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吐奶,確實是件挺讓人著急的事情。寶寶難受,家長看著更難受,還找不出什麼原因,真不知如何是好。
胃食管反流
正常寶寶吐奶的現象會隨著經常拍嗝和年齡的增長逐漸好轉,但部分出生幾周或幾個月的寶寶,吐奶的現象會逐漸嚴重,雖然不是強烈的反射性嘔吐,但吐奶的頻率還是很高。
這主要是由於食管下段肌肉過於鬆弛,導致胃內容物向上反流。這種疾病被稱為胃食管反流病。
家長通過一些措施,可以幫助寶寶控制胃食管反流病。
●避免過度餵奶,儘量多次少量給寶寶餵奶。
●經常給寶寶拍嗝。
●每次餵奶之後,不要讓寶寶立刻躺下,抱著寶寶靠在大人的肩膀上,持續至少30分鐘。
感染除會引起寶寶嘔吐外,一般還會伴有其他症狀,家長在平時應注意寶寶的飲食起居衛生,避免食物汙染,常洗手,室內通風等,預防病毒感染及傳播等。
減少吐奶頻率的方法
1、每次餵奶時都儘量安靜、平靜且愉快。
2、寶寶吃奶過程中避免打擾、突然的噪聲、強光和其他分散寶寶注意力的事情。
3、吃配方奶的寶寶在餵奶過程中至少每隔3~5分鐘就拍嗝。
4、不要讓寶寶平躺著吃奶。
5、每次吃完奶,將寶寶豎直抱起20~30分鐘。
6、剛餵完奶時不要擠壓寶寶的腹部或劇烈玩耍。
7、儘量在寶寶極度餓之前餵奶。不要把寶寶餵撐。儘量多次少量給寶寶餵奶。
8、用奶瓶餵奶時要確定奶瓶上的孔不太大(避免配方奶流出太快)也不太小(以免對寶寶吃奶造成障礙,吞進更多的空氣)。翻轉奶瓶後滴出幾滴,然後停止,說明奶嘴上的孔大小合適。
家長要學習拍嗝的姿勢
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寶寶的方法:
肩上拍嗝
① 一隻手摟著寶寶的後背,一手拖著寶寶的屁股,將寶寶豎直抱起在胸前,頭靠在家長的臂膀上,大人可以身體稍微向後傾斜。
② 一手扶住寶寶的屁股,另一隻手在其背部輕輕拍打。
手上拍嗝
① 先用食指和拇指託住寶寶的下巴,然後用剩下的三隻手指扶住寶寶的胸口,再用另一隻手的前臂扶著寶寶坐在家長的膝蓋上。
② 一手支撐住寶寶的胸部和頭部,另一隻手掌輕拍寶寶的背,幫助氣體排出。
注意上圖拍嗝程度,拍得太輕,起不到任何效果;拍得太重的話,會拍疼寶寶。
如果幾分鐘後還是沒有拍出嗝來,媽媽們也不用擔心,只要繼續餵奶就可以了,因為寶寶不是每次都肯定會打嗝。等他吃飽後再試著拍嗝,然後豎直抱起10~15分鐘防止吐奶。
吐奶和嘔吐的區別
出于謹慎的考慮再次提醒,並不是所有的嘔吐都只是簡單的吐奶。
有一部分嬰兒,如果在新生兒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頻繁的嘔吐現象,嘔吐量比較多,吃後就吐,那麼則需要到醫院來就診,記得必要時完善幽門超聲檢查,了解有無幽門肥厚,導致幽門狹窄的情況。
是否需要手術,要由小兒外科醫生根據嬰兒的症狀跟檢查結果進一步判定,確實有一部分嬰兒,幽門肥厚,導致幽門狹窄,這是需要及時手術治療的。
很多新手爸媽搞不清楚寶寶吐奶和嘔吐的差別,吐奶主要發生在1歲以下的小寶寶身上,是胃內容物輕微地反流到口腔中,吐奶前經常伴著打嗝,家長注意拍嗝能有效減少寶寶吐奶。
而嘔吐是由身體和大腦神經感受控制的,一般由病毒感染、食物中毒、嚴重咳嗽等引起的一種將胃裡大部分東西強有力地以噴射的形式,通過口腔甚至鼻子劇烈噴出的現象。
何時帶寶寶去就醫
如果寶寶嘔吐伴有不舒服的表現,家長應儘快帶寶寶就醫診療。
常見的表現還包括,
意識不清楚嗜睡或沒有反應驚厥;
脖子僵硬或囟門凸起;
頭痛;
嘔吐呈血液、亮黃或綠色物質(膽汁)。
出現口唇乾燥、哭鬧沒眼淚、超8小時沒小便的脫水症狀;持續性肚子疼;懷疑患了闌尾炎、中毒、糖尿病等。
新生寶寶嘔吐超過12小時、大寶寶超過24小時;劇烈的反覆嘔吐;身體內存不住水;肚子脹、腹部隆起、變大。
小於3個月的寶寶嘔吐2次以上;
已經在補充口服補液鹽卻嘔吐超過8小時;
免疫缺陷;
高風險的寶寶(糖尿病、腹部、頭部受傷);
發熱超過40℃服退熱藥2小時後沒改善;
小於3個月寶寶發熱超過38℃等。
另外,如果寶寶已經失去意識或很難被喚醒,以及無法移動或太虛弱等情況,需要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
出于謹慎的考慮,再次提醒,並不是所有的嘔吐都只是簡單的吐奶。每個家長都是愛孩子的,所以更要學習科學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把心底的愛,變成實際行動的愛。
寶寶生病時是家長最難受的時候,既不能替寶寶承受痛苦,又不知如何解決問題。這時候學習一些科學知識至關重要,緩解寶寶病痛的同時,也能減少家長自身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