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美育是指根據少兒的身心特點,利用美的事物,通過各種審美途徑來培養孩子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和能力的教育活動。
在人類生活中,美的事物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一是自然美,即自然中帶給人和諧與驚嘆感受的事物皆是美。
二是社會美,它主要指由人的社會活動所創造的能帶給人美感的種種事物。
三是藝術美,藝術美是藝術家通過創造性的勞動,對現實事物的美進行展現。
自然美:如壯麗的山川、秀美的河流、流轉的日月、閃爍的星辰、鮮豔的花朵。
社會美:如善良的人、和諧的制度、優美的環境與裝飾。
藝術美:主要包括繪畫、雕塑、音樂、舞蹈、語言藝術、戲劇和電影等。
「美」蘊涵於各類事物之中。孩子首先要感受到美,並能學習去欣賞不同的美、理解不同的美,進而才能嘗試去表現和創造不同的美。因此,感受、欣賞、表現、創造是少兒審美能力培養與發展的幾個階段,而這主要通過對孩子的藝術教育來實現。
少兒美育的目標有哪些?
1.促進美善社會的建構
美可以淨化人心、改造社會,自古就是教化的一種重要手段;民眾的審美活動、學校的審美教育都是教化的重要途徑;各類審美教育活動可以促進社會整體審美水平的提升;對少兒美育的重視就是提升國民審美素質,提升社會審美水平的基礎。
因為一個人審美感受與審美能力的培養越早越好,越早經受美的薰陶與培養,越能在孩子心中種下美善的種子,也越有助於美善社會的形成與建構。
希望美術教育深知孩子越早的進行美育教育啟蒙,對孩子的益處越大。但同時,希望美術教育也知道,給孩子適合現發展階段的教育內容才是對孩子教育的負責。所以希望美術教育為3-5歲的孩子設置塗鴉班和啟蒙班,就是為了讓孩子得到興趣的釋放與藝術的啟蒙。
2.培養初步的審美能力,為創造美打下良好基礎
美育即運用各種美的事物,通過各種審美活動,去培養和發展少兒初步的審美能力,進而為創造美打下良好的基礎。
審美能力包括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審美表達、審美欣賞與評價的能力;審美感知是人們對引起心理愉悅的事物完整形象的感性認識過程;審美理解是對審美感知對象的美的本質與特點的把握過程;審美表達是將頭腦中的審美意象表現出來的過程;審美欣賞與評價是對藝術作品的品評過程。
孩子的審美能力是初步的,如他們的審美感知具有情緒性、膚淺性、行動性、靈性的特點;審美理解具有片面性、表面性和簡單性的特點;審美表達具有較強的為我性;審美欣賞與評價具有從眾性。創造美則意味著按照一定的審美規律進行有意識的藝術創作,這是對人的美的表現力的更高要求。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也可以創造自己的藝術和美,但這種創造是樸素的和原始的,它能為更高的藝術創造打下良好的基礎。
3.促進少兒德智體等領域的全面發展
美育可以促進少兒德育的發展:少兒通過對美的事物的欣賞、鑑別和體驗,能夠提高審美能力,也會陶冶心靈,變得善良、有愛心,從而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表現出良好的道德行為。
美育可以使少兒增長知識促進少兒智力的發展:如少兒美術教育過程可以陶冶少兒的情操,使其身心愉悅,激發少兒的思維活動,豐富其聯想和想像。
美育可促進少兒身體機能的健康發育:如繪畫、手工等可以鍛鍊少兒小肌肉的靈活性,手的精細動作發展,而且少兒身心處於愉悅狀態也有助於其身體健康。
總而言之,對孩子「美」的教育十分重要!這也應該是我們老師和家長共同努力的教育目標。因為孩子的全面發展不單單需要老師們的用心引導,更需要家長的支持與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