成績的差異在10%~18%,而在徑賽的項目中,這種差異達到了20%。因此,國際運動協會於1966年引入性別鑑定,以確定參加女子項目的運動員的性別,維護女子競技運動的公平性。北京奧運會對性別爭議問題及背後體現的競技公平性更為重視,創設鑑定實驗室意義尤為重大。
男運動員可疑也要檢
記者:是否僅對女隊員進行檢測?
何方方:無論是歷史經驗,還是客觀分析,都是男隊員頂替女隊員居多,但我們也會根據奧組委的要求,對可疑的男運動員進行相應檢測。
記者:現在也出現許多性格模糊化,甚至性別扭曲的案例,科學上是如何準確進行分類的呢?奧運會需要的是哪種分類標準?
何方方:區分性別可通過染色體、性激素、心理等多種手段,某些人生理上是女性,但她心理上一直認為自己是男性,這種人也常常被認為是「社會男性」。但奧運會區分的重要標準是運動員的生理區分,即傳統意義上理解的女和男。
記者:遇到兩性人時怎麼辦?
何方方:目前國際上一般主要按染色體辨別,但是臨床實踐中,有的女運動員患了「雄激素不敏感症候群」,即使「她們」雄激素水平在正常男性範圍內,染色體也為男性(XY),但因雄激素完全不能發揮作用,「他們」比女性還女性,所以應受到保護和公平對待。對於這樣的運動員,以往是被禁止參賽,成績也不被承認,但實際性別則是女性,我們認為可以將她作為女性,則可能同意參賽。
7天發出正式鑑定報告
記者:奧運會期間,性別鑑定實驗室如何準確甄別運動員性別?
何方方:檢測包括賽前質疑檢測和賽後質疑檢測,我們要求所有需要排除性別爭議的運動員,都要提供漱口水、血液樣本,並接受體格檢查等三道關。漱口水是用來檢測基因,這是第一重檢測,而血液樣本則是用以檢測性激素(主要是雄性激素)和染色體異常,第三道關體格檢查則是協和醫院的強項,依靠豐富的臨床經驗,大夫看一眼運動員的身體就能做出判斷。結合臨床、性激素、基因、染色體四種方法,性別鑑定實驗室將在3天內出初步鑑定結論,7天內發正式報告。
記者:你們是否存在擔心,可能面臨因性別鑑定結果而失去獎牌的國家的抗議,或是國際奧委會本身對實驗室性別鑑定結果的質疑?
何方方:我們的工作是根據醫院條件提供醫學報告意見,不同國家對結果如果存在爭議,可以要求國際奧委會官方做進一步檢測。
責編: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