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文,從小學寫到初中,從初中寫到高中,往往呈現出一種狀況:寫得好的,越寫越好;寫不好的,小學寫過的句子初中用,初中寫過的句子高中用。整個就是:原地踏步——走!一二一,一二一……
寫好敘事文,並不難,青草在這裡告訴大家幾個小技巧,作文水平騰騰騰就上去了,最有效的,是文章的要點三,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首先,敘事六要素大家應該都知道: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敘事文就圍繞著這幾點在轉。知道了這個,我們來把握幾個要點。
【要點1】:結構層次要清晰,考場作文入題要快
結構,側重於整篇文章。層次,側重於一個段落。
為什麼大家都不喜歡看流水帳,因為它沒有結構和層次。就像一個女人,從肩膀到腰要臀一樣寬,那肯定不好看。有的地方要豐滿,有的地方要簡約。寫文章是一樣的,有的地方要詳寫,有的地方要略寫。
你要問我了,什麼地方要詳寫,什麼地方要略寫?
答曰:中間詳寫,兩端略。
什麼意思?
舉個例子:
我寫今天大家去秋遊。這時候,層次應該是:秋遊前(途中)——秋遊中(玩耍)——秋遊後(歸校)。
如果一篇文章600字,你寫到了400字,還在說:老師組織我們排隊,王二不聽話,總是踹前面的男同學。有的同學在說話,有的同學在吃零食。這都屬於「秋遊前」。一篇文章過了三分之二,還沒進入高潮部分,肯定不算一篇成功的文章。
【總結】:想好事情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兩端簡略,中間豐富。快速進入主題,莫拖沓。
要點2:文章內容緊實,專注寫好一件事。
以寫秋遊為例:我們快要出發了,路過學校門衛室,我想起還有一個快遞在那裡。我就跑出隊伍,去拿了快遞,把它裝進書包裡,接著,我就上車了。(假設:文章的後半部分再也沒有出現快遞倆字)
拿快遞這件事情,可能是真的發生了,但在這裡,沒有意義。寫文章不是複述自己的日常,你幾點起的床幾點刷的牙,讀者並不關心,讀者關心你整個故事最後傳遞了什麼,是你的快樂、你的難
過,你的愛,還是你的思想?
寫秋遊,就寫秋遊。寫媽媽做飯,就寫媽媽做飯。文章裡面的廢話,就像一個女人松垮的贅肉,該去就去了吧。
【總結】:緊繞主題,莫廢話。
【要點3】:環境(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描寫,像女生身上美麗的絲巾
請把「早上」、「中午」、「晚上」這樣的詞,都換成環境描寫。相信我,如果你在文章的一頭一尾,用上相互照應的環境描寫,文章等第,向前跨一大步。
閱卷老師在閱卷的時候,最關注三點:結構,開頭結尾,語言。
語言不是瞬間就可以變好的,但開頭和結尾可以。
舉倆例子:
早上,我起床上學去。
把「早上」換成環境描寫後:
淡白的天光籠罩著還在酣睡小城。微風吹過香樟樹梢,偷偷滑進窗戶裡,帶著清晨特有的清新和涼爽,親吻著我的臉頰。我睜開眼睛,起床,背著書包準備上學去。
晚上,我在打球。
把「晚上」換成環境描寫後:
月光朦朧,像一個泡發了的饅頭,懸浮在天上。邊上似乎聚集著厚厚的烏雲。籃球架上,一束燈光照下來,照亮一圈灰白的水泥地。空蕩蕩的籃球場上,我拍打著籃球,看到地面上,跳躍的籃球的影子。
把環境描寫加上以後,就給了人想像的空間。當我在後面添上對打球的細節描寫,一種孤獨感,撲面而來。讀上去有一點沉重:主人公好像心情不好。這就是用文字感染讀者。
我的一個學生,五年級,寫同學們做操的時候,她和同桌一起在教室改試卷。中途同桌弄壞了她的筆,她把同學弄哭了,這樣一件小事。
開頭是:教室裡空蕩蕩的,寂靜得只聽到筆的「沙沙」聲。同學們都去做操了,只有我和同桌留下來改試卷。
結尾是:空蕩蕩的教室裡,只剩下他抽泣的聲音。忽然,一陣嘈雜聲湧入。在同學們的打鬧聲中,我深深地埋下了頭。
這一頭一尾的照應,對「空蕩蕩的教室」的描寫,體現出我內心的「空」,讓文章變得很完整,很緊實,也很富情感。這是一種寫作的意識,這個五年級的孩子,已經有了這種意識。
【總結】:環境描寫穿插於文章當中,能讓文章更富質感。總以「有一天」作為文章開頭的,也換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