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教育,應該把教育當做一個家族的事業來抓」。一個個子高挑漂亮賢淑的中年女子柔和地說道。
這位美女是朋友的妻子,我是第一次見。她有一種很容易讓人接近的氣質,自然大方。也許是她這種「將教育視作家族事業的使命感」的見識吧,我打心底高看她幾分。也是由於這,我一下子懂得了朋友自己創業,事業有成的緣由了,我也懂得了他們的兒子能榮錄「英國倫敦大學」的因緣了。
今天,2020年9月6日,是他們的兒子「榮錄英國倫敦大學」的慶祝儀式,我和老公同去。雖說只有一頓飯的功夫,但是我感受到了有著教育使命感的優秀家庭那種自然的、真實的、民主的、讓人放鬆舒服的氛圍。
我是從事教育工作的,而且長達20多年。我一直認為教育很重要,也一直強調每一個孩子自有花期,所以向來主張不拋棄、不放棄,盡己所能地教育。行動上,對自己的孩子和學生我也是這樣做的,原以為自己這樣,境界已很高了。
然而,當聽到美女明確地把教育和家族事業對接起來時,我一下子意識到,這就是人與人格局的差距呀!語言表述的明確是思想認識透徹的外現。
曾仕強說:做中國人,就是要講孝順、講家族的,要講光宗耀祖的。我們傳承文化就是要把這些傳承下去……
回到現實,看看我們,我們都幹了些什麼呢?我們有些做父母的,愛子女,想讓他們幸福,吃穿用供給他們最好的,所有的累活髒活全包,不讓孩子受一點點委屈。
教育孩子學習,作業多了自己先抱怨起來;孩子學習太辛苦了,心疼孩子怕孩子身體吃不消,自己在一旁無形中降低要求勸慰孩子……呵護備至呀,生怕孩子受到一點點風吹雨淋。
原來,我們有些父母幹的事,是想讓孩子做的少甚至不做,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功利心十足,勞動少甚至不勞卻想獲得,這怎麼可能呢?這一切源於我們認知受限,沒有找到教育的使命感,表現在行動上就少了許多確定感、踏實感和力量感。

混沌大學的創辦者李善友說:「發現並實現你的使命,就是你人生的意義和目的。」除此以外的事情都是小事了,你的焦慮、煩躁、痛苦都不值一提。
這讓我想起曾經看到的一則故事:
一對老夫婦倆在一起生活了五六十年了,人們都羨慕他們好幸福啊!有人問老太太:「你老公對你特別好吧?」老太太說:「好什麼好,他一身缺點,就像天上的星星那麼多」。
別人很驚訝,接著問:「那你們這一輩子是怎麼過來的?」老太太回答:「我老頭也有優點,只有一個,但像太陽那麼大,太陽出來的時候,星星就都沒了。」
挺逗的回答,但令人深思。如果眼睛總是看著星星,那就是無窮無盡的,滅了這個還會產生另一個,那辦法只有一個——讓太陽升起來。太陽來了,星星就全沒了。太陽是力量和智慧,也就是那個使命,有了使命,你就能照耀自己,成為一束光。
所以,茨威格說:「一個人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在人生的中途、富有創造力的壯年,發現此生的使命。」

今天,我見證了一個有著教育使命感的家庭非凡的時刻。我最深的感觸是:一個家庭最上等的風水是認知的高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