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決定申請之前,我所學的專業和參加過的實習,幾乎都和商科相關。
我本科在對外經貿大學就讀,學是的商務英語和金融。
其實最開始填報志願時,我對新聞方向還挺感興趣的,貿大也開設了財經新聞的專業,但由於當時是保送生,且商務英語專業分數線最高,於是在家人前輩們的建議下,我還是在志願表上填下了商務英語,打算先讀著再說。讀著周圍親朋好友們看好的專業,參加著行業裡大品牌機構的實習——一路下來,商科這條路,我走得似乎還算順利。
大三那年寒假,我在普華永道做審計實習。正逢年關,客戶公司也碰到了年審季,那時候晚上十點後下班是常事,有時更誇張一些,回到學校時就已是十二點多。
和財報與數據打交道的日子裡,雖然工作量和工作強度都很大,但那時自己完成得還不錯,因此也和領導、團隊同事們相處得比較融洽。
從高密度的工作中收穫到的褒獎和成績似乎能讓自己得到短暫的滿足,但在內心深處,我總是隱約覺得缺了什麼。
到了大三下半學期,身邊的同學們都開始選擇下一步的方向。作為商科學生,雖然在選擇面上會比較廣泛,但如果真要決定以後學習哪個細分方向、並且進入相應的行業工作,其中還挺有講究的。
以後要做審計,投資,財管,還是其他……那時我邊找實習,邊開始猶豫——過去順風順水的幾年裡,我好像沒有真正思考過,是否熱愛自己所學的專業,是否能從自己所做的事情裡得到持久而非短暫的滿足,進而產生自我認可。
每一個問題的答案,似乎都是模稜兩可的。那未來,我又是否要繼續在商科領域走下去呢?
我想起了那個進入大學前,對新聞傳播領域感興趣的自己。儘管後來所學的專業與之相距甚遠,但在平時,我也會有意識地關注媒體領域對一些社會問題的報導,進一步地,我總是時不時地萌生出 「想去研究社會問題,調查一些特殊的社會群體」 的念頭。
記得上大學期間,有一陣子,我和同學去了好幾次皮村,它在朝陽東邊,是北京一個著名的流動人口聚集地,前兩年在網絡上因為創作小說爆紅的範雨素就在那裡居住生活過。
不過在那時我是學校新聞中心的成員,主要負責採訪中的攝像工作。但在拍攝和探訪這片區域的過程中,我逐漸對自己拍攝的群體產生了很濃厚的興趣。
我會希望能對他們有透過圖像的,更深一層的了解:包括他們的日常生活狀態、喜怒哀樂,他們在做什麼工作?在來京打工的過程中會遭遇哪些阻礙和困境?這些困境是否能夠得到解決。但同時,我也感受到在自己身上有一種 「心有餘而力不足」 的困境:即使我了解了這些問題,我也很難去解決它們,去真正地幫助到這些群體。
其實往深去追究,我會發現在很多我們看到的表象問題之下,潛藏著的是我們所生活的社會和文化環境下的一些結構性問題,不是僅憑研究、記錄和向大眾呈現客觀事實就能改變的。但這不影響我去做更深入的探索,我依然想知道背後的原因,知道自己究竟能不能在改變社會問題的過程中,起到一些作用。
我想,就算道阻且長,如果在一個長期的過程中,我多少起了點推動作用,那麼我所做的研究和傳播就是有意義、有價值的。
這就說到了我後來申請的傳媒類方向。
對我而言,新聞傳播領域的最大魅力莫過於它可以給我提供一個機會,讓我通過各種調查的方式認識到自己想要了解的那些個體和群體,然後和他們建立起深層次的關係,而不是為了一些世俗性的目的,去做缺乏實質意義的networking,用淺層的人脈來標榜自己在一個領域裡的地位和成就。
傳媒類項目會有一些學科交叉的屬性,涉及到的學科領域除了基本的傳媒理論以外,還會涵蓋到一些心理學、社會學的內容,這也是我非常感興趣的一點:
社會學、心理學這些學科能夠為我提供研究方法論上的指導,來幫助我靠近自己的研究對象;而傳媒領域的知識可以讓我學著去駕馭媒體工具,來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將一些特殊的社會議題和與之相關的討論呈現給更廣闊的群體。
在大三下、五六月的時候,我決定「改弦易轍」,開始投身新聞傳媒方向,並且決定大四畢業以後出國讀一個新聞傳媒相關的碩士項目。轉專業這件事,說起來可能輕巧,仿佛是個一拍腦門的決定,但在這種瀟灑背後,還是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彌補背景上的欠缺——期間,我嘗試了幾段新方向的實習,也開始為了申請花時間、做準備。
我記得那時候周圍也有出國的同學,四處跑了很多很多中介了解信息。不過鑑於時間緊張,我決定少浪費自己不必要的精力,快速確定一家靠譜的機構。
一次我在微信公眾號的推送上看到了燈塔,當時就感覺這家機構挺靠譜的,於是過去和王老師聊了聊,初步印象特別不錯。
後來我了解到,燈塔過去幾年做出過不少新聞傳媒領域非常出類拔萃的申請,再加上燈塔裡的老師們本來也不少都畢業於這些專業的,專業度肯定有保障,就火速地籤約了。
事實證明,燈塔裡的老師們專業水準確實非常高。
在文書創作過程中,我有時候會不太確定應該怎麼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所以給到的初稿會有點散,但不得不說我在燈塔學院的文書編輯的文書改得真的很不錯,在邏輯組織和語言表達上都提升了好幾個 level,文書質量讓我非常放心。
還想專門誇一下負責給我選校和制定申請流程的Parhat~他非常尊重我的想法,也會在我衝動的時候攔住我,哈哈哈。
我申請的方向包括了傳媒和新聞。最開始我比較想申請新聞方向,自己先選了一些項目,但在我一口氣選了 8 個新聞項目時(現在想想真的是風險很高的做法),Parhat 把我攔住了:因為新聞類項目不論在背景匹配性上還是申請門檻上都要求更高,申請難度會更大,所以他建議我搭配一些傳媒類的項目,擴大自己的選擇面,也可以更科學一些。
後來從結果上看,在 Parhat 的建議下選擇的項目,我確實都申請成功,拿到了非常理想的 offer,我覺得在這個和燈塔一起合作的過程裡,特別好的一點是我可以提出自己大概的想法,然後 Parhat 以及燈塔團隊會在我想法的基礎上協助我進行更科學的調整。
還有一件事兒就是我考託福和 GRE 那會兒,整個過程很 struggle,因為準備時間不夠了,我是直接拿著第一次考的 GRE 分數投的申請材料。當時我看到 NYU 的 MCC 項目官網 po 出來學生 GRE 錄取平均分到了 325,想到自己的 318……就覺得自己肯定要涼了,再加上自己又真的非常非常喜歡這個項目,當時的心態確實有點崩。
於是我就去和 Parhat 吐槽,說我這個 GRE 成績是不是太慘了、肯定申不到了,但他會非常耐心地安慰我說,318 也已經挺好了呀,你要知道,有很多同學刷了好幾次分的目標,就是想要達到你的成績,那麼短的時間裡就能考到這個成績,你已經很棒了,肯定還是有希望的!
怎麼說呢,申請季能遇到這樣一個暖心的老師,關注你的情緒,鼓勵你衝刺更好的學校,而不是一味逼迫你衝高分,壓低你的目標,這真的挺好的。
目前我已經基本決定要去 NYU 啦,首先因為項目和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還蠻契合的,另外當然是因為學校在紐約!最後,也祝大家在新一個申請季能夠實現自己的申請目標~
講述人 / Alexis 編輯 / LY
每一篇優質內容均為原創推送
這件事,燈塔學院已經堅持了 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