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來普寧市建設20餘個純農業村生活汙水生態無害化處理示範工程,並以生活汙水處理為基本任務和切入點,同步推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建設「溼地公園」。大壩鎮糧田村、馬鞍山農場謝家洋村等生活汙水處理系統運行已超過1年;實踐表明,該系統投資小,技術要求低,運行穩定,維護簡便,出水效果良好。
(西林西隱溼地公園,普寧市赤崗鎮)
鑑此,普寧市將在全市範圍內推廣純農業村生活汙水生態無害化處理系統。為方便推廣應用,對其做出說明。
一、工藝流程
(一)工藝流程
(大員汙水生態無害化處理系統,普寧市燎原街道辦)
(二)工藝流程的組成
1、村聚落汙水收集系統。通過管、溝渠組成的網絡收集農村汙水(包括廁所黑水和廚房排水、衝涼房排水和拖地水等形成的灰水),確保不發生汙水橫流現象。
2、汙水預處理設施。這是生態無害化處理系統的關鍵與核心部分,包括沉沙井(池)(在雨汙混收條件下,含溢流裝置)、沉澱/厭氧消化池和礫石過濾/兼氧消化池。
通過沉澱與過濾,應保證其出水的汙染物指標 接近允許的排放標準(如城鎮汙水處理廠出水排放1B標準);同時,應大部降解沉澱與過濾形成的汙泥;此外,應便於清淤。
沉澱/厭氧消化池和礫石過濾/兼氧消化池的總佔地面積(平方米)不小於汙水處理量(立方米/日)數值的一半。
3、生態溼地。是生態無害化處理系統的補充部分,主要是通過生態過程,進一步降低氮、磷濃度。
4、出水井。主要為了出水取樣,視情況建設與否。
(大員汙水生態無害化處理系統的生態溼地部分)
二、系統特點
(一)生態無害化處理系統不是傳統的人工溼地。生態無害化處理系統的核心與關鍵是預處理,而不是人工溼地。預處理需要截留與降解大部分固體廢棄物;人工溼地僅是一個補充,主要作進一步降低水體的氮、磷濃度之用(也承擔部分底泥降解作用),不像傳統人工溼地既要處理汙水又要處理汙泥。
(二)允許雨汙混合收集或汙水單獨收集。為減少投資,建議農村地區目前宜採用雨汙混收系統;經濟條件好後,可方便地改造成汙水單獨收集,且出水效果會更好。
(三)預處理裝置可因地設計。其沉沙井(池)、沉澱池和過濾池既可放在一起,也可分開設置,視村所能提供的土地而定,具體形狀也可視土地形狀而定。
(四)預處理設施可全部埋藏在地下,其上覆土後可做成花園,並與周邊地塊一起做成「淨化+綠化、美化、文化」的「溼地公園。
(五)生態溼地的大小遠小於傳統人工溼地法的大小,可利用現有水塘和溝渠(潮汕地區普遍擁有)。因這裡的生態溼地僅起到補充作用且主要處理水體。當然,如有土地,越大越好。
(上壇汙水處理系統生態溼地種植再力花、美人蕉等,普寧市池尾街道辦)
三、出水提質
將來可從改造生態溼地著手,提高出水排放指標。
目前,普寧市生態溼地屬於微生物淨化型。僅種植挺水植物(荷花)、浮葉植物(睡蓮) 和水邊種植溼生植物(再力花、美人蕉、菖蒲、水草,等),部分相對封閉水塘種植漂浮植物(水浮蓮),主要目的 是希望通過這些植物傳輸空氣,阻截懸浮物,給微生物提供棲身地,降低氨氮和總磷濃度,降解底泥。跟蹤監測顯示,這種生態溼地具有一定效果,生態溼地末端水體透明度較高,但仍屬藻類濁水。最早建成的大壩糧田系統的出水穩定達到城鎮汙水處理廠出水排放1A標準以上,如再降低氨氮濃度,可望達到地表水水質Ⅳ標準以上。(因建成投產期大多在一年以內,生態溼地的淨化效果目前沒有充分體現出來。)
如需進一步提質,主要是降低氨氮濃度,可考慮在生態溼地中加入沉水植物吸收功能,把生態溼地改造成「微生物淨化+草類清水型」,將出水從藻類濁水提質到草類清水。
沉水植物種養需考慮水體透明度、深度、氮磷濃度、底床等因素,既要利於光合作用,又要充足營養,還不能被水衝走。 沉水植物可用於進一步淨化水體,降低氮磷濃度;但不能存活於黒臭水體,也就不能指望其用於治理黒臭水體,讓水變清。
(船埔河上遊仍存在沉水植物)
附:熊孟清.沉水植物的淨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