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就是一個記號,只是為了讓人更加的好記。
在過去,中國人取名字一般都是按族譜順序排列而取,最早的祖先傳下族譜也是有其原因的,有十六輩翻頭的,有二十八字翻頭的等。採用的都是一些常用吉利之字。
而現在時代不同,很多家長給自己的孩子取名字都比較隨意,也沒有長幼有序或尊下之分。有些不負責的家長甚至給孩子取名甚至就隨便取個名字。當然,大部分家長給自己的孩子取的名字都有一定的意義。
為了孩子的名字,家長們也是用盡了腦細胞,給孩子起著千變萬化的名字,甚至有很多90後父母,對於孩子的名字更是開啟了他們無限的想像力,就為了給他們起一個讓人一聽起來就非常獨特的名字。
然而,起名字卻有這名一個說法:名字不能起太大氣了,人壓不住。
如果從科學角度出發,這肯定是帶有一定迷信色彩的。但從中國傳統文化裡面,這樣的說法也能講出很多道理。
小編作為一個不迷信,也不信什麼玄乎之說的90後,一直認為名字不過是每個人的代號,和人際交往的一種稱呼而已。
可是,確實有這種現象發生,不知是巧合,還是冥冥之中有所暗示:名字太大氣,人壓不住。
記得我們這裡曾經有個小孩,因為他爸爸就是研究姓名的,在商業街自己開了一家「起名」的小店鋪,給這個小孩改了好幾次名字。小學用一個名字,初中用一個名字。高中用一個名字。說也奇怪,改一次姓名,孩子就名次提升好多。後來,那孩子考上名牌大學了。這絕對不是吹牛。
雖然,不知道跟名字到底有沒有關係,但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吧。
取名字還是要慎重,有的時候名字會給人留下不同的映像。
例如,王小志和王大志,給人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一個叫王小志的孩子,他長大了成啥樣,都不會引起太多人的熱議。
但是一個叫王大志的小孩,如果他啥都成不了,可能就會有很多人說他「空有大志」了。
總之,隨著現代人文素質的提高,一些大氣的漢字很少出現在名字中了。現代幾乎沒有人叫什麼國的了。
這也只是娛樂,不必較真。信則則有,無信則無。
孩子的未來如何,歸根結底還是要看教育,如果名字能決定一個人的人生,那還要學校幹什麼呢?
但起名字還是要慎重,儘量避免諧音歧義生僻字之類的,給孩子日常生活帶來苦惱,這些苦惱會影響孩子的性格,這大概也就是一個好名字和不好的名字,對人最大的影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