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叔叔住在海上的木房子裡,要是颳風了,海上起浪了,房子會倒嗎?」孩子們帶著天真的表情問身邊的家長。
在國防和軍隊成就展展廳中,南沙礁堡陣地設施今昔景觀前每天都吸引了大量小觀眾駐足觀看。
1988年,人民解放軍進駐南沙群島,官兵們居住的海上營房——第一代高腳屋,面積只有10平方米,它以鋼釺為依託,竹竿作柱、篾席為牆,瀝青封頂,高腳屋中沒有電燈電話,海上補給能力有限,官兵們很少能吃到新鮮蔬菜、食品,條件非常艱苦,官兵們形象地稱之為「海上貓耳洞」。
「白天兵看兵、晚上數星星」是駐南沙群島官兵們在海上生活的真實寫照,剛進駐的時候,官兵之間對陌生的環境還有點新鮮感,時間久了海上滋生的寂寞和孤獨油然而生,除了工作,有時沉悶得一連幾天都說不了幾句話。一名前來參觀的海軍大校軍官對當初進駐南沙群島的生活記憶猶新。
1989年初,守礁官兵住上了30平方米的第二代鐵皮高腳屋,這種高腳屋以鋼樁作柱,鐵皮當牆,海上營房的穩定性大大增強,同時它還可以防風防雨抗浪,可是一旦遇上酷暑季節,鐵皮屋不但不隔熱還吸收太陽熱量,屋內酷熱難耐,像火爐一樣。
一名曾在南沙群島上當過兵的北京籍退伍老兵,在南沙礁堡陣地設施今昔景觀前,久久佇立。他深情地說:「我曾在這樣的鐵皮屋中生活工作過,夏天一般氣溫都在40攝氏度以上,鐵皮屋的溫度高得像要蒸發人一樣,守礁官兵沒有一個不被太陽灼傷的,在這樣的天氣條件下,官兵們每天要喝大量的水,出大量的汗,可大家又不敢多喝,因為當時的補給條件還跟不上,官兵們喝的自來水和其他食品每次都是補給船定期定量送來的。」
1989年7月至1990年7月,第三代高腳屋相繼竣工並投入使用,名稱也由「高腳屋」換為「礁堡」。這種在汪洋大海中構築的第三代永固式礁堡,集海水收集、食品冷藏、衛星通信、數位電視、網上大學、室內空調、文體活動室等現代化設施於一體,極大地豐富了駐礁官兵的文化生活,島上室內大棚保障駐礁官兵一年四季有新鮮蔬菜供應,提高了守礁部隊生存、防護和作戰能力。
在留言簿上,有一位名叫李晨清的初中三年級學生寫道:在祖國的千裏海防線上,有我們祖國美麗的現代化島礁——永暑礁,有我們光榮的守礁戰士,我願意成為守礁戰士中的一員,在這裡為祖國站崗放哨,為人民執勤,我願意把我美好的青春奉獻給祖國的海防,奉獻給我們偉大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