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素有好吃不過餃子的說法,深以為然。
記憶裡最美好,最溫暖,最溫柔的畫面大抵都與餃子有關。
父親說,我五歲時,得了一種怪病,肚子長得老大。每天,哭鬧不停。長輩們都認為我一定是得了很嚴重的病,怕是活不下來了。
父親帶了我去城裡的醫院看病,看完病,已是中午,醫院門口有家賣餃子的飯館,父親要了兩盤牛肉大蔥的餃子。父親原以為我不過吃個三五個就拉倒了,因為在家每頓我就只喝一碗粥。
但是父親沒想到,我抱著一盤餃子一頓悶頭吃起來,竟把一盤餃子吃光了。把父親嚇壞了,一盤餃子怎麼也要有二十來個,只怕我撐著。結果我卻像沒事人一樣,肚子也不疼了。
至今我也不清楚那時我到底得了一種什麼病,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那一盤餃子,後來我的病竟奇蹟般的好了。
別人說,懷孕最聞不得油性味,吃不得大魚大肉。而我卻不是這樣。懷著我兒子的時候,我反倒是更饞一個肉丸的餃子了。隔三差五就讓我媽給我飽一頓豬肉大蔥餡的餃子。有時想換種口味,就央我家先生開車拉我去縣城的一家餃子館,變著花樣吃各種餃子,當然都是肉餡的。
不知道是不是那時餃子吃的多緣故,我懷孕時體質特別好,也有勁兒(相對平時)。我兒子生下來也特別壯實,以致母親總開玩笑說,我兒子適合當舉重運動員。當不當舉重運動員是其次,兒子體格到是很健壯,很少鬧病。也許跟吃肉餃子不無關係。
作為一個吃貨,走到哪,我心裡都惦記著一盤餃子:我想去北京吃慶豐,我想去天津吃狗不理……如果你記得,去你們家吃餃子也是行的!呵呵……
我雖不是一個無肉不歡的主兒,但吃餃子是一定要放肉的,多多的放。沒有肉是沒有味道的,肉少了就像乾涸的河道,是缺了靈魂的。最喜歡吃那種肉裡放幾顆蔥就了事,謂之一個肉丸的。咬一口,油汁就流了出來,甚是美味。
好吃餃子,所以只要有功夫,喜歡包了餃子來吃。周日想到馬上就要冬至了,頭腦裡第一反應出來的就是餃子。不過節都要吃餃子呢,何況適逢冬至,冬至節是北方人吃餃子的節氣,當然更要吃了。
包餃子其實是一件挺溫馨的事,你想:有人擀皮,有人包。中國有句俗話說的好,男女搭配幹活不累。既然從古流傳至今,肯定是有它的道理的。增進交流,促進感情。想想這真是一舉兩得的事。
調好餡,先蒸了一屜包子,一屜花卷。我家先生不會做飯,得給他準備一周的口糧。
然後再活好一塊面,包餃子。按我媽的審美,我包的餃子忒難看,好看難看吃進肚子裡都一樣。除了寫字、吃飯我不用左手,幹其它活我都是左手完成的。所以每次包餃子,我媽總會說怎麼看怎麼彆扭。而我家先生是什麼都不會做,所以他也就不挑剔我包的好看不好看了。
一口氣,足足包了三大篦簾餃子,夠我倆吃好幾頓了。凍冰箱裡,想吃的時候,隨時可以拿出來煮,不覺無限愜意。
燒半鍋開水,將餃子下入鍋內,看水花翻滾,白色的水沫裹挾著圓鼓鼓的餃子,不覺口水就已經在唇邊了。
有人說餃子是福氣,是家的滋味。一盤盤剛出鍋的餃子端上桌子,佐以放了香油、蒜末的老醋(自從胃不好,吃餃子再也沒蘸過醋),一種溫暖就氤氳在這熱氣騰騰,香氣撲鼻的幸福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