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領先設計盛會——第七屆「設計上海」於11月26至29日隆重亮相上海世博展覽館,展區擴增至七大板塊,包括當代設計、精典設計、廚衛設計、配飾設計、辦公設計、新材料及應用及Talents,匯集400多個國內及國際高端設計品牌和獨立設計師作品。瑞典木業協會今年雖未參展,但仍然十分關注。而北歐設計依然是本屆「設計上海」重要的元素,瑞典、丹麥、挪威、芬蘭都有展商參展,涉及家具、地板、廚衛、配飾等多個室內設計領域。
現代北歐設計(或稱「斯堪地那維亞設計」)萌芽於19世紀後半葉,並在20世紀30年代前後初登世界舞臺。北歐風格不是一種流行時尚,而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設計態度的一貫體現。北歐各國的現代設計發展歷程不盡相同,但總體上有著強烈的共性,體現了北歐對形式和裝飾的克制,對傳統的尊重,對形式與功能的統一,對自然材料的欣賞。它將現代主義設計思想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既注意產品的實用功能,又強調設計中的人文因素,避免過於刻板的幾何形式,從而產生了一種富於「人情味」的現代美學,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
瑞典是北歐最早進入工業化和發展工業設計的國家,1844年,瑞典國立藝術與設計大學學院成立。1845年,瑞典工藝設計協會成立,比德意志製造聯盟還要早。瑞典也在北歐國家中率先開始研究人體工程學,施行工業產品質量管控和標準化生產,發起了自己的現代設計運動。從1930年斯德哥爾摩博覽會到1939年紐約博覽會確立「瑞典現代風格」作為一種國際性概念的地位,簡約實用、樸實自然、以人為本,正是瑞典設計的標籤。20世紀30年代,瑞典的家具設計、室內設計、玻璃器皿和陶瓷設計已經形成風格並開始影響世界,也成為最早的「北歐風格」。
瑞典與其他北歐國家相比,家具和室內設計並不十分強調個性,相對更注重功能實用、傳統工藝和自然形態。瑞典的赤松、樺木、白蠟等原產木材是生產家具的首選材料。卡爾·馬姆斯登和布魯諾·馬特遜則是瑞典家具設計的兩面旗幟,他們在20世紀30年代為創立斯堪地那維亞設計哲學做出了很大貢獻,並對二戰後的設計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卡爾·馬姆斯登(1888~1972),終身致力於手工藝和設計原則的研究,被譽為「瑞典現代家具之父」。他提出「適度則永存,極端則生厭」的原則,被大部分瑞典設計師奉為經典。二戰後功能主義影響北歐,馬姆斯登卻希望家具設計能夠帶來溫暖舒適的感覺,而絕對的功能主義會剝奪這種感覺。他與當時的布魯諾·馬特遜等設計師共同開啟了屬於瑞典的柔性功能主義設計風格。
布魯諾·馬特遜(1907-1988)木匠出身,注重傳統工藝和現代主義的結合,探索形式與功能最理想的結合點。他是現代家具設計師中最早研究人體工程學並取得成功的設計師之一。他的作品大都是通過分析人體結構而形成的,有種建立在人體科學基礎之上的美感。
作為瑞典木材和瑞典設計的使者,瑞典木業協會曾兩度參加了「設計上海」,通過YANG DESIGN「中國設計趨勢」展廳展出了用瑞典赤松設計製作的家具、花瓶等,並呈現了適用於家具設計的赤松表面處理的多種工藝和機理,是對符合中國設計趨勢的北歐設計風格元素進行了提煉,對中國設計師和觀眾有很大啟發。
此外,瑞典木業協會也與卡爾·馬姆斯登家具設計學院保持了深入合作,曾組織了一批中國頂級家具設計師和企業赴學院參觀交流,並組織一批瑞典年輕設計師設計方案、由中國家具企業打樣製作、在中國和瑞典的家具設計展會上展出作品。這種深入溝通交流的合作,讓瑞典的設計師們更加了解中國家具的發展狀況和市場需求,也讓中國的設計師和企業更加深入地認識到瑞典設計和北歐風格的原則和巧思,為今後中瑞家具設計發展在相互理解中尋求合作共贏奠定了基礎。
雖然中瑞兩國在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社會背景、發展階段等方面有很大不同,但兩國人民對木材這種天然材料都有著深厚的感情。相信這種穿越時空的聯結,一定能夠跨過文化差異的鴻溝。在低碳經濟勢在必行的今天,我們希望有著環保可持續天然優勢的瑞典木材,成為中瑞兩國之間的紐帶。我們希望瑞典設計和北歐風格,能夠通過木材這一載體,走進中國人民的現實生活中,讓每一位設計師和消費者,都切身感受到家具和室內設計的實用、美觀、溫暖、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