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上海市社聯英文網站開通儀式暨「大變局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使命」研討會在上海社會科學會堂舉行。
上海市社聯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權衡指出,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變局帶來了新的時代命題,需要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作出新的回答。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緊跟時代步伐,回應時代關切,發出時代聲音,才能使人文社會科學不斷煥發生機與活力。上海市社聯英文網站的推出,旨在充分發揮本市廣大社科工作者的專業優勢,運用現代傳播手段,發布和展示最新的社科學術研究成果和活動信息,拓展中外社科學術交流的空間。通過貼近中國實際、貼近國際關切、貼近國外受眾,運用國際社會聽得懂、易接受的話語體系和表述方式,主動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思想,提出中國主張,搭建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有效互動交流的橋梁,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
「國際社會高度關註上海,將上海作為觀察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我們的研究顯示,2020年國際主流媒體涉滬報導總量近41萬篇,內容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抗疫等各個方面,上海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個綜合多種資源講好中國故事的平臺。」上海市委外宣辦副主任尹欣表示,市社聯英文網站的建設開通,為世界更好了解上海哲學社科事業發展拓展了渠道。希望市社聯及廣大社科工作者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國際學術交流,及時發布上海哲學社科研究的最新觀點和成果,讓世界了解上海、理解中國,持續彰顯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
◆上海市社聯英文網站首頁截圖
據悉,上海市社聯英文網站(www.sssa.org.cn/enindex/index.htm)共開設5個專題欄目,從社科新聞、學術研究、學會活動、社科普及等方面全方位展示本市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的研究成果、學術活動和學人風採。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文社會科學承擔著怎樣的新使命?與會專家就此展開了深入研討。
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姜鋒認為,應著眼「兩個大局」,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增強面向目標堅毅持久的定力和科學識變應變的能力。當前,全球話語格局中「西強我弱」的局面還未根本改變,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還處於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話語體系是內容和方法的統一,語言能力需要與學術能力和學科能力有機結合,「形象地說就是,不會外語,對不了話;只會外語,對不好話。」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陳東曉表示,人文社會科學的使命是讓世界讀懂中國。一是讀懂大變局中的中國之變。弄明白、講清楚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特徵,及其背後所蘊含的價值體系、制度體系和知識體系,這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首要的使命和擔當。二是深刻把握大變局中的世界之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要回答國際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三是深刻把握大變局下的共同議程,主要包括包容性發展議程、綠色發展議程、合作發展議程和引導科技向善議程。
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長黃仁偉指出,大變局需要世界範圍的思想大解放。首先,要破除對西方思想體系的迷信。其次,新的思想解放的基礎是人類的共同利益、共同命運。第三,新的思想解放是對生產力和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再認識。而中國實踐則為世界思想大解放提供了動力。
會議由上海市社聯專職副主席解超主持。來自市社聯、滬上部分高校的多位中外專家學者參與了研討。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