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曲縣,史稱「三晉首邑」,屬於山西省太原市,地處忻州與晉中盆地之脊梁地帶。扼晉要衝,太原門戶。東,西,北三面環山,南部低平。東臨盂縣,西連靜樂縣,古交市,南抵太原市,北接忻州市,東北與定襄縣交界,東南入壽陽縣毗連。境北系山系橫亙東西,雲中山系縱貫南北,因為並北屏障,號稱太原之北大門,為兵家必爭之地。
1、交通運輸
陽曲縣境內石太高鐵、大西高鐵、北同蒲鐵路、108國道、大運高速、太佳高速、太陽高速縱貫東西南北,縣鄉公路四通八達。
2、陽曲氣候
陽曲位於北半球中緯度暖溫帶,屬大陸性氣候。境內屬溫暖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平川8℃—9℃,山區5℃—7℃,年平均降雨量為441.2毫米,無霜期為164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441.2毫米。
3、旅遊資源
3.1 不二寺
亦稱「不二禪院」,位於陽曲縣城南,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脊檁及碑文記載,始建於北漢乾祐九年(956)。現存三聖殿一座,呈正方形,下承青石臺基,上建懸山式殿頂,覆以簡瓦素脊,前簷帶廊,簷柱四根,鬥拱七朵,俗稱「隱刻鬥拱」。整個建築舉架平穩,雄渾淳樸,自然大方,為金代建築藝術的典範。
殿內塑華嚴三聖等像9尊,其彩塑藝術繼承了唐代的藝術風格,端莊肅穆,妍麗典雅,祥和恬靜,乃人物塑造藝術之精品。壁畫以東西山牆為主,繪有東方三聖、十二神像和舞獅圖,西山牆繪有西方三聖、十六羅漢和禮佛圖,每壁分上中下三層,畫面清晰,構思奇特,技巧細膩,栩栩如生。
3.2 紅峗山
紅峗山又名黃花山,位於陽曲縣東黃水鎮東黃水村東北五公裡處,屬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上壁立千仞,蜿蜒峻峭,始為道教場所,後佛教逐步滲入,曾是明朝晉王朱木岡第五子朱濟煥寧化府佛堂,也為明末清初陽曲名人傅山先生的雲遊隱居之地。每年農曆四月十四日至十八日,遠近民眾來此敬香求子盛多。
據碑文記載,山上有「立猿」、「臥虎」、「馬頭」、「牛公」等奇景,素有「天造仙境」之美譽。山中還有馬趕祖師洞、天佛洞、地佛洞、六仙洞等。山之主峰廟宇林立,早在唐朝年間已初具規模,現存有永司門、香山聖母殿、泰山行祠、文殊菩薩殿、法臺山、觀音堂等古建築群。
3.3 青龍古鎮
青龍古鎮位於陽曲縣南端,緊鄰太原市尖草坪區,距太原市中心約15公裡。古代是太原府通往忻州、大同,以至蒙古、俄羅斯的必經之路,為「南北往來通衢也」。
青龍古鎮原名青蒿嘴,是歷史上集軍事、文化、商貿、農耕為一體的北方聞名重鎮。清嘉慶年間,村中王氏族人王繩中為大清捐銀百萬兩,皇家償賜「百萬繩中」匾額一塊和繡有「青龍」圖案的大旗一面。王家依其南北5華裡上下起伏、左右彎曲的地形,仿北京頤和園昆明湖東文西武構築手法,東建文昌祠、西設龍王廟、北築鳳頭寨,形成東文西武、南龍北鳳、龍鳳呈祥的總體布局,形成一條活靈活現的「巨龍」。
3.4 三藏寺
三藏寺又稱大安寺,位於陽曲縣泥屯鎮龍泉村,背靠萬壽山,面對龍泉河、牙牙山,是一處集文物古蹟與自然景觀於一體的旅遊勝地。
據碑文記載,三藏寺始建於唐,相傳唐玄奘取經歸來曾遊於此。明、清屢有修葺,現存主體結構為明清建院水陸殿內有佛、道懸塑350多尊,盤龍6條,塑造技法為三重天排列,是三藏寺文物之精華。院內有古松兩株,枝葉繁茂,樹齡據考證已有千年以上。萬壽山腳下有一泉源,名曰龍泉,亦稱長壽泉,泉水四季常流,清澈見底,甘甜可口。
3.5 開化寺
開化寺位於陽曲縣高村鄉辛莊村,屬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創建年代不詳,據廟內碑文記載,金皇統年間(1141-1149)移建此處,明嘉靖年間(1522-1566)重修,為皇帝敕封的寺廟,建築規格高,建制嚴謹。
現存主體結構為明清建築。坐北朝南,二進院落布局,南北長37.14米,寬25.88米,佔地面積961.18平方米。中軸線有過殿、正殿,兩側有東西配殿。正殿內塑釋迦牟尼佛等塑像11尊,是開化寺珍貴的文物精品。寺內還保存了明清時期記事碑和功德碑10通。
大殿門「大雄寶殿」牌匾為趙樸初先生親筆題寫,字體工整,筆力遒勁。開化寺千佛殿,是建國以來太原市第一座高大雄偉的殿宇,殿內塑有連佛臺高8米的香樟木五方五佛像和四面天冠彌勒,精雕細琢的香樟木元寶供桌上繪就了釋迦牟尼佛一幅幅動人故事,其佛教韻味濃鬱,文化內涵深刻,雕刻工藝精湛,堪稱當今一絕。
3.6 懸泉寺
懸泉寺位於陽曲縣西凌井鄉夥路坪村南約5千米的官山山腰,以「古、秀、險、奇、野」著稱,早在北宋年間就已是有名的避暑勝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為晉王府家廟,明成化年間(1465~1487)、弘治年間(1488~1505)續建,清代多次重修,現存主體結構為明清建築。
寺內建築依崖壁而建,自西向東綿延150餘米,依次為山門、鐘鼓樓、伽藍殿、大雄寶殿、地藏殿、三聖殿、觀音堂、齋堂、七佛洞、龍王殿等建築,佔地面積241平方米。
山下是碧波蕩漾、景色宜人的汾河二庫,站在山頂舉目遠眺,懸泉美景盡收眼底,恰似進入雲飛霧湧的仙境。
3.7 峰東石窟
峰東石窟位於陽曲縣大盂鎮上原村峰東自然村佛爺溝山崖上。石窟依山而鑿在峭壁上,面向西南,開鑿於唐代。圓拱形門,高2.2米、寬4.3米。中間開鑿一窟,穹窿頂,拱形窟門,窟門上刻有功德佛龕四字,龕楣上雕有二飛天。門外兩側各雕一天王像。右側天王龕外左側石壁上刻天王名稱為「北方毗沙門天王」,天王面目猙獰,左手託舉寶塔,右手置於胯側。左側天王頭部被鑿,雙手持兵器交於腹部。窟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像。像高均為1.2~1.3米。
佛為坐像,身後為舟形背光,饅頭髻,頸部刻出三道蠶紋線,身體渾圓。內著僧祗支,外披袈裟,結跏趺坐於仰覆蓮須彌座上。左側弟子面部及雙手被鑿,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露足,立於圓臺之上。右側弟子頭被鑿,雙手疊交於腹部,左手持環,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露足,立於圓臺之上。左側菩薩大部分被鑿,僅可見下身衣裙及左手所持淨瓶。右側菩薩頭被鑿,身體兩側披巾下垂及地,下身著裙,腿部衣紋呈「U」形,右腿直立,左腿微屈,露足,立於圓臺之上。兩側天王像上方有碣各1方。1996年7月陽曲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特產美食
4.1 張拔白桃
張拔白桃,出產於太原市陽曲縣張拔村,果品皮薄、味甜,汁多。
到桃子成熟了的時候,只要用嘴允吸根部,白桃就只剩一張皮了,清朝時曾為貢品敬獻朝中,譽滿全國。別地雖有引種,但與張拔當地品位下降很多,故名傳千裡。
4.2 陽寨葡萄
上陽寨村是典型的果園區,是陽曲縣旱地蔬菜基地。盛產的龍眼葡萄種植面積達八百餘畝,年產量達三十餘萬斤。龍眼葡萄品質好、糖份高,產品暢銷省內,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王興坪村的大紅沙果,獨特一技,是陽曲縣唯一的老傳統品種,產品暢銷省內,遠至河南、山東,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好評,市場銷售供不應求。
4.3 白馬掌小米
陽曲縣盛產的小米稱為「白馬掌小米」,大致有兩個新品種,一種叫東風亮,一種叫硃砂紅,營養成分豐富,所含脂肪和蛋白質都高於大米和小麥。「東風亮」小米也叫「東方亮」,在夏商時期就開始種植,因為它的谷穗形狀像小茅草,所以又有個「毛尖谷」的綽號。白馬掌小米的特點是米色金黃,有光澤,米粒飽滿,蒸煮皆宜,米味香甜,熬成的稀飯黏度恰到好處,米粒溶脹飽滿,稀飯與米粒渾然一體、香甜可口。
4.4 陽曲大紅
陽曲大紅是陽曲縣獨有的水果之一。7月下旬成熟。近年來,蘋果市場疲軟,而大紅的價格卻逐年上揚。它以其顏色鮮豔、外觀漂亮、口感脆甜、上市早等特點而獨領風騷。
4.5 陽曲國光
陽曲國光是陽曲老果園中主栽品種。該蘋果以其顏色鮮豔、小巧玲瓏、甜酸適口等特點,在一九八九年全國果品鑑定會上榮登榜首,一舉獲得全國優質水果獎,開於同年獲得山西省優質水果獎。在九三年全省舉辦的優質農產品博覽會上,小國光蘋果再度輝煌,榮獲優質農產品金獎;在九六年全省首屆優質水果展評會上,獲優質獎。
4.6 陽曲酥梨
陽曲酥梨引種於安徽碭山。經多年區域馴化栽培,再加上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優勢,使其「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含糖量高達17%。因則,陽曲酥梨以其果型正、色澤好、果心小、有香氣、酥脆爽口汗多味甜而聞名於全省,在1989年全省優質果品評審中,獲省優質水果獎,在九四年全省家業精品評審中,又獲金獎,產品暢銷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