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同事說:
人與人的溝通交流中,爭執很難難以避免。溝通中最大的問題是理解的差異,怎樣處理爭執,化解差異,每個人的處理方式都不一樣。爭執之後,怎麼才能做到健康溝通交流呢?
文章來源:早安新東方 第389期
作者:新東方杭州學校 王錦霞
「為什麼這麼簡單的題目到現在還不會?為什麼這道題目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還是錯?你能不能用心一點?」課堂上如果孩子掌握的不順我們的心意,或許再耐心的我們仍忍不住想要發火
以前,在和教師朋友們聊天的過程中,更多的是抱怨孩子的不聽話,不努力。
雖然在《Marva Collin『s way》中也感受了這位偉大的黑人女教師是如何用愛去感化那些「不可教」的學生的,但遇到不聽話的孩子依然很苦惱。機緣巧合之下讀到了《非暴力溝通》,看完後,收益頗多。
首先開始反思自己和孩子的溝通模式,發現自己每次失去耐心之前並沒有嘗試去傾聽他們的想法,沒有好好和他們溝通。其次,開始嘗試非暴力溝通模式,發現課堂更加有樂趣,孩子在各方面的進步也超出預期。
什麼是非暴力溝通呢?它如何幫助我們改善和孩子的關係?
美國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多談話方式是「暴力」的,常常會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而「非暴力溝通」是一種全新的溝通方式,是「愛的語言」。
盧森堡博士認為要建立一個和平的世界就需要消除那些責備、羞辱、批評和苛求的語言,我們需要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讓愛和尊重融入生活。
反思我們和孩子們的對話,當他們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預期時,我們往往會使用一些責備、批評的語言,這樣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會讓孩子感到他們不被喜愛和尊重,因此我們要用愛的語言和孩子對話。
那麼如何用「非暴力溝通」和孩子對話?書中提出,非暴力溝通主要包含四個元素。
我們需要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並清楚地說出觀察的結果。這裡重點強調觀察和評論的重要性。因為如果我們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人們將傾向於聽到批評,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
比如說我們上課經常會對學生說:「你太不認真了。」「不認真」是評論,如果我們這樣表達:「老師剛才看到你一直在看窗外,沒有看黑板上的要點。」這句話描述了觀察結果而不帶任何評論。
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可以讓溝通更加順暢。第一,我們需要區別想法和感受。「我覺得」「我以為」「被拋棄」(被誤解、被欺負、被利用等)是想法而不是感受;第二,我們可以通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更清楚地表達感受。比如當我們感到滿足的時候,我們可以說「我感覺欣喜」;當我們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我們可以說「我感到害怕」。
Photo by Harry on Unsplash
比如說我們上課遇到吵鬧的學生會對學生說:「你一直在課堂上說話,我覺得你很不乖。」「很不乖」是評價,而不是感受。「你一直在課堂上說話沒有認真聽課,老師感到有些失望和傷心。」表達的是想法
我們感受的根源是源於我們的期待和需要。需要是一座橋梁,架起了我們和感受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用「我 (感到)……因為我……」這種表達方式來認識感受與自身的關係。非暴力溝通建議更加直接地表達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對他人進行指責、批評、評論以及分析,這樣對方更能明確我們的需求,並作出積極的回應。
比如說我們看到學生作業做的一塌糊塗的時候會說:「你的作業做的一塌糊塗,太令我失望了。」這句話意味著學生的行為導致了我們的感受,而「你這次作業犯了很多錯誤,我很失望。因為老師希望你能好好掌握好這些知識點。」這樣的表達體現了我們對自己的感受負責。
我們需要藉助具體的描述而非抽象的語言來提出請求。我們提出的應當是請求而不是命令,在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如果批評和指責,那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想通過嘗試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是培育愛和尊重。
Photo by Thomas on Unsplash
比如說我們遇到不努力的學生我們會說:「我希望你更認真。」這樣的描述太抽象了,「我希望你課上能認真聽課寫筆記、及時完成作業,這些都是你變得更認真的表現。」這樣的表達對學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我結合書中的方法,把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分成四步:
第一步:學會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第二步:不帶情緒的描述觀察到的孩子的行為;
第三步:說出孩子行為帶來的真實感受和我們的需求;
第四步:和孩子提出明確的請求。
比如遇到某個學生作業沒有完成,我們不應該一開始就板起臉來教導:你怎麼又不做作業?怎麼這麼不認真?你再這樣下次老師要讓你罰做。結果就是孩子不說話,不開心,下次依然還是不完成。
我們應該告訴自己心平氣和,詢問作業沒有及時完成的原因是什麼,根據孩子說的情況再具體分析。接下去,我們可以反饋孩子說的話,向孩子提出明確的請求,「你這次沒有及時完成上次老師布置的作業」,描述自己觀察到的行為,「你說因為你學校太忙沒有時間對嗎?」確認孩子給出的解釋,「老師知道你還有很多其他的課程,學習上也比較辛苦」表示自己對孩子的理解。
「老師每次給你布置的作業量也都有所控制,也提前也和你確認了你是否能按時完成。你沒有按時完成作業,老師覺得有些失望和傷心。因為我希望你能通過練習及時鞏固好這些知識點。」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需求,「你下次可以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及時完成作業嗎?」提出明確的請求。
非暴力溝通教會我們的不僅僅是如何學會如何溫柔的說話,更是幫助我們去表達自己對孩子的喜愛和尊重,讓愛意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