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臺灣 學者曾仕強去世 消息竟然是從曾教授微博發出的走好! 11月11日19:54分,臺灣 學者曾仕強在臺灣去世,享年84歲!又一 隕落。 我的名字叫做曾仕強。可是我39歲的時候,我的身體非常的衰弱。簡直是一點都不強。總覺得頭重腳輕,兩腳無力。那個時候
原標題:臺灣 學者曾仕強去世 消息竟然是從曾教授微博發出的走好!
11月11日19:54分,臺灣 學者曾仕強在臺灣去世,享年84歲!又一 隕落。
我的名字叫做曾仕強。可是我39歲的時候,我的身體非常的衰弱。簡直是一點都不強。總覺得頭重腳輕,兩腳無力。那個時候我的辦公室在二樓。可是上下樓梯都要小心翼翼地扶著樓梯走,生怕摔跤。那我就很緊張啊!年紀輕輕搞到這種地步怎麼辦?所以我就利用周末的時間回到家裡。我就把我情形向我爸爸匯報。我爸爸愣了一下,他說:早叫你讀《易經》你為什麼不讀呢?我說讀《易經》跟我這種生病有什麼關係?
他說:當然有很密切的關係。
我說:我所知道的《易經》只是用來算命、用來看風水。而我是學科學的,我根本不信這一套,所以我就不學。
我爸爸說:那是一般人錯誤的觀念,就把這本書給害死了。《易經》它是講道理的,講什麼道理?講未來變化的道理。
他就告訴我:《易經》告訴我們未來它是會變化的。所以一個人要重視你的未來,但是未來它是不確定的,它是會改變的。改變它有一定的道理,這是我們要去掌握的。
聽了爸爸的話,於是,我就回去開始好好讀《易經》了。所以,我才活到現在。因此,我才跟別人說,是《易經》救了我,不然早就沒命了。
40多年來,研讀《易經》最大的收穫,也可以說是最終的目的,即在於「心易」:用自己的心,來改變自己。
為什麼要改變自己?因為自己不夠完美,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無論外表或內涵,都有修整、加強的必要。
怎樣改變自己? 的方法,便是改變自己的觀念。因為人是觀念的動物,必須調整觀念,才能改變自己。
由自己來改變,可能嗎?不由自己改變,要依賴誰呢?人只有自己願意改變,才有可能真正地改變,否則就是痴人說夢,根本不可能有所改變。
心易,能改變自己的什麼呢?說起來好像什麼都可以改變。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有心改變,就什麼都能夠改變。問題是:要變成什麼樣子,才不至於亂變,甚至愈變愈糟糕,使自己愈加不滿意呢?倘若亂變,還遠不如不變。
心易的遠程目標,最好是設定成能使自己生無憂而死無懼——活著的時候,心裡無所憂慮;死亡的時候,也毫無恐懼。
人真的能達成此一境界嗎?孔子說:「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繫辭上傳》也明確指出:「樂天知命故不憂。」至少先求生的時候,可以達到無憂的境界,然後再求臨終時不懼,循序漸進,雖不中亦不遠矣!
《易經》六十四卦,實際上是把我們一生當中,可能遭遇到的各種狀態,分門別類地透過簡單的形象、明白的理數,扼要地提示有效的因應方式,供我們及時參酌使用。《論語·顏淵篇》裡,孔子說得十分清楚:「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內省指自己反省,養成習慣之後,臨終時問心無愧,毫無愧怍,當然無懼。活著的時候,依易理而行,也據以自我反省,應該可以無憂。死的時候,又能夠心安理得,安詳地閉目長逝,那就是善終,求得好死。
易學的卓越之處,即在視人為萬物中的一環。人和其他萬物,都是自然創化而成。《序卦傳》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整個大自然成為包括人類在內的萬物大家庭,在和諧的氣氛中,生生不息地養育萬物,所以《繫辭下傳》說:「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不息即為天地運行的準則,大自然應該成為一個具有自我調節、自我修復、自我進化的生態循環體,來確保萬物有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可惜人類的工業文明,在近四百年來,由西方主導,極力想要擺脫這種「天人合一」的思維,主張人和自然是兩個對立系統,肉體和精神、存在與思維,也是彼此對立,以「人力徵服自然」、「肉體決定精神」、「實踐決定認識」為目標,其結果造成令人不知如何因應的全球危機。
這樣下去,人類終將死於科技!
有一次我在某一個地方,碰到一個人,我們一起喝茶。我問他:「你現在在哪裡高就?」他說:「還高什麼就,我這輩子什麼事都不敢做了。」我一看他不過才四五十歲的樣子,就說:「怎麼回事?」他說:「我告訴你,好多國家很多座山上的樹木都是我一個人砍光的,我還敢做什麼事呢?後半生贖罪都來不及了。」我說:「你真的砍那麼多?」他說:「是啊,我看好了這座山,問問他們要多少錢,我就給他們,然後再讓工人上去全砍光,拿到市面上來賣。可是後來越來越覺得良心不安了,砍了那麼多樹,殺害了那麼多小動物……」大家好好體會體會這其中的道理。生死沒什麼可怕的,人人都要面對,但求心安理得。
請問大家一個問題:人到底是為自己活,還是為別人而活?
如果你還在講,為別人活,那你太悽慘了,因為你變成大家的奴隸了;但如果你還在講,為自己活,那你也很悽慘,你就會是孤家寡人一個,連一個朋友都沒有。
可見,這兩種回答都是一偏之見。片面相信任何一句話,都是斷章取義。
所以,一定要把兩句話合在一起想:人要為自己活,必須先為他人活。因為人家不讓我們為自己活的時候,我們也是無能為力的。
做人,要努力取得大家的諒解,從而為自己而活,這種人才算到達了心安理得。
人這一輩子能夠做自己,當然最好,但是實際上,大部分人是到達不了做自己的地步的。我們只能在日常的為人處世中,凡事盡力去做,問心無愧,知足常樂。換句話說,就是盡人事,聽天命。
我已經盡力了,我自己覺得很愉快,我很努力,很認真,至於結果怎麼樣,那也無所謂,這個才是問心無愧,知足常樂。
但是要注意,一個人知足常樂,前提是要先捫心自問:我盡了力沒有?如果沒有盡力,那就是庸人自擾。只有盡了力,才能問心無愧。只要問心無愧,再窮再苦,也能自得其樂。
所以,孔子還告訴我們要隨遇而安。有錢了,可以安心地過有錢的日子;受窮了,也不必羨慕別人,不偷不搶,也很安足地過自己的日子。這樣的人,才是做自己,也才有幸福可言。
其實,窮的日子,要快樂比較容易,富有的日子,要快樂比較難。我認識很多很有錢的人,他們的日子實在是不好過。
有一個有錢人,他有一間很大的辦公室,裡面擺滿了世界各地的紀念品,以表示這些地方他都曾到過。一次,我去拜訪他,到中午了,他就問我要吃什麼,我問他平常吃什麼。他說:「你不來,我平常根本就不吃。」我說:「我們去吃海參,去吃鮑魚。」他急忙擺手:「不去!吃怕了,吃得我現在有脂肪肝,有高血壓,肚子還這麼大,什麼都不敢吃了……」
他是很富有,可是什麼都不敢吃,有什麼快樂?實在餓得沒有辦法,買一點生菜,夾到饅頭裡,就著白開水吃,吃得好不快樂。這反倒是快樂了!
所以,那些總覺得自己很辛苦的窮人,只要去看看富翁們的實際生活狀況,會發現他們的日子比你更難過。
有一個故事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樓上住的是富翁,樓下住的是一個專門給人家修鞋的窮人。修鞋的人每天都唱歌,富翁很惱火:我這麼有錢,都不唱歌,你一個窮光蛋整天唱個不停,難道你比我快樂嗎?
於是,富翁就問他的朋友:「為什麼我這麼有錢,我卻快樂不起來,他那麼窮,還能唱歌?他是真的快樂還是假的?」他的朋友說:「你不要管他是真快樂假快樂,這個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我知道,如果你哪一天下樓,把你的財產,不用很多,給他三分之一,他就不會再唱歌了。」富翁於是決定試一試。
第二天,他就走到樓下對修鞋人說:「你整天生活得這麼辛苦的,反正我的錢也用不完,我送給你一些吧。」修鞋人感激不盡,可是從此他一首歌都不唱了,天天在煩惱:這個錢要藏哪裡?人家會不會偷,會不會借?煩惱得晚上連覺都睡不著了,哪還有心思唱歌?
有的人老覺得自己很虧,很委屈,而別人很好運。其實站的人不知道坐的人辛苦,坐的人也不知道站的人辛苦,你看人家總覺得很舒服。人比人氣死人,所以就不要比,各人走各人的路,但是你不要走錯,不要總是被別人影響。
儒家講慎獨,就是每一個生命都是 、生生不息的,所以你要找到你自己要走的路,不要老去瞅著別人,看著別人的喜悲,過著別人的日子。
我希望每個人都去認真想一想,現在你做的,哪些事情是你做給自己看的,哪些事情是你做給別人看的。做給別人看的並不重要,做給自己看的才是你這一生最重要的任務。
但是我們一般人都認為,做給自己看,自己有什麼好看的,拼命做給別人看。自己過很苦的生活,然後在外面裝模作樣。自己脾氣很不好,然後在外面笑咪咪的,這都是做給別人看的。其實都沒有用,還得不償失。
人,活在世間,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事情,每個人也有每個人的難處。我們要做的是停止抱怨,因為抱怨也無濟於事。
然後好好去修自己,不會做,就去學,學會了再去做得更好。大家要切實行動起來,藥好不好,要看你吃不吃。
總之,世事難料,人生不可預測的事情太多了,突發意外更是常事,我們真的沒有辦法去改變外面。
怎麼辦呢?只能改變自己。改變什麼?就是改變自己的心態。心態變了,人生輕鬆愉快,其它的真的沒有辦法。
做人最要緊的是心態要好,而且自己還要有定力。
因此,誰也不要去羨慕誰,每個人盡心盡力,踏踏實實過好自己的日子,爭取用一生的努力,做好自己,這才是正確的態度。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