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現在的中學課本裡還有沒有這段,說的是西方國家在經濟大危機期間,資本家寧願把牛奶倒掉也不給貧苦百姓喝。當時的理解是罪惡的資本主義國家裡的資本家為了保持牛奶價格不跌而強行倒掉牛奶。當時的這種批判,其實是讓資本背了鍋。
不妨看一下事情的經過,在20世紀20年代,因為牛奶營養價值高,頗受美國人的歡迎,隨著加工和存儲技術的日漸成熟,牛奶逐漸成為美國人的日用品,喝牛奶也成為美國人的習慣。
而隨著牛奶需求量的加大呢,牛奶價格也不斷地上漲,大批的農民看到養奶牛好賺錢,當然就奮不顧身的赴入養殖事業中了。
剛開始的時候,興盛的牛奶行業讓農場主成為了美國高收入人群,在高利潤的驅使下,全美上下掀起了奶牛熱,幾乎所有的農場都養殖奶牛。僅僅十年時間,整個美國的牛奶產量達到110億加侖,此時已經大大超過了市場的消費需求量。
我們現在當然知道價值規律,任何一各種商品在沒有壟斷勢力控制的情況下,市場供過於求價格是必然的走低的。恰好趕上1929年危機爆發,牛奶的零售價格由先前的5美元下滑到3.48美元再到2.25美元,再繼續跌破1美元,此時的價格已經無法保證奶農的日常開支。
那麼先走入市場的那一批奶農,因為他們有一定的積蓄,賣了奶牛對他們影響不大;而那些比較貪婪後期無限擴大農場規模的和後面入場的那批奶農就慘了,他們所耗費積蓄或貸款打造的農場會變得一文不值,將面臨還不起貸款而傾家蕩產的威脅。
怎麼辦?明明生產出的牛奶價格已經遠遠低於成本價了,而一些被生活所逼的奶農沒有選擇仍然在低價出售牛奶,這就意味著損失慘重的奶農將會一直負收入,毫無翻身之日,所以為了阻止其他人低價賤賣牛奶,許多奶農把自家的牛奶倒進溝裡也不選擇濺賣,其目的就是為了拉高牛奶的收購價。從1930年開始,奶農們在全美各地舉行了多次大罷工,他們在各個路口設置路障,阻止那些願意低價出售的奶農進行售賣。當然雙方發生了多次激烈的衝突,奶農們跳上車輛,傾倒售賣者的牛奶
。
歷史課本裡傾倒牛奶的圖片,原型就在這裡。
現在明白了吧,
真正倒牛奶的是奶農!
不過,這種激烈的做法讓牛奶的收購價只獲得了數美分的上漲,無法改變價值規律,在大市場低迷的環境下,這種做法註定是瞎胡鬧。
到了羅斯福上臺後,採取了兩項政策。第一項是政府開始按奶牛頭數對奶農進行補貼;第二項是收購多餘的奶酪和黃油等產品,牛奶事件方得停息。
2020年也發生過倒牛奶事件,在與大危機時期不同的是,美國供應超市大瓶裝牛奶的牛奶企業依然在穩定進行收購和生產,真正受影響的是生產小瓶裝牛奶的牛奶企業和相關的奶農。嗯,
在新冠疫情爆發後,許多家庭早早就囤積了大量的牛奶,學校、公司等消耗小瓶裝牛奶的地方紛紛關門,小瓶裝牛奶的需求遭遇滑鐵盧,而增加一條大瓶裝生產線需要耗費近千萬美元,許多企業無法承擔。小瓶裝牛奶的企業選擇暫時關門,那麼與他們合作的奶農就失去了銷路。銷路都沒了,若是免費贈送牛奶,一杯顧客飲用的牛奶大概要經歷從擠奶、消毒、加工、存儲、配送等環節,這些環節都會產生成本,再贈送運輸,人工成本又會增加,所以奶農不能一虧再虧,情願倒掉。
就如同菜農種的白菜滯銷一樣,他們情願用拖拉機把好好的白菜碾壓掉在地裡當肥料也不情願去送人的道理是一樣的。
所以,無論是1929年還是2020年的倒牛奶事件,並非是資本主義的罪惡,只是奶農們衡量利弊之後的無奈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