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3個月大的嬰兒在趴睡訓練中死亡的消息在網上引發關注。一個新手媽媽參加了嬰兒趴睡訓練的付費課程,按照課程指導和訓練家裡3個月大的嬰兒進行趴睡,就在她在群裡諮詢老師如何訓練的時候,不幸發生了,她的孩子在哭了近2個小時後窒息死亡。
隨著這則消息在網上的持續發酵,很多網友抨擊這家嬰幼兒健康諮詢服務的機構喪盡天良,也有很多網友吐槽是這個新手媽媽的愚蠢無知害死了這可憐的嬰兒。
看到這則新聞時,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也是十分痛心,這雖然只是個別案例,但反映出的是現在的父母在孩子教育這方面的焦慮心理。
目前社會上湧現了很多針對小寶寶的早教機構、或者嬰幼兒的健康教育諮詢機構,都在宣揚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也有「前排已經站起來了,我就不能還坐著了」的說法,這種觀念滋生了家長們的焦慮心態,家長越焦慮,就越可能盲從,商機就產生了,這樣的機構就會越來越多。
作為孩子的媽媽,我很能理解父母們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只要是能為孩子好的事情相信很多父母都會毫不猶豫地去做。出發點是好的,但孩子的成長和發育是要遵循一定規律的,父母的教育和引導要在遵循一定規則和規律的基礎上進行,不能盲從,更不能冒進。
孩子的發展存在個體差異
嬰幼兒的個體差異比較大,像大動作的發展有的可以差距半年左右,家長在給孩子進行訓練時,一定是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安排和規劃的,而不是看別人家的孩子的情況,也不是拘泥於常規的發育量表。像這則新聞中的媽媽就不是很了解孩子的差異性和一般發展規律。3個月的寶寶一般都可以抬頭了,但寶寶畢竟年齡小,她的頸部肌肉的力量還不是很強,可以抬頭,但不能堅持很長時間,累了就會把頭趴在床上,從而引起窒息。
循序漸進,不可冒進
除了要尊重孩子的個體化差異之外,訓練時還要循序漸進,每一步都要穩紮穩打,不可冒進或者急於求成。就像新聞中的媽媽在寶寶3個月的時候訓練翻身,不是不行,而是關於翻身的練習也是有一定前提的,如果想要訓練寶寶翻身,也要寶寶具備一定能力才可以開始練習,比如可以趴著抬頭1分鐘以上;仰臥時可以用手夠到自己的腳;趴著時,可以用一隻手或雙手去夠前面的玩具等。如果寶寶還不能做到這些,就要先訓練寶寶抬頭。孩子的運動發展就像是蓋一棟大樓,從抬頭、翻身、獨坐、爬行、走路、跑跳,每一步都要訓練的紮實,孩子的肌肉得到足夠的訓練,後面的運動發展才會越來越順利,如果急於求成,剛會抬頭就訓練翻身,剛會爬就訓練走路,反而不利於孩子的運動發展,搞不好還會弄巧成拙。
安全永遠是最重要的準則
之前我也寫過一篇跟訓練寶寶抬頭有關的文章,也建議過寶寶平時要多趴,因為趴對於寶寶抬頭、增強肩頸力量等都是至關重要的。但訓練寶寶多趴,並不意味著父母可以放任不管。而且趴的練習要選擇寶寶意識清醒,情緒較好的時候進行訓練,最關鍵的是大人要一直在旁邊陪伴,跟她互動,跟她說話。一方面是保證她的安全,因為寶寶還小,比較脆弱,肌肉力量也比較弱,她累了,就要幫她翻過來仰臥或者抱起來鼓勵一下。另外,趴著比躺著要辛苦,寶寶需要你的及時鼓勵和加油,才會堅持訓練。
適時地跟爆炸信息「斷舍離」
初為人母的時候,我也關注了很多育兒的公眾號,也加了很多媽媽群,每天在媽媽群裡籤到,打卡,聊天,每天都很緊張,生怕錯過了媽媽們有用的育兒經驗分享。看到好的育兒文章也會收藏,每天花了大量的時間泡在網上。可後來發現,當真的遇到育兒難題時,我還是一頭的懵,不知所措,知行合一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相信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很多父母也跟我之前一樣,生怕錯過了什麼重要的知識或者信息,而跟這個社會脫節,或者讓孩子錯過了重要的學習時機,但越是這樣,你會越來越焦慮,微信裡收藏了幾百篇育兒文章不見得你就是育兒達人了。多看些育兒經典的書籍,並實踐它,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你會發現,當你跟這些信息「斷舍離」時,開始把重心放在跟孩子互動,了解孩子時,你就沒有那麼浮躁了,自然也不會盲從和無助。
寫在最後:
為人父母,確實需要不斷的學習和成長,從你孕育孩子的那時起,這份工作就開始了,但這份工作不是一天兩天,是個漫長的過程,如果你時刻都在緊張和焦慮,那這份本來很幸福美好的事情就會變得煎熬和痛苦,放鬆你的身心,一生那麼長,慢慢來,育兒是一場修行,相信你一定會遇見更好的自己,也遇見更好的孩子。
【我是多妞媽媽,一個職場學習型媽媽,國家公共營養師,高級育嬰師,專注孕產、育兒領域,分享並實踐健康育兒理念】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