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大潤發,關門還要賠錢
嶽陽一超市老闆因侵權賠償12萬元;大潤發曾在全國範圍內維權
近日,嶽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對一起侵害商標權、不正當競爭糾紛案進行宣判,判決侵權人原華容縣大潤發惠民超市的經營者金某賠償權利人康成投資(中國)有限公司各項經濟損失12萬元。
嶽陽的金某開了一家超市,取名為華容大潤發惠民超市。這家超市是不是真的大潤發超市?法院說,不是。
大潤發商標權利人康成投資(中國)有限公司(簡稱康成公司)將金某告上法院,索賠50萬元。金某在案件審理期間,註銷了商標,關了超市,依然還是被判賠償12萬元。
大潤發商標訴訟案,並不只有這一起。記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檢索關鍵詞「大潤發」、「康成」、「商標權」,共找到108個搜索結果。其中湖南地區為7個結果,主要集中在2018年。
經營了8個月後,嶽陽金某的超市關門了。彼時金某正身陷一起智慧財產權的訴訟案中。
金某給自己的超市起名為華容大潤發惠民超市,這讓她陷入了麻煩。康成公司認為她侵犯了自己的商標權,同時構成了不正當競爭。購物、拍照,經取證之後,康成公司將金某告上了法院。
近日,嶽陽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令金某賠償權利人12萬元。
2013年11月,康成公司經轉讓取得「大潤發」商標,核定服務項目類別包含有推銷(替他人)服務,並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認定為馳名商標。
2018年5月14日,康成公司的委託代理人來到了嶽陽華容區一家大潤發惠民超市,對該超市的外觀及內部狀況等進行了拍照,還購買了一個保溫瓶,當場取得了一隻購物塑膠袋、一張電腦小票,進行了取證。經比對,大潤發惠民超市與康成公司「大潤發」商標構成相同。
康成公司認為,華容縣大潤發惠民超市不僅構成商標侵權,還構成不正當競爭,遂訴至嶽陽中院索賠50萬元。
記者通過天眼系統查詢得知,華容大潤發惠民超市的註冊地址為華容縣田家湖生態新區華容大道中央廣場。記者通過智能招聘搜索,發現同一地址的華容大潤發惠民超市的介紹中,有「賣場面積約為5000平方,為新區範圍最大品類最齊全的商超」的介紹。
華容大潤發惠民超市是怎麼註冊的?嶽陽中院審理認定,2017年10月,金某在未經「大潤發」商標權利人康成公司許可的情況下,在華容縣工商行政主管部門註冊登記「華容縣大潤發惠民超市」,經營超市業務。該超市經營期間,在店面招牌、店內裝潢、貨架標籤、宣傳海報、購物袋、員工制服、購物車、購物小票、購物袋等多處單獨或突出使用的「大潤發」字樣與康成公司的註冊商標相同。
案件審理期間即同年12月,金某主動對原大潤發惠民超市予以註銷登記,全面停止經營。「原大潤發惠民超市系小規模的個體工商戶,從2018年5月正式經營至2018年12月21日登記註銷,12月25日全面停止經營。」按照金某的說法,她的超市總共經營8個月,經營時間短,而且嚴重虧損,沒有盈利。
金某認為,原大潤發惠民超市是個體工商戶,不是企業,其經營字號名稱系工商行政部門核准並依法登記的,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系不同組織形式,根據我國現行有關企業個體工商戶名稱登記的工商行政管理法規、規章,沒有明文禁止同一行政區域的同行個體工商戶名稱不能與企業相同或相似。
「而且原告在華容縣區域沒有設立大潤發超市。」面對高達50萬元的索賠,金某認為:「我是在華容縣區域內使用大潤發惠民超市的字號從事經營活動,沒有對原告產生實際的經濟損失。」
最終嶽陽中院綜合考慮涉案商標的知名度(馳名商標),被告處理態度(積極應訴、主動停止侵權)、地域範圍(縣城)、經營時間(工商登記存續時間14個月)等具體情節,以及原告為制止侵權所支付的合理開支等因素,酌情確定被告賠償原告經濟損失(含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12萬元。
爭議焦點
使用「大潤發」是否侵權
嶽陽中院審理認為,本案中,原大潤發惠民超市與康成公司的經營範圍一致,均從事綜合性超市的經營。金某在其經營的原大潤發惠民超市的門店招牌、店內裝潢等上面單獨或突出使用「大潤發」字樣,上述標識中的「大潤發」文字與原告康成公司註冊商標相同,容易使相關公眾誤認其經營的超市與原告康成公司的「大潤發」具有關聯,足以引起市場混淆,故應認定被告侵犯了原告註冊商標專用權。
嶽陽中院審理認為,將他人的註冊商標作為企業名稱使用,是否構成不正當競爭,應綜合考慮被控侵權人的主觀意圖、大潤發商標的知名度、相關公眾是否可能混淆誤認以及被控侵權人是否有正當使用理由等因素進行判斷。本案中,康成公司早在1998年即在上海開設第一家大型超市,到目前為止,康成公司開設的門店達300多家,銷售規模也連續居於行業前列,因此,綜合康成公司的經營規模、銷售額等因素,可以認定大潤發商標已經成為相關行業內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商標。金某明知康成公司已經使用該註冊商標的情況下,仍然在企業名稱中使用大潤發字樣,主觀上具有攀附「大潤發」商標知名度的意圖,足以使相關公眾產生原大潤發惠民超市與康成公司之間存在關聯關係的混淆與誤認,故金某將「大潤發」作為字號使用的行為構成對康成公司的不正當競爭。
延伸
圍繞著真假大潤發的官司
早在2017年,山東就有多起圍繞著真假大潤發的官司。當地媒體同年9月11日刊發報導稱,「僅一年多時間,濟南就出現了大潤發投資有限公司、大潤發惠民、大潤發易購等十家山寨大潤發超市。」康成公司向這十多家山寨大潤發超市發起訴訟。
為什麼在大潤發超市已營業多年且有較高知名度的情況下,山寨大潤發還能出現?當地媒體認為,開超市傍名牌收益高,維權卻耗時長而且成本高是一個重要原因。
當地媒體採訪了知情人士得知,有的山寨大潤發超市面積約為2000平,投資200萬即可,一年可以回本。這意味著開業一年,超市的利潤能有200萬,平均每個月約有16萬元利潤空間。
相對比的則是昂貴的維權成本。據負責處理大潤發超市法律事務的律師徐以寶介紹,「起訴過程全部走完需要1年時間,但處罰的金額可能還不及一個山寨超市一個月的利潤,侵權成本太低。」
律師徐以寶說,在這一年間,山寨大潤發仍會繼續侵權使用大潤發的商標字號,直到二審判決生效,大潤發申請法院強制執行為止。
記者周凌如 通訊員李豔 嶽陽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