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走在商場,還是在菜市場,都隨處可見「掃碼付款」;大型超市內,人工收銀臺越來越少,智能化收銀成為趨勢;手指一點,送貨上門,網絡購物已走進千家萬戶……對年輕人而言,這些場景司空見慣,但對於一些老年人來說,卻可能是購物路上的「絆腳石」。
數位化時代,老年人購物面臨哪些難題?如何幫助他們順心、安心、放心購物?近日,記者進行了走訪調查。
學不會、怕被騙,鮮有「銀髮族」選擇行動支付
家住合肥市蜀山區合作化南路社區的王正芳,每天生活都很規律。 「早上6點半起來,鍛鍊1個小時,再回家吃早飯,然後和老伴一起去買菜。 」12月9日,記者見到81歲的王阿姨時,她正準備去買菜,「我們一般都在超市買菜。每次付錢的時候,收銀員都會問一句,掃碼還是現金,手機裡也有錢,但是我覺得掃碼支付不安全,不敢用,付現金才放心。」
王阿姨告訴記者,前幾年,老兩口就買了智慧型手機,也會在微信上跟舞蹈隊的姐妹、家裡的孩子們聊聊天,有時候還會收到微信紅包,「我每次都把紅包裡的錢轉到銀行卡,不會直接使用」。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談及網絡購物、網絡支付等涉及財務功能的網際網路應用,很多老人有一個共同的擔憂——「怕被騙」。
「學不會」也是阻礙老年人觸網的一大難題。 71歲的安慶市民周萍,去年兒子給她新買了部手機,但是除了打電話、發簡訊以及勉強會用微信,別的功能基本不會。
「我知道手機可以付錢,在店內買東西,商家也常常建議大家手機支付,不用找零很方便,後面排隊的人也覺得付現金太慢了,但是我不會啊,還是付現金好。 」對於周阿姨來說,智慧型手機最重要的功能還是打電話,「有時候也想學學,但是孩子教了一次兩次,我很快就忘了,越來越覺得自己『跟不上』時代了」。
不管是在城市的繁華街區,還是在農村的小賣部裡,收款碼常常被擺放在顯眼的位置。而在大型超市內,人工收銀臺也越來越少,自助收銀設備越來越多。
近日,記者在合肥市蜀山區一家大型超市內看到,半個小時裡,使用自助收銀的老年人僅有1人,其他都是年輕人。「自助收銀能夠提高支付效率,也大大節省了人力成本,但是考慮到老年人的使用習慣,我們仍然保留了人工收銀渠道,滿足老年人需求。 」該超市工作人員表示。
宅生活、享折扣,一些老年人嘗試「觸網購物」
「餃子皮1斤半,豬前腿肉2斤,胡蘿蔔3斤……」12月10日,家住合肥市經開區的陳阿姨習慣性地點開微信小程序,下單買菜。次日,購買的食品、日用品就將送到固定的取貨點。
每天早上送完孫女去幼兒園,再步行到超市買點新鮮肉菜和生活用品,這是年過六旬的陳阿姨之前的習慣。不過,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這一切,由於不能天天外出採購,小區業主群裡有人推薦手機下單,超市會派人配送到小區門口。陳阿姨也試著入群,成為網上買菜族中的一員。
新冠疫情加速了社會的全面數位化,也影響了此前「數字經濟聚光燈」之外的群體。
阿里巴巴發布的 《老年人數字生活報告》顯示,疫情以來,中國60歲以上的銀髮群體加速擁抱數字生活,第三季度老年人手淘月活躍度同比增速遠超其他年齡組,高出整體29.7個百分點。老年群體消費金額三年複合增長率達到20.9%,疫情期間消費增速位列第二,僅次於「00後」,消費潛力不容小覷。
「這是我前兩天買的雞爪,超市裡17塊錢一斤,網上買的兩斤才25塊多錢。你看,我一下子買了兩大箱。看到網上的一些好東西,我就禁不住想買。 」這兩大箱雞爪可不是王正芳一個人的,她告訴記者,「我跳舞隊的老夥伴們,看到我會網購買東西,她們也想要,覺得網上買東西便宜,所以,我幫著她們一起買。 」
在王正芳眼中,網購的魅力除了方便,還有實惠;但線下手機支付一方面鮮有優惠,另一方面陌生的二維碼讓她頗為擔心。 「聽說過一些二維碼有病毒,老太婆怕掃碼支付弄錯了,網上買東西,孩子們教了我好多次,我也試過幾次,還能在付款環節讓孩子們幫我付錢,方便得很。 」現在,王正芳在網上購物已輕車熟路,「上個月,我在網上花了1000多塊錢呢。 」
跟王正芳一起跳舞的胡阿姨調侃:「網上能買到便宜的好東西,看到老王買得歡,我也想學著買呢! 」
等一等、扶一把,讓老年人跟上「數位化時代」
不想做飯,手機上點外賣,很快美食就能送到家;去餐館吃飯,沒有團購軟體,可能要多花十幾塊錢;買運動服,線上專賣店可能比線下實體店要便宜一些……網際網路時代,給人們帶來了很多便利,但也造就了一條無形的護城河,把一些老年人攔在了城外。
有了電梯也還要有樓梯,裝電燈的同時也要備有手電筒。幫助老年人更好適應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生活,除了在技術開發中更加注重其需求和習慣外,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服務方面,也要為無法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老年人提供多元選擇和替代方案。近日,記者走訪調查發現,對老年人常去的一些購物場所,如沒有智慧型手機導致無法掃碼登記健康信息,可以在工作人員幫助下登記身份證、電話、住址等信息;買單的時候,可以選擇自助收銀,也可以選擇人工服務;可以選擇現金付帳,也可以選擇掃碼支付。
「社區要構建常態化幫扶機制,把更多資源下沉到基層,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建立可持續的數字反哺機制。一方面,社區可以通過定期開展興趣課堂、技能培訓等活動,為老年人講解各類新媒體使用相關知識;另一方面,建立常態化的志願服務體系,讓社區居家老年人可以通過電話或面對面的方式,尋求志願者幫助。」合肥市合作化南路社區黨委書記王國臣說。
服務意識做「加法」,智能應用也需做「減法」。據了解,2018年2月1日,淘寶上線了「親情帳號」,用戶可以通過添加親情帳號,實現長輩的流暢溝通和便捷支付。截至目前,淘寶親情帳號綁定長輩人數已超2000萬;今年上半年,為老年人定製的支付寶「關懷版」訪問量同比增長6.6倍。
「政府、社會關愛我們老年人,我們自己也要與時俱進,勇於接受和學習新生事物。我80多歲學會了網購,也打算慢慢嘗試掃碼支付。我相信其他老年人也能破除對新科技的恐懼,逐步融入智能化時代的新生活。 」王正芳說。(記者 何珂 吳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