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長徵文/圖
位於鄱陽湖畔的江西省廬山市(原星子縣)落星墩上的石塔。中新社發 段長徵 攝
位於鄱陽湖畔的江西省廬山市(原星子縣)進入枯水期,大片的河床裸露,長滿青草。中新社發 段長徵 攝
位於鄱陽湖畔的江西省廬山市(原星子縣)進入枯水期,鄱陽湖中水下的千年石島——落星墩,已全部露出水面步行即可到達。中新社發 段長徵 攝
位於鄱陽湖畔的江西省廬山市(原星子縣)落星墩的門樓。中新社發 段長徵 攝
遊覽了廬山的風景名勝之後,到了山下的廬山市(原九江星子縣城),開始繞著廬山遊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星子,古為南康郡,背靠廬山,頻臨鄱陽湖。
星子縣城(現廬山市)的落星石,俗稱落星墩,縱橫數丈,狀如星鬥,傳為墜星所化。宋人蔣之奇有「今日湖中石,當年天上星」的詩句形容。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載:「落星石,周回百餘步,高五丈,傳曰有星墜此以名焉」,星子縣(現為廬山市)便因此而得名。到了宋代,皇帝對它產生興趣,賜封為寶石山,建福星龍安院於其上,引得一些名人學士,如王安石、黃庭堅、朱熹等都來弄墨吟詩。王安石詩中所形容的「萬裡長江一酒杯」更是千古傳名。明代的時候,人們的建造水平有所提高了,因此在落星墩上修建起了亭臺樓閣,如浮玉樓、玉京軒、崗漪軒、清暉閣等。
星子縣城(現為廬山市)還有個愛蓮池,是北宋哲學家周敦頤所闢,距今1000多年。周敦頤(1017—1073年),字茂叔,又號濂溪,湖南道縣人,性特愛蓮。他於宋熙寧初年(公元1068年)來南康任知軍,在這裡闢池種蓮,並寫下一篇著名的《愛蓮說》,說是晉代的陶淵明喜愛菊花,唐代以來人們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汙泥而不染」他把菊花比喻隱逸者,牡丹比喻富貴者,蓮則比喻為君子。意在警示自勵,也表明自己是出汙泥而不染的君子。保留修復的愛蓮池呈正方形,面積近170平方米。池中高築石臺,臺上建有「觀蓮亭」。臺兩端均有石橋曲欄與臺相連。盛夏之季,漫步蓮池,微風悠悠,清香樸鼻,似步入清涼之世界,心曠神怡。如左河水《愛蓮池賞荷》云:「俏姿幽雅舞池塘,紅粉白膚短綠妝。 一串珍珠迷岸客,未謀嬌面已聞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