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9 10: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預賽遊出打破世界紀錄的成績,但卻進不了決賽,這怎麼聽都有點不可思議,但這事還真發生了。近日舉行的全國遊泳冠軍賽暨東京奧運達標賽中,泳壇新星王簡嘉禾在女子1500米自由式以15分45秒59的成績創造亞洲紀錄,然而最終卻因為體能測試排名太低而無緣決賽。
王簡嘉禾在女子800米自由式預賽中以8分20秒96的成績斬獲第一!可是最終,仍由於體能測試排名太低無緣決賽......
無獨有偶,餘賀新在男子50米自由式預賽中以21秒79打破了全國紀錄;傅園慧在女子100米仰泳預賽中收穫第一,不過他們與王簡嘉禾一樣都倒在了體能的門檻上,最終也未能進入決賽。
據悉,為了響應國家體育總局2月27日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強化基礎體能訓練惡補體能短板的通知」,本次比賽設置了兩天的體能競賽,分別有垂直縱跳、引體向上、軀幹核心力量、30米跑、3000米跑等5個項目,且直接作為比賽的組成部分。
而本次比賽各項目的前16名中,只有基礎體能測試成績排名前8的才能進入決賽,因此早已深知自己體能排名不高的王簡嘉禾便一鼓作氣遊出了個亞洲紀錄,將預賽當成了自己的「出氣筒」。一時間,對於「體能決定運動員賽事成績合理嗎?」以及「體測標準不該一刀切」的討論甚囂塵上。
道理很簡單,輿論幾乎一致認為,每項運動都應該有與之匹配的體測項目和標準,但讓遊泳運動員體測跑3000米這真的合理嗎?
別說遊泳了,此前更有消息稱象棋甲級聯賽都需要選手參加基礎體能測試,其內容還包含1000米跑等項目。那麼,坐著下象棋真的不需要體能嗎?我們曾寫到連目前世界排名第二的西洋棋特級大師卡魯阿納,每天都會跑步近8公裡,以及進行網球、籃球、遊泳等運動,為的就是保證自己的競技狀態。
小編看了一下今天大家的評論,幾乎都是對「體能惡補」一刀切的做法感到無法理解,輿論認為除了一些要求綜合發展的項目之外,能夠在單個項目領域做到最好的運動員多少都有些「偏科」,若要以統一的標準去定義每個領域,這一做法有失妥當。
講真,對於這樣的說法,小編也很難不認同。不過理性的思考一番,單從體能儲備方面考慮,這對任何一名運動員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回想2017年的國際泳聯世錦賽,短短一周的時間,孫楊進行了200自、400自、800自以及1500自的爭奪,而在200和400自消耗甚多的孫楊,在800自僅獲得第五,錯失4連冠的他在賽後便流下了眼淚,之後更是出於保障身體的原因退出了1500米的爭奪,密集賽程對體能的消耗可能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眾所周知,諸如奧運會、世錦賽這類賽會制的比賽,通常都是要在短時間內進行密集的高強度比賽,因此在這些出成績的時刻對體能的要求會遠遠大於往常,勢必也會極大地影響到運動員的運動表現。
而充沛的體能加上強勁的實力,或許更能讓中國體育在未來收穫更多。我們也先別急著噴,到時候真的出成績了,我們高興還來不及呢!
原標題:《想想孫楊的眼淚,再看看王簡嘉禾。》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遊泳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