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皮皮媽看到孫儷的一條微博被眾多網友點讚和熱評,感慨頗深。
內容是這樣的:
孫儷去出差的前一晚因為一些小事批評了兒子等等,雖然事情解決了,孩子也認錯了,但是母子兩人都帶著傷感的情緒入睡。
第二天出門前,孫儷想到近些年看到很多的世事無常,突然感嘆不想人生中留下任何遺憾,也不想讓等等的記憶留在媽媽的批評裡,於是主動和孩子們進行了談話。
她告訴兒子自己的批評是出於關心,希望他做個言而有信的男子漢,還告訴女兒無論遇到什麼事都可以給她打電話,要少吃糖,也能看電視。
孫儷感言當了母親以後變得敏感了許多,希望能夠珍惜當下,不讓生活留有遺憾,這段育兒經歷分享也讓許多父母頗受啟發,紛紛點讚。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感受,很多時候都是由父母的態度決定的。
如果父母跟孩子之間發生了不高興的事情,產生了不愉快的情緒,最好能及時解決,否則時間久了,這些不開心的記憶都會變成孩子的心結。
我們中很多人都和父母有或大或小的心結,有的可能及時化解了,也有的可能一輩子都無法化解,未解之結就成為了親子關係中最深的隔閡。
與孩子間的心結,要及時解開
皮皮媽曾在一本書裡看過這樣一句話:孩子對情緒信息的吸收,就像是海綿吸水一般,會完全不加選擇地全盤吸收。
前些年有檔叫做《旋風孝子》的節目,目的是讓常年不在家的明星子女有機會向父母盡孝的同時,化解與父母的溝壑,重新審視親子關係。
演員陳喬恩和母親的「相對無言」,以及陳喬恩在解釋母女關係生疏的原因時,使很多觀眾產生共鳴。
陳媽媽說因為女兒平時工作比較忙,就不會經常打擾她,母女之間似乎沒有太多話可說,沒有過多的親密感。
陳喬恩說是因為小時候自己總是被媽媽「棍棒教育」,那種暴力的教育方式使她們之間的關係變得漸行漸遠,她說自己其實是愛媽媽的,媽媽也是愛自己的,但兩個人方式都不對。
陳媽媽在接受採訪時也懊悔道:「我要澄清的一點,是我自己並不知道。做一個媽媽,絕對不會刻意去對一個孩子不好,這是一定的!喬恩真的很對不起,媽媽不知道這樣會傷害你這麼深。」
她坦誠自己以前並非有意要打喬恩,如今,喬恩長大了,兩人見面時間少,她更加不知道怎樣去彌補,也很怕加深喬恩對自己的誤會。
節目裡陳媽媽和喬恩相處時很拘謹很小心翼翼,她表示自己也蠻怕喬恩,不知道怎麼相處,怎麼彌補,不過好在後來兩人敞開心扉後,也努力的在向對方的心靠近。
皮皮媽覺得「大多數中國父母不懂愛」的言論,雖然有些以偏概全,但也是普遍情況。
天底下沒有父母不愛孩子,只是有的父母不懂怎麼去愛,更不知道如何去教育孩子,一些錯誤的教育方式反而變成負擔,給孩子的內心造成很大的傷害。
很多孩子都在打罵教育下成長,尤其是80,90代之前的孩子,這種方式讓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失去了表達愛的能力,甚至和父母沒有什麼話聊。
有人說,父母無意的否定或者負面情緒的表達,會在孩子的心理留下陰影。
這些陰影就像心結一樣如果牢牢固定在孩子心裡,成為死結,跟隨他們一生。
父母如果和孩子間產生了一些矛盾,一定要及時化解,別總拿「你不懂,為你好,懶得和你說」來避開問題,長期以往,你會失去孩子的信任與依賴,失去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更無法擁有美好的親子關係。
放下架子,與孩子平等相處
孫儷在懷二胎時,就給兒子做起了他即將有弟弟或妹妹的思想工作。各種事情都會詢問孩子的意見,還把妹妹的名字交給等等起。
後來等等在看動畫片的時候有一個小老虎叫小花,然後他指著孫儷的肚子說「小花」在媽媽肚子裡,因此家裡就多了一位小花妹妹。
這份平等的參與感讓等等對剛出生的妹妹疼愛有加,大家叫妹妹「小花」的時候,等等也會自豪地表示:「這可是我妹妹!」
從妹妹懷孕到出生,孫儷沒有把等等當作小孩,而是作為平等的家庭成員讓他能充分參與這個過程,感受自己在家庭中的作用和價值。
美國教育專家史蒂文曾說: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家長捨得拿出時間與孩子在一起,以一種平等的感受與孩子交流,對孩子正確的想法和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
幾乎承包了所有生活家庭劇女主角的海清,不禁是一位優秀的演員,更是一位稱職的媽媽,兒子蛋妞小小年紀,優秀的讓人驚掉下巴。
海清說她不會用媽媽這個身份壓制孩子,她一直把蛋妞當作朋友,給予他足夠的尊重和理解,平等地與他溝通,甚至還會向兒子請教自己的不足之處,正是這種平等與陪伴使得兩人關係很親密。
孫健在《一起走過那年的雨季》中說:現在的家長和孩子心靈上的溝通實在是太少了。孩子在家長眼裡是永遠的孩子,家長在孩子眼裡是永遠的家長,彼此間很少進行平等的交流。
皮皮媽的一位朋友曾經說過,他父親最常說的話就是:我是你爸爸,我打破一個缸你也不能說我,但你打破一個碗我就得管教你。
為人父母總習慣用高姿態來要求孩子,他們不會在孩子產生負能量的時候給出正確的引導,更不會用平等的方式和孩子相處。
放下架子,和孩子平等相處,才是做父母該有的樣子。
不過分克制,給孩子適度的自由
家長都喜歡以愛之名,把孩子拴在自己的思想裡,無論孩子做什麼都要去幹涉。一旦孩子犯錯誤就會各種責怪他沒有聽自己的話,這等於是在間接地否定孩子的能力,告訴孩子「不聽我的話,你就不行!」
可是,家長們忽略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思想,不是一個木偶人,能隨意聽從大人的擺布和指揮。
孫儷之前說孩子喜歡在牆上畫畫,一開始她想阻止但鄧超不讓,還告訴她不要影響了孩子創作,牆紙壞了可以再換,靈感被抹殺掉就沒有了。
這就是鄧超孫儷夫婦給孩子的自由,放手,才是對孩子天性最好的釋放!
楊絳先生的父親曾經說過:「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
黃磊夫婦對於女兒多多的選擇從不過多幹擾,而是給了她極大卻適度的自由。
多多想打耳洞時,黃磊夫婦不僅支持還誇她勇敢;多多染了一頭紫發,這在普通家庭估計要被父母剃光頭了,但黃磊夫婦還曬出了孩子美美的紫發照片。
正是這樣的教育,父母無條件的支持,多多成長得十分優秀,多才多藝,她彈得了鋼琴,畫得了畫,能運動,會表演.......
給孩子適度的自由,讓其認識和發掘自己內心真正想做的事,這樣就算長大後面對很多難題的時候,也能有獨立解決的勇氣。
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和選擇,父母不可能把控孩子一生,給其適度的自由才能使他們更好的成長。
懂得言傳身教,做好孩子的引路人
父母就是孩子的鏡子,決定了孩子的樣子。
孫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兩個孩子。
比如她熱愛書法,等等和小花的毛筆字也寫得可圈可點,時不時就會在微博上曬一曬;孫儷喜歡運動,女兒小小年紀就跟著媽媽練普拉提。
之前網上有個公益廣告叫《孩子在模仿》,視頻裡面就是不同的小孩子模仿著大人的各種行為。
因為孩子不會撒謊,他們的言行舉止都表現了父母最真實的一面。
網上曾經有一段話是這麼寫的:
如果孩子喜歡譴責別人,是因為平時我們對他批評過多;如果孩子凡事喜歡抱怨,是因為我們總是挑剔他;如果孩子喜歡對抗,是因為我們對他有敵意和強制;如果孩子不夠善良,是因為我們是一個缺少同情心的人……如果孩子懶惰和依賴,是因為我們替孩子做的事和決定太多。
韓國首席媽媽全惠星把6個孩子培養得特別出色,都獲得了哈佛大學或者耶魯大學的博士學位。
她說,「不用強求他們去學,孩子的眼裡只能看到書桌和正在學習的家人,他們就會覺得學習是我們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模仿大人是孩子的本能,父母懂得言傳身教,起到模範作用,才能引領孩子走向更好的未來。
育兒就是育己,願我們在教育好孩子的同時,也能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