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Q 如今有四種定位的顯示器系列,其中的 PD 系列定位「專業設計」,但作為定位「專業」的顯示器,當中的 PD2705Q 和 PD2700U 可以說是整個系列中較有性價比的兩款。
▲ 左為 4K 的 PD2700U,右為 2K 的 PD2705Q
PD2705Q 和 PD2700U 二者都是 27 英寸的,參數上最大的差異在解析度上:前者後綴 Q 指的是 QHD(Quad HD),也就是我們所說的 2K 屏;後者後綴 U 指 UHD(Ultra HD),也就是所說的 4K 屏。
解析度對畫面細膩程度的影響還是非常明顯的,如果你以往用的是 1080p 甚至更低解析度的顯示屏,一下子轉到 2K 甚至是 4K,畫面的細膩程度會讓你懷疑過往的經歷,特別是 4K,大概湊近 20cm 才容易分辨出文字的鋸齒 —— PD2705Q 像素密度 109ppi,PD2700U 像素密度 163ppi,而我先前用的 23.8 英寸 1080p 顯示屏像素密度僅 93 ppi。
PD2700U 和 PD2705Q 是兩款各有優勢的顯示器,PD2700U 最明顯的優勢是解析度和色深,除了 4K 解析度,還擁有 10bit 的色深,如果是對顏色追求苛刻的可以優先考慮前者;而 PD2705Q 明面上雖然只有 2K 8bit 色深,但勝在色彩精準度也不錯 —— 不過對於一般人來說,當中的差別還是挺難用肉眼區分的,而當中肉眼可見的區別又一般表現在色彩過渡上,一般不會影響日常使用,而且兩者都支持 HDR 10。
畢竟是定位「專業設計」,PD2700U 和 PD2705Q 的顯示模式可謂豐富,4K 的 PD2700U 有 sRGB、CAD / CAM、動畫設計、低藍光、暗房、Rec.709,還有 HDR 和用戶模式;而 2K 的 PD2705Q 的模式更為豐富些,除了上述 PD2700U 有的,還有多了個默認的「標準」模式,以及 M-Book 模式。
特別是 M-Book 模式,事實上它就是 MacBook 或者是 Mac 模式,這個模式非常帶感 —— 特別是配合集成雷電 3 的 Type-C 口,不僅能實現畫面和數據的傳輸,更重要的是能同時主動提供最高 65W 的 PD 供電,一根線連接 PD2705Q 後就無需重複給 MacBook 連接電源,顯示器甚至還是一個 Hub,背後四個 USB 3.1(Type-A)接口,居家鍵盤、滑鼠,甚至是擴展硬碟等擴展配件直接連上屏幕,回到家用一根線將 MacBook 接上就能直接使用,可以說體驗非常接近「極致」了,當然啦,一些支持支持雷電 3 接口的 Windows 電腦其實亦同理。
回到所謂的「M-Book」模式上,所謂的 M-Book 其實就是 PD2705Q 顯示器針對蘋果 MacOS 系統的顯色特定而對顏色進行優化的模式,能在 PD2705Q 這樣的第三方顯示器中獲得接近蘋果的色彩。我們實驗室測了 PD2705Q 的 M-Book 色彩模式連接 MacBook Pro(M1 版)後的色彩表現(為控制變量,顯示器關閉智能感光顯示功能,MacBook Pro 關閉原彩顯示功能)。
這模式下,PD2705Q 能獲得所有模式中最高的亮度(其它模式數據將在後文說明),而且色域範圍也達到了最高的 99.3% sRGB,沒有明顯肉眼可見的色偏,不過色溫稍稍偏冷。
除了 M-Book 模式外,PD2705Q 的「標準模式」色彩表現同樣出色,實驗室分別在默認亮度和最高亮度下對「標準模式」進行了測試。
可以看出最高亮度下的標準模式成績是要更好的,特別是測得表示色偏的平均 ΔE2000 值低至 1.4(一般數值低於 2 屬優秀)。
▲ 左為 4K 的 PD2700U,右為 2K 的 PD2705Q
sRGB 是目前採用範圍較廣的色域標準,在日常的使用娛樂使用,使用 sRGB 模式基本足夠了,我們 WHYLAB 實驗室也對兩款顯示器的最高亮度 sRGB 模式進行了測試。
當然啦,兩款都是定位「專業設計」,除了應付日常和標準使用外,還能滿足一些專業性更強的、較刁鑽的設計場景。例如在使用剪輯影片、為影片調色的時候 Rec.709 模式表現其實更能滿足傳統高清影片的顯示。
數據可見,PD2705Q 和 PD2700U 在 Rec.709 模式下的色彩非常準,滿足了視頻剪輯的色彩精準還原需求。需要解釋一下,Rec.709 雖然也是一套色域標準,但實際的色域範圍基本在 sRGB 覆蓋範圍內,因此我們測試的直接建立在 sRGB 色域上的。
▲ PD2705Q
另外,還考慮到了 CAD 工程製圖軟體和動畫設計的場景,PD2705Q 和 PD2700U 都有針對性地配了對應的顯示模式 —— CAD / CAM 模式,以及動畫設計模式,前者會增大畫面對比度和銳度,來突出工程製圖的線條,而後者顯示器會提升明暗對比度,來滿足動畫設計各個細節的微調。
▲ PD2700U
除了以用途來設定的模式外,它們都還有針對環境和使用場景的「暗房模式」和「低藍光」模式,前者是為了適應較暗環境下降低亮度儘可能地減少刺眼同時,還原更多細節,後者是減少藍光對視覺造成的疲勞,不過這兩種模式會不可避免地讓色彩的精準度變差。
作為設計類的顯示器,PD2705Q 和 PD2700U 並不支持高刷新率,而是跟市面上大多的顯示器一樣的 60Hz,但都支持 HDR。
4K 的 PD2700U 是支持 HDR 模擬的,高明暗對比度的觀影效果要比普通的低動態範圍視頻源要爽不少;而 2K 的 PD2705Q 是需要顯卡支持 HDR 輸出,才能開啟真正的 HDR 模式。
因為身邊沒有原生支持 HDR 輸出顯卡的電腦,這裡主要對支持 HDR 模擬的 PD2700U 進行數據測試。
PD2700U 的 HDR 模式默認亮度同時也是最高亮度,測得 349.57nits,能達到所有顯示模式中最亮的水平,實際觀感也是挺震撼的,特別是播放 4K HDR 格式的片源時,像素更是點對點,細節是普通 1080p、2K 非 HDR 顯示器難以比擬的。
▲ PD2700U 接口
▲ PD2705Q 接口
PD2700U 和 PD2705Q 的定位稍有不同,而背後配備的接口也會有些不同。
2K 的 PD2705Q 除了配有一枚雷電 3 的 Type-C 接口、四枚 USB Type-A 口外,還有個 USB 上行接口(可以直接由電腦接到屏幕,讓四枚 Type-A 實現接口擴展),一枚 3.5mm 音頻接口,一枚 HDMI,一枚標準 DP 輸入口,還有一枚特殊的 DP-OUT 輸出接口 —— 支持「菊花鏈」功能,通俗來說,可以利用這個口再分流出一個 DP 接口,將更多 DP 口顯示器串聯起來擴展。
▲ PD2700U
而 4K 的 PD2700U 同樣也支持「菊花鏈」功能(一枚 DP 輸入口、一枚 DP 輸出口),以及相同的 3.5mm、HDMI、USB Type-A 接口數量,不同的是少了雷電 3 的 Type-C,卻多了一個 mini DP 視頻口,以及多了一枚 USB 上行接口(共計兩枚 USB 上行接口)。
除了上面提到的接口和顯示效果外,兩款在細節上也有可圈可點之處,例如都支持 90° 旋轉的屏幕(支持屏幕畫面自動旋轉),支架都支持上下位移和左右旋轉,都內置了兩枚 2W 的雙聲道揚聲器(不過聲音質量不咋地,聊勝於無吧);而 4K 的 PD2700U 還支持 KVM 功能,在同一塊屏幕上使用多臺設備更容易切換。
▲ 左為 4K 的 PD2700U,右為 2K 的 PD2705Q
總的看來,雖然 BenQ 的 PD2700U 和 PD2705Q 都是定位於「專業設計」的顯示器,在顯示色彩的表現以及使用場景的優化都不錯,但兩者是有著不同優勢的,各自也適合不同的用戶群。
▲ PD2705Q
PD2700U 和 PD2705Q 的官方售價分別為 3699 元和 3299 元,而一些渠道碰上年末大促甚至能以更低的價格到手。僅從價格看來,如果你不是追求高解析度,其實 2K 的 PD2705Q 性價比更高,特別是對 MacBook,甚至是支持雷電 3 的 Windows 設備非常友好。
而 PD2700U 雖然價格更貴,但高解析度、高像素密度帶來的畫面細膩程度是一般顯示器難比擬的,特別是支持 HDR 模擬,帶來的顯示的提升肉眼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