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頒發《2019—2021年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建設工作的通知》,將利用3年的時間,建設260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包括190個左右的理科基地、60個左右的文科基地以及10個左右的醫科基地,其中2019年共建設100個基地。
在92個專業類中,共精選17個專業類予以建設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計算機科學、天文學、地理科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心理學、基礎醫學、哲學、經濟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共計17個專業類。
建設基礎學科一流基地的目的,是著力培養未來傑出的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和醫學科學家。可以預見,伴隨基礎學科一流基地的建設,「雙一流」高校的優勢學科會再一次迎來發展良機。
一、十七個專業類的選擇特點
在17個待建設的基地中,理科專業有12類,涉及數學、物理理科的基礎專業類,又有計算機、海洋科學、天文學、生物科學未來有發展潛力的專業類,也有大氣、地球物理學這類生存領域的研究性專業類,文科專業有4類,偏向於國家傳統文化和經濟領域的研究。
二、一流基地的學生選拔和培養,必定是優中優中,優中培優
1、整體生源必定是高質量。學生的選拔方式會更多依賴於自主招生,發現、考察偏才、怪才,更好的發揮這些學生的「天賦指數」,培養政治合格、學術有潛力、綜合能力強、心理素質好的學生,打造高水平的優秀團隊。
2、師資力量全方面保障。對人才的培養,首次明確提出「一制三化」的「導師制、小班化、個性化、國際化」模式。採取因材施教的方法,突出領域特色,量身學生特點,打造定製人才培養方案。
匯聚各方資源向一流基地傾斜。採取多方聯動的協同工作機制,統籌規劃全球優質資源,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理解溝通能力,提供有機會與國內外學術大師深度接觸合作。
3、培養人才突出「綜合性」
對高質量的人才進行培養,必然採用高標準。培養人才的著眼點是「學科交叉融合」,充分給予高校的自主權,配套特殊政策,保障充足財物。
三、雙一流高校的優勢學科,再迎助力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的發展前途相當光明。從《通知》上看,人才培養的目標是達到「中西融合、古今貫通、文理滲透」的程度。在現有高校中,如果不出意外,以理科偏長的清華大學可能受益最大。
申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申報數據採集表》中需要填報內容,主要包括高校對拔尖人才培養前期的試點探索,目前包括兩院院士、國家級教學名師等方面的教師人數統計,自2016年開始,三年內專業的招生情況,以及該專業與國際間合作交流等情況及三年間專業改革成果等多方面的統計。
從表中涉及到的內容看,清華大學的姚班智班,無論是生源質量,還是師資力量,幾乎滿足所有的基地建設條件。按照目前的條件,有哪幾所大學的計算機專業有實力與姚班智班展開競爭?當然,北京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圖靈班實力也相當強。
哲學類專業,首推北京大學和中國人大。「基礎醫學」的醫科基地要建設10個,其中專業等級最高的大學是北京大學和北京協和醫學院,它們都非常有可能成為拔尖學生的培養基地。那麼,在即將建設的260個拔尖人才培養基地中,會有哪些高校的優勢專業入圍?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