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學子們而言,母校的建築就如同知識一樣,一磚一瓦都是堆砌在學子心中的一份情懷。這些建築或沉澱了歷史或張揚著個性,成為一個學校乃至一個區域的符號。
上海高校眾多,擁有各具特色的校園建築,下面的這些高校標誌性建築中,有沒有哪一座勾起了你的回憶呢?在你的相冊中,是否有一張照片記錄了你與母校的一段記憶,給小布發送一張你最愛的學校照片(標註校名哦),說說你和TA的故事吧,將有機會登上小布的微信哦!
復旦大學
相輝堂
▼
相輝堂是復旦大學校園內最具歷史意義的建築之一。她以復旦創校先賢馬相伯和李登輝的名字命名,堂額由著名歷史學家周谷城題寫。於1947年在原第一宿舍的廢墟上建成的相輝堂自落成以來,一直是全校師生重要集會的場所、重要賓客的演講場所,同樣也是復旦歷史變遷的見證者。相輝堂見證了復旦最真實的歷史,與復旦風雨同路,其傳承大學文脈,長期承擔禮堂功能,擁有厚重的歷史感和豐富的時代氣息。
今年,這座有著70年歷史的老建築展現新容,再次煥發活力。總建築面積5047平方米,其中修繕建築面積1777平方米,擴建建築面積3270平方米……承載復旦人記憶的南堂,與時代接軌的北堂,改擴建後的相輝堂,是70年光陰的一次穿越。
上海交通大學
東大門
▼
東大門位於閔行校區歷史文化東西軸線的東部起點,校門秉承徐匯校區東大門之傳統,以中國古典建築形式和現代結構相結合。大門建築屋頂為九脊頂,威嚴端莊,引重致遠;飛簷翹角,猶如大鵬展翅;紅牆綠瓦、紅漆廣亮大門、簷下鬥影淖淖、大點金旋子彩畫、雕梁畫棟,襯託出喜氣洋洋、吉祥如意的氛圍。
同濟大學
大禮堂
▼
建於1961年的同濟大學大禮堂,曾是遠東最大的禮堂,它淨跨40米的拱形網架結構曾被譽為「遠東第一跨」。它迎來了一批又一批同濟人,又目送他們奔向不同的人生旅程。在經歷了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後,又在新一代同濟人手中煥發出新的光彩。
華東師範大學
群賢堂
▼
群賢堂是華東師範大學的標誌性建築之一。該建築為學校前身大夏大學於1930年建成,定名「群賢堂」,寓意為「師生合作」辦學的理念和群策群力、薈集群賢之期望。群賢堂由費力伯、董大酉設計,為三層鋼骨水泥混合框架結構,建築面積3643平方米。
1951年,華東師範大學以大夏大學和光華大學為主要基礎正式成立,以大夏校園為校址,群賢堂更名為文史樓。2004年,文史樓被列為上海市普陀區首批不可移動文物。2010年,恢復群賢堂舊名,並復原了由大夏大學校長王伯群題寫的「群賢堂」匾額。
華東理工大學
奉賢校區圖文信息中心
▼
華東理工大學奉賢校區圖文信息中心位於校園正中心,2011年建成投入使用,總面積為32200平方米,目前是奉賢校區地標性的建築物。鳥瞰奉賢校區校園美景,淺色的圖文信息中心點綴在一片紅色樓宇之間,顯得勁美挺拔、氣勢雄偉;又因毗鄰風景秀美的通海湖,為清水碧波所環繞,陽剛與柔美兩種氣質完美融合,使得圖文信息中心成為整個校區最富特色和代表性的文化建築。
東華大學
圖文信息大樓
▼
東華大學標誌性建築圖文信息大樓於2004年11月建成,位於松江校區中心偏西北區域,臨鏡月湖而建,碧波漣漪、柳枝輕垂、荷葉飄香、樓影微蕩。
圖文信息大樓建築總面積達4.1萬平方米,由圖書館、學術會議中心、計算中心和網絡中心、冰蓄冷中央空調系統等組成,是一座綜合體建築,功能較多,且使用方式不一致,巧妙設計、靈活分隔,各功能部分具有獨立出入口,儘管是綜合體,但各功能部分的交通均能做到互不幹擾,人流、車流路線清晰可見。作為高校能量補給站,圖書館總面積約1.7萬平方米,分為5層。
上海外國語大學
松江校區圖文信息中心
▼
圖文信息中心位於上海外國語大學松江校區的中央位置,建於2001年,建築面積達2.9萬平方米,是整個校區體量最大、格局最高的建築,由南北兩棟樓宇組成,高低錯落,南樓共5層,為文獻館藏與閱覽區域,北樓共7層,為語音實驗、多媒體教學管理區域,並設東、西兩座大型報告廳。
上海財經大學
老校門
▼
原上海商學院老校門建於1935年。當時的江灣校區已在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毀於一旦。1935年8月,校區在原址重建完成,並特別請知名建築大師楊錫鏐先生設計了新校門。然而,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投入使用僅僅兩年多的重建新校舍在「淞滬會戰」中再遭日軍轟炸,精美院舍僅剩一片瓦礫,惟「老校門」尚存,屹立不倒。2015年11月,學校決定重建「老校門」。2016年,僅75平方米的建築,在技術嫻熟的工匠師傅們精雕細琢下,歷時4個月而告闕成。如今的校門,方寸之間,端莊、質樸、雅致、鳩工龍材、層次豐富、尺度適宜,只磚片瓦、芝草石髓,「故門依舊、光澤更美」。
上海大學
圖書館
▼
上海大學圖書館由校本部圖書館,東區圖書館和延長校區文薈圖書館、嘉定校區聯合圖書館組成。校本部圖書館的造型從整體看是個底邊與中軸垂直的正三角形,與館基上的玻璃金字塔形成一大一小兩個正三角。該圖書館建於2000年,館舍面積34900平方米,擁有11個閱覽室,可提供閱覽座位1530多個。
上海中醫藥大學
圖書館
▼
1956年9月,上海中醫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前身)建校之初就創辦了圖書館,經過50餘年的建設與積累,文獻總藏量由初創時的4萬冊增長到目前的100萬餘冊,各類中外文期刊994種,資料庫20餘個。該校圖書館是被國務院命名的「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擁有古籍36663冊件,包括特藏善本1110部6196冊,10種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上海理工大學
滬江國際文化園
▼
滬江國際文化園是位於上海理工大學軍工路主校區的歷史建築群,是目前上海保存最完好的歷史建築群之一,分別建於1907-1936年間,曾經是學校早期的教師住宅。2011年10月29日,滬江國際文化園正式投入使用,向全校師生以及公眾開放。如今,滬江國際文化園內設有德國、美國、英國、日本、北歐、澳大利亞、法國等7個文化交流中心,分布在七幢風格迥異的歷史建築當中,共同構成了國內首創的獨特的校園國際文化社區,同時也是一張滬上百年名校雋永的文化名片。
華東政法大學
長寧校區韜奮樓
▼
韜奮樓原名「懷施堂」,當時為紀念施約瑟主教而取名,後改名「韜奮樓」,為紀念我國近代著名的記者、出版家、愛國主義人士鄒韜奮先生。鄒韜奮先生是聖約翰大學知名校友,華政是在聖約翰大學舊址上建立的,二者頗有淵源。韜奮樓古樸典雅、古色古香,韜奮鐘聲悠遠綿長,迴蕩在寧靜蘇州河上,成為很多華政人的校園記憶。
上海師範大學
第一教學大樓
▼
坐落在徐匯校區西部校園中央的第一教學大樓,簡稱「一教」,是學校幾代學人、學子心中的地標建築。建於1955年的「一教」總建築面積為9368平方米。大樓造型樸實大氣,由主樓向兩翼呈對稱性展開,紅黃相間的牆面和拱圓形走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當時乃是漕河涇地區的「制高點」。
1956年,為適應教學需要,學校又在「一教」東西兩端增建了兩層高的四個階梯教室,總面積為1322平方米。此樓建成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學校主要的教學場所,分布著100多個大大小小的教室、實驗室、辦公室。尤其是四個可容納200人左右的階梯教室,時時客滿,人氣旺盛。
上海海事大學
中國海事·南匯嘴燈塔
▼
中國海事·南匯嘴燈塔矗立於東海之濱、上海海事大學校園內,是首座位於高校校園內的固定航標,它發揮著指引船舶航行、定位、標示危險區和航行障礙物等作用,為進出洋山深水港的船舶指明方向。
作為上海海事大學標誌性建築之一,中國海事·南匯嘴燈塔除發揮航標作用外,還對全校師生具有傳承海洋文明、弘揚海洋文化的教育意義。燈塔為白色圓柱形,高31.35米,由塔基、塔身和燈籠組成,六層以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七層為鋼結構。
上海海洋大學
圖文信息中心
▼
總建築面積31600平方米,塔樓12層,裙樓3層,高60米,是校園的標誌性建築。位於校園中心位置、三條校園景觀步行街道交匯處,北望學院樓群,南倚公共實驗樓,西臨校園湖泊,東南側是教學樓群。圖文信息中心是全校的圖書、檔案資料和信息中心,內有圖書館、檔案室和現代信息與教育中心三個主要部門,另設有學術報告廳和校史館。
上海音樂學院
專家樓
▼
汾陽路20號上海音樂學院內的專家樓為德國式花園住宅。孟莎式雙摺屋面,雙坡老虎窗,屋頂錯落有致。底層為磚牆,水泥粗拉毛牆面,部分牆體採用毛石飾面,半圓拱券門洞和窗洞,券身突出毛石間隔點綴,整體極富特色,局部帶有北歐風格。券廊、門、窗洞口為不規則毛石砌築,具有德國青年風格派特徵。二層東、南立面設有連通外廊,露臺欄杆雕飾精美,與毛石材質產生強烈對比效果。內部樓梯、護壁、壁爐等裝飾為西式風格,做工考究。先用作教工之家和藝術家公寓。
上海體育學院
綠瓦大樓
▼
綠瓦大樓,前身為舊上海特別市政府大樓,是民國時期「大上海計劃」的核心組成部分,1931年破土動工,1933年正式竣工落成。這座中國清代宮殿樣式,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出自設計師董大酉之手,別致創新的設計在當時令人耳目一新。
1956年,上海體育學院遷至江灣,飽經風霜的舊政府大樓被師生們親切地喚作「綠瓦大樓」,大樓從此成為了上海體育學院的象徵。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學思樓
▼
學思樓坐落於松江校區校園東側,是學校的教學樓。龍興港河水環抱,有A、B、C、D四幢,建築結構以巨大圓形立柱、流線型拱牆為特徵。學思樓東側由長100餘米、高10餘米的28根弧長型柱廊貫通;西側由長154米、高23米的西山牆聯結。西山牆由3個直徑達24米的圓景洞組成,三圓左右並行,寓意在航海貿易的行程中,朝氣蓬勃的太陽從海平面上冉冉升起,構築了校園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圖文信息中心
▼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圖文信息中心於2004年3月28日開工建設,2005年10月20日竣工,建築面積27155m,地上五層,地下一層。圖文信息中心工程榮獲上海市「白玉蘭」獎、市標化工地、市文明工地、市優質工程,松江茸城杯,松江九峰杯以及上海市裝飾精品工程獎。
圖文信息中心由圖書館、網絡中心、會議中心、教材中心、檔案館等五大部份組成。建築呈「M」型造型,將古典與現代和中西方文化底蘊有機融合。在晨光和晚霞中宛如古埃及金字塔樹立於校園之中,而在平時嫣然是一座簡潔明快的現代建築。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
圖文信息中心
▼
圖文信息中心是學校的標誌性建築。坐北朝南、一層拔起,磅礴恢弘、大氣莊重,也是整個校區規劃的視覺中心。南向「大眼睛」(千座劇場)與北側歐陸風格的建築(圖書館)反差強烈,其設計理念詮釋了當代藝術與經典美學的碰撞與兼容。
上海海關學院
校史館
▼
上海海關學院校史館按汾陽路45號老建築複製。原樓始建於1932年,是一幢西班牙建築風格的獨立式兩層樓花園住宅,由匈牙利著名建築師鄔達克設計。1989年被核定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校史館內展示了學校前身1906年稅務學堂的建立、1953年關校的設立以及學校2007年升本至今的歷史,是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基地。
上海紐約大學
教學樓
▼
上海紐約大學教學樓坐落於浦東新區世紀大道1555號。這座沒有圍牆的「垂直大學」集教學與辦公於一體。
教學樓裡有符合不同教學要求的教室、自習室和討論室。地下一層有餐廳、健身房、桌球臺和桌式足球,二樓設有咖啡廳,七樓是生物、物理、化學、計算機科學、電子工程及多媒體等多個實驗室。八樓開闢了琴房、舞蹈房和藝術工作室。四樓的圖書館囊括了紐約大學百萬餘冊的電子圖書、期刊及資料庫。
資料:上海各高校
編輯:孔建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