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家長的教育理念也是不同的,但不論家長做什麼,對孩子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全職寶媽,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非常多。孩子不僅會模仿媽媽的語調,還會模仿媽媽的動作呢!因此,寶媽對孩子的影響可謂是方方面面了。
有的母親生完孩子,就不願意打扮自己,認為自己正式變成了「婦女」,又要忙工作又要照顧孩子。就算不去上班,也得每天演奏「鍋碗瓢盆協奏曲」,完全沒時間和精力把自己打扮得像個小姑娘。但是有的母親不這麼想,她們認為生完孩子,要更加懂得保養自己。不僅要把自己打扮好,還要照顧到孩子,讓孩子也體體面面的。
我身邊就有兩個例子。同事甲懷的是一對雙胞胎,兩個大胖兒子自然給家庭增加了許多歡聲笑語,但壓力也隨之而來。原本愛打扮的她,現在反而不講究起來了。一整天都是穿著油乎乎的圍裙,出門買菜更是只穿個拖鞋。就算是接孩子,也不打扮打扮,最多梳個頭髮,穿一件早就沒了亮光的外套風風火火地出門了。
有一次她和我抱怨說,自己真的老了嗎?原因是去接孩子的時候,被認為是孩子的奶奶。這和她的打扮當然脫不了干係。兩個兒子有時候也抱怨說,自己的媽媽穿的「土」,不懂時尚。甚至不願讓媽媽來接他們放學,提出意見說兩兄弟自己回家。
同事乙就大有不同了,孩子上學之後,不僅把寶貝女兒穿得像個「公主」,把自己也料理得像個十八歲的小姑娘,白白淨淨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每次看到她接女兒回家,母女倆就像姐妹一樣,有說有笑,甚至蹦蹦跳跳的。
其實同事乙是一名行政職員,也沒有特別多的時間來打扮自己,有時候也是一身職業裝出現在眾人面前。但是每一次都氣質非凡,得體又大方。而且她女兒的朋友,也比那兩兄弟的朋友多得多了!只要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愛打扮」的媽媽,和「從不打扮」的媽媽,養出來的孩子在這2方面差距明顯!
一、審美觀上
席勒說過:「只有審美的趣味才能導致社會和諧,因為它從個體角度上定下了和諧。」總打扮的媽媽利於讓孩子養成正確,有品位的審美觀。它既可以促進家庭的和諧,又利於孩子的發展。
貝多芬也說過,如果一個人沒有審美修養,那他就不可能和作曲家有共同的話題,也不可能聽懂美妙的旋律。審美影響著孩子的方方面面,不論是學識,還是品味。審美觀正確的孩子,總能給他人帶來「眼光獨特」「氣質非凡」的感覺。
二、孩子性格上
正如上文的案例所言,孩子對家長的態度也會有一定的區別。這也代表了孩子的性格。從不打扮的媽媽的孩子,會有一種自卑感。因此表現出,不想要父母接送,不想要他們接觸自己的同學等等。
孩子也是有比較的能力,他們可以明顯感受到自己母親的穿著打扮和其他人的區別。這不代表著孩子的攀比行為,而是一種正常的心理活動。相反,愛打扮的媽媽的孩子就更有自信,樂於表現自己。在學校中會積極參加各類活動,吸引老師的注意等等。
其實作為女性,適當的打扮不僅是尊重自己,也是尊重他人。在孩子的成長中,我們需要顧及到孩子的心理,要促使他們審美觀、價值觀等觀念的形成,從各方面引導他們走向更美好的人生。
我們所說的打扮並不是要穿金戴銀,不是要貂皮配墨鏡,而是一種得體,一種淡雅。寶媽們只有把自己打扮好了,孩子才會更加願意親近。哪個寶寶學會一天扎到邋裡邋遢的圍裙裡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