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數不清多少風流人物」,三國時期的紛爭與分合,是人才輩出的時勢造英雄的時代。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性格鮮明,每個人的命運都與自己的性格匹配。計謀、陷阱、戰爭、道義,三國時期的英雄寫出了一首磅礴的樂曲。
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以外,司馬懿作為第二梯隊的重要人物,也有著他獨特的人格魅力。他擁有非凡的雄才大略,善於隱忍,最終也勝利在隱忍的性格之中。
正所謂,戰事紛爭,活得比競爭對手長久,就是勝利,司馬懿有意無意之間,努力地活著,最終將曹操、曹丕、曹睿三個有才能的君主耗死了,甚至耗死了諸葛亮,最終得以在曹芒的時代實現了自己的抱負。
他的這種隱忍的性情從他發動高平陵之變就不難看出。畢竟魏明帝曹叡在公元239年病逝,而司馬懿卻在十年後才開始此重大政變,掌握了曹魏大權。既然主意已定,為什麼要等這十年呢?這到底是什麼緣故呢?
01曹叡在世時,時機尚不成熟,需要隱忍
曹叡於公元226年即位為帝,是曹魏的第二個皇帝,那一年他才24歲。主要輔佐他的除了司馬懿還有曹真、陳群、曹休三人。曹叡曾經親眼目睹自己的親生母親被賜死,所以他心智更加成熟,成長飛速。
即位後獨攬大權,在上述四位大臣的輔佐之下,擊退了蜀漢的多次進攻。司馬懿也獲得了曹叡的充分信任,多次被封為主帥,也是立功無數。
這時的曹叡治理國政非常清晰明徹,大臣也是忠心耿耿,所以時機並不成熟。此時的司馬懿,更願意扮演成一個忠臣的角色,一心為國,與大將軍曹真一同抗蜀,全心全意為曹魏而戰。
實際上他正在尋找機會,但是不會操之過急,只是在靜靜地盼著時機的到來。正所謂,機會是留給有準備之人的。
02曹叡死後十年間,被壓制了權力,需要韜光養晦
果然看似是機會的事件來了,公元239年曹叡死於重病。他在病重之時一直在安排託孤之事。他的養子曹芳,也就是小皇帝當時年幼,一定需要將他託付給一個極為信任且能力超凡的人才可以。
最初曹叡準備將小皇帝託付給自己的叔叔燕王曹宇,但是遭到了劉放和孫資的阻撓。後來曹叡改變主意,將小皇帝託付給了司馬懿和曹真。
看起來司馬懿有了一個絕好的機會,而實際上曹叡死後的那十年間,曹芳一直壓制著他,致使他成為不撐控實權的太傅。
此時的司馬懿主動退讓,稱病回家散居,而實際是韜光養晦積蓄力量,聯絡了重臣蔣濟,結成了一個反曹爽的聯盟。所以說,為了最後一擊,司馬懿隱忍十年,準備了十年。
03抓住機會,一擊必中
公元249年之時,終於爆發了高平陵之變。此時的司馬懿抓住了一個絕好的機會,就是曹爽與小皇上曹芳為曹叡掃墓之時。
京城空虛,沒有一個曹爽信任的重要之人坐鎮在朝政。司馬懿趁機發動政變,與盟友蔣濟依靠家族的力量,一舉拿下了政權。
這本來是一場力量懸殊的鬥爭,但是數萬精兵卻輸給了只有幾千人的老人。這全得益於司馬懿的隱忍性格與他修身養性,暗中積蓄力量,最後抓住機會完成了自己的夙願。
司馬懿其人,給我們的印象就是疑慮甚多,心思縝密。而他的確在這一生中都精確計算著每一步應該如何行動,從不做多餘的事,也幾乎不去博失敗的概率,他要的是一擊必中百分之百的成功可能。
總結:曹叡死後的十年內,他始終受到政敵的壓制,就乾脆以退為進,以守為攻,韜光養晦,收斂光芒,伺機而動。
十年間他擾絡人心,獲得了重要的支持,以致在最後關頭,利用一個對方不小心的破綻,而最終獲得了曹魏的統治權。實現了自己的政治抱負。他這一生目標堅定,善於隱忍,攻於心計,最終成就了一番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