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濱縣委書記吳剛(右一)接受本報採訪
□記者蔡二欣朱琨文洪波攝影
這裡洪災頻仍,在全省108個縣中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排名倒數第一,整體工作墊底,群眾生活困難;2013年,這裡的綜合實力已上升到全省第71位,2007年至今已有近13萬群眾成功脫貧。這裡,是淮濱縣。
是什麼讓他們有此成績?他們找到了何種發展路線圖?
簡歷
吳剛,男,漢族,1963年1月生,河南省固始縣人,1981年9月參加工作,1985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職研究生學歷。2011年4月至今任中共淮濱縣委書記。
「看著洪水中困在堤上的群眾就心酸」
仲夏淮濱,暴雨如注。
一件白襯衫,一雙白色的老式旅遊鞋。6月27日,已過中午12時,淮濱縣委書記吳剛從防汛現場匆匆趕來。
「三個鄉淹了,吃完得趕緊再出去!」吳剛招呼大家先吃飯。
他跟淮河的洪水可不是一次兩次打交道。遠在1998年,時任固始縣副縣長的吳剛就分管水利和農村經濟,經歷和指揮過一場又一場防汛抗洪戰役,參加和組織過一處又一處河道堤防維修會戰。2007年7月,他從商城調任淮濱縣委副書記、代縣長。赴任路上,車窗外的暴雨和整個淮河流域發大水的消息讓他心弦緊繃。「閭河都『平橋』了,幹部群眾都在大堤上。」吳剛並沒有被這個下馬威嚇住,「來了就立刻投入戰鬥,我找來了幾位跟防汛有關的負責人的電話號碼,讓人家認識我。」
「洪水一直不退,直到35天後我才進辦公室。」新官上任一場水,也讓吳剛有了一場收穫,「平時需要幾年才能了解到的事情,一場大水下來都了解到了。」順著大堤訪災民,套著雨靴蹚水路,他把當時淮濱水路水系和基礎設施所存在的問題摸了個透。
「我是帶著複雜的心情來淮濱的。」吳剛說,淮濱建縣晚,洪澇災害頻發,建縣63年就發生了58場洪水,群眾家底薄,工作基礎差,其導致的結果就是淮濱在全省縣域經濟綜合排名長期墊底,整體工作在信陽處於倒數行列。縣城建在1.47平方公裡的圩區上,功能不全,甚至周邊幾個縣的高中都特別為淮濱學生開「淮濱班」。 「單純靠種養業肯定不行」
洪災頻仍,靠發展種養業讓群眾過上好日子,可能性不大!淮濱的出路在哪裡?
「組織把我放在這個位置上,就是讓我找鑰匙,找支點!」2011年,吳剛任中共淮濱縣委書記。此前,他已經和班子成員做過很多探索,「考慮過把傳統的造船業做大,但遇到了經濟危機,外貿需求下降,內河運力過剩;考慮過把第三產業做大,但區位優勢不明顯,資源不豐富,縣城人口少,不能形成支柱性產業……」
「最終的出路只能靠工業!」吳剛帶領縣四大班子成員認準縣情、找準定位,最終確定了「工業立縣、產業強縣」的發展戰略。 「別聽我們說的有多好,不看廣告看療效」
淮濱縣產業集聚區東南,從福建來安家的一家食品企業生產線上,源頭的淮濱特產——弱筋小麥粉,成了尾端的預包裝精品蛋糕,就像變了一場關於食物的魔術。
「這裡已經是我的第二故鄉了。」該企業負責人蔡鴻謙告訴記者,「2009年被弱筋小麥主產地吸引到淮濱來,想建廠卻看到蒿草滿地。縣城基礎設施落後,園區沒有專用電,夜裡12點就停水,只有一家飯店能接待。儘管吳書記幾次帶著誠意跟我們接洽,我們還是沒有入駐。但是2013年,吳書記沒吭聲,我們自己找上門來了。」
促使蔡鴻謙完成這個轉變的是淮濱投資環境的「變」。
「我們修了『兩條半』路,就招來了第一家企業。」吳剛說,再後來,改造升級77公裡省道,淮固、淮息兩條高速開通,新增國道328線和淮河二橋項目;加強水電配套,陸續吸引了122家企業入駐、3.9萬工人就業。
吸引客商的不僅是交通和配套設施,更有政府的「保姆」式服務。
幾年間,吳剛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外招商,足跡遍布長三角、珠三角、閩三角、北京等地,他對外商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別聽我們說的有多好,不看廣告看療效!」他有這個底氣。
「療效」好的結果是,昔日荒蕪的淮河灘上崛起一個14.86平方公裡的產業集聚區,吸引122家企業入駐,吸納就業人員3.9萬,成為信陽市首批達到「一星級」標準的產業集聚區。
經濟發展了,淮濱這個全省縣域經濟排名長期墊底的「小個頭」也成功逆襲到2013年的第71位。
「孩子們也回來上學了」
剛剛在固城鄉老家過完周末返回縣產業集聚區「宿舍」的鞋廠工人董長江,正在和妻子做午飯。
他們的宿舍,面積約有60平方米,家具一應俱全。就是這間一天一人一塊錢租金的房子,拽回了30歲的董長江再次外出務工的腳步。
「我從21歲出去打工,住的宿舍至少4個人。後來我只知道淮濱招了不少大企業,不知道給工人提供這麼好的條件。」董長江說,2010年他看到了產業集聚區的招工廣告,就和妻子一起「住」下打工。讓他更欣慰的是,13歲的孩子可以隨讀到縣城的實驗小學上學,現在兩口子周末回家探望父母,還能兼顧幹點農活。
「工業好、工廠好,工人收入才好,淮濱才能有發展,才能為淮濱群眾謀更大福利。」吳剛說。
2011年至2014年間,淮濱縣每年財政民生支出由12.6億元增加到21.8億元,新建了縣人民醫院、中醫院和婦幼保健院,學校也通過改擴建,每年至少增加100班招生,還新建了一個教育園區,「孩子們回來上學了,淮濱高中因高考成績突出,連續在全市榮獲一等獎,今年高考成績也不錯」。
由於全力扶貧攻堅,2007年以來累計脫貧近13萬人。 「我在這個崗位上,我就要盡責」
只要不是出差,早上六點鐘,吳剛準會出現在淮濱街頭「散步」。
「有一次遠遠地認出他,看見他跟一個晨練的人站在河邊公園指著缺失的行道磚在說什麼,第二天,就有師傅來補磚了。」縣委的一個幹部告訴記者。
「背街小巷都走了不止一遍。」吳剛說,「他們熟視無睹的問題,也許我一個『新來的』能看出來,到市場轉一轉,看看單位的院子、會議室、廁所,就能從一個側面了解所在單位領導的工作狀態。」
「我們開會從沒見誰夾著文件拿著發言稿,有事兒就說事兒,不搞那些虛的!」曾經在淮濱縣委辦公室任職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
「想給吳書記匯報事情,得三思而後行!」淮濱縣工信委主任常晶說,「基層問題他是行家,你提一個問題,得先想好三套解決方案,別『戴帽』,別講過程,直接講事兒!」
吳剛說:「我來的時候,當著我面互相告狀的都有,現在沒有了,個人進步不要再想著通過其他手段,踏實幹事就行。」
「功成不必在我,我只給自己打65分。」吳剛說,「我在黨旗下宣過誓,現在是在踐諾;我是一個公務員,組織把我放在這個崗位上,我就要盡責!」
提問縣委書記
1.您的人生座右銘是什麼?認認真真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2.作為官員,您的為官箴言是什麼?
不讓老百姓說這個人是個壞人,我不做愧對崗位的事。我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人,我也是老百姓。
3.工作中最讓您感到遺憾或困惑的一件事是什麼?
沒有一個困惑是無解的,只是慢解決還是快解決,自己解決還是合力解決的問題。
4.您最喜歡的減壓方式是什麼?讀書。
5.工作中,最讓您欣慰的一件事是什麼?
經濟生態打開了局面,奠定了比較好的政治生態。不過,我只給自己打65分,努力的方向還有很多。
6.您喜歡哪項體育運動?為什麼?散步,通過每天早上一小時鍛鍊發現問題。不能讓職能部門對問題有「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