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規律的科學,而由於人類心理現象的內隱性、複雜性,因此心理學概念常常發生混淆。接下來老師幫助大家梳理心理學中常見的易混淆點。
一、心理學概述
(1)感受性VS感覺閾限
1.感受性
感受性是指感覺器官對適宜刺激的感覺能力。也就是人對刺激的感覺靈敏程度。
2.感覺閾限
感覺閾限是指能夠引起人的感覺的刺激範圍。
概念辨析:感受性是感受器對適宜刺激的感覺能力,而感覺閾限是指能夠引起人的感覺的刺激範圍,前者是指主體的敏感能力,而後者是指客觀刺激的刺激範圍。兩者呈現反對,主體越敏感,能夠感受到的感覺閾限就越小。
(2)動機說VS提取失敗說
1.動機說
動機說認為遺忘是由於情緒或動機的壓抑作用引起的,如果這種壓抑被接觸,記憶也就能恢復。
2.提取失敗說
提取失敗說認為儲存在長時記憶中的信息之所以無法回憶,是因為個體在提取時沒有找到適當的提取線索。
概念辨析:由於緊張、消沉等引起遺忘是情緒的壓抑;而對於特別痛苦的事情會選擇性的忘掉是動機的壓抑。動機說強調的是由於情緒或者動機的壓抑導致;提取失敗說強調的是由於提取失敗,暫時想不起來。
(3)思維的間接性VS概括性
1.間接性
思維的間接性是指思維總是以一定事物為媒介來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於感官的事物。
2.概括性
思維的概括性是指思維能夠把同類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的屬性抽取出來加以概括,反映事物間的規律性聯繫。
概念辨析:人們通過概括總結,反映事物的本質屬性及內在的規律性聯繫,然後再依靠思維活動獲得的概念、法則、理論,通過推理判斷,進行間接反映,從而使人的認識更加深刻。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