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的孩子畏縮、撒謊、有攻擊性?淺析健康的心理防禦機制

2020-12-04 JialiuJuly

什麼是心理防禦機制

「防禦機制」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人格發展理論中提到的概念。對,就是那個研究夢和潛意識的專家佛洛依德。

拋開大腦的生理因素不講,佛洛依德認為人的精神世界結構中有三個「我」:

  • 「本我」——最原始的我,本我是無意識的,是不考慮環境、不計後果、快樂至上、即時滿足的「我」;
  • 「超我」——包括「我」的遠大理想和道德標準,是「我」人格的審判者,具有超現實屬性;
  • 在「本我」和「超我」之間的是「自我」——「我」人格的執行者,「自我」有意識的、經常性的、努力的平衡「本我」、環境(文化、時代、社會等因素)和「超我」之間的關係,為「我」做出當下最優的態度和行為的選擇。

就在「自我」進行平衡的過程中,「本我」、「環境」和「超我」三者之間往往會產生衝突——甚至是強烈的衝突。為了協調這個衝突而不使自己崩潰,「自我」形成了一系列或優或劣的心理防禦機制。也就是說,該防禦機制是為了抵禦壓力的侵襲、減輕焦慮的困擾、降低痛苦的情感體驗而做出的一種有針對性、起調節作用的努力。有些時候,防禦機制為了達到目的,會「不擇手段」——歪曲現實、指鹿為馬(雖然大部分時候是無意識的)。

心理防禦機制包括哪些?

退避,是指為了避免傷害而降低參與行為。隨著科技進步,數位化、網絡化、移動化成為全球趨勢,社會複雜度呈幾何級數增加。不知是否源於這種高速變化的社會狀態,Z世代的年輕人極易產生退避的心理防禦反應。其典型的表現為特立獨行,這曾被認為是80後、90後的標籤,而在00後身上則更多體現在「宅文化」上。在日本,產生了一個新的名詞叫做「青年隱蔽」——2010年版的《牛津英語詞典》首次收入了「青年隱蔽」的定義:在日本,不正常地迴避社交,尤其是青少年男性,迴避社交的人。字面意思就是待在室內,社交退縮。

退避防禦與社交恐懼有一定的交叉,但又不完全一致。退避的選擇往往是無意識的,在對「青年隱蔽」個體的訪談中,他們通常說幾乎沒有什麼有意義的社會關係和社會互動——沒有社交動機,但否認迴避社會互動,即不排斥社交只是覺得沒意義才不參與;而社交恐懼是希望進行社會互動,但是在互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緊張、恐懼和狼狽。

退避如果經常被使用,將會成為人格的一部分,即退避型人格。從生物進化的角度講,人類是具有社會性的,如果無法融入社會,勢必存在一定的生存劣勢。目前,「青年隱蔽」現象就像一場流行性感冒,對未來社會的影響還未可知。

退行,是一種高級的逃避機制,是指個體表現出與其年齡不符的幼稚行為反應。例如突然轉換生活或學習環境的孩子出現「尿床」的表現;又如新生了二胎的家庭,老大會變得更孩子氣;又或者在遇到挫折後,孩子表現出對母親的過分依賴。其實,在成人遇到突發性的事件時會說,「媽呀!」,這就是一種無意識的退行。

當孩子出現退行的行為,家長萬不可指責或批評,因為這種機制本身就是因為不好的情緒體驗而無意識產生的。如果能夠通過觀察、溝通、打探等方式找到孩子的壓力源,應及時控制壓力輸出量;如果確實無法找到壓力源,則需要從其他方面給予疏導。

壓抑、抑制、否定,三者有一定的相似性。壓抑是指將不適的記憶和感覺——往往是危險的、恐怖的——強行壓制在潛意識中,並封印(忘記),這個過程往往是無意識的,例如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抑制與壓抑的不同點在於,抑制是主動的、有意識的遺忘,寄希望於通過長時間不再提起,逐漸淡忘。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兩種防禦機制都是健康的防禦機制,可以幫助人們淡化痛苦,保持積極的人格。所以,如果孩子確實經歷了一些創傷事件,或僅僅是日常不快,而孩子選擇緘口不提,家長大可順應孩子的逃避機制,不要常常提起。

但是,無論是封印在潛意識裡的記憶還是隨時間淡忘的記憶,都不會憑空消失,在漫長的人生中還是會對我們的決策產生影響。所以,當孩子產生一些家長無法理解的態度,甚至孩子自己都無法理解的行為,而這些態度和行為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時,就需要追根溯源,找到孩子逃避的癥結所在,解決它。

否定與抑制類似,同樣是主動的行為,但否定不是有目地的遺忘,而是拒絕承認和拒絕面對不愉快的事情。比如小朋友打碎了杯子,第一時間捂眼睛;又如孩子考試成績明明很差,但仍然倔強的說我考的還可以。面對孩子的這一行為,家長無需爭論是非曲直、誰對誰非,更不能給孩子貼「撒謊」的標籤。家長能做的,就是陪孩子一起面對現實。但如果確實是一些無能為力的現實,否定不失為一種可接受的逃避機制。

幻想,是一項初級防禦機制,人們通過想像未來的成就來達到心理的平衡,或經歷現實中無法經歷的美好事情。幻想是孩子最常用的防禦機制,對於孩子的幻想,家長可以加以鼓勵,用對未來的憧憬激勵孩子前進(畫餅)。但家長同時必須清楚地知道,幻想本身並沒有什麼用處,如果一味沉溺於幻想甚至妄想,對孩子本身的人格發展,弊大於利。

補償,是指強調某一方面的優勢,而降低在另一方面體驗到的挫折感。相對於幻想來講,補償對兒童更具有積極意義,比如相貌平平的孩子,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學習上。但補償也有消極的可能性,比如平時得不到關注的孩子,用在課堂搗亂的方式,讓班主任請家長,從而達到被關注的訴求;又比如被同學排斥的孩子,以加入壞孩子幫為榮。對於這種消極的補償,家長需要付出極大的耐心,去尋找挫折感的根源。

反向,是一項高級防禦機制,是指個人的態度與社會標準或道德標準不一致時,無意識的壓抑自己的態度的。換句話說,使用反向防禦機制的人,其行為與內心態度是相反的。比如孩子逛街看到奶茶說,「我不喝奶茶,會變胖」,其實內心非常渴望喝;又如我家孩子說,「媽媽給我壓腿吧,多練習我就不疼了」,其實心中充滿對壓腿疼痛的恐懼。反向防禦機制同樣是無意識的,如果能夠合理加以利用和引導,能夠使孩子從防禦機制變為合理的、良性的態度-行為模式,將有助於兒童人格的建立。

認同,是指個體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的認同,以消除個體在現實生活中因無法獲得成功或滿足時,而產生的挫折所帶來的焦慮。認同一般被認為是一項積極的心理防禦機制,它可以促使人們跟榜樣進行聯結。但對於兒童來講,對於地位、成就、價值和力量的判斷不一定準確,那麼認同的防禦機制就不一定都是積極的。比如,學習不好的學生也許會說,「聽說有個大學生輟學掙到很多錢,所以我也不想上大學」。

我們經常提到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也是一種認可的自我防禦。近幾年校園霸凌事件時有發生,孩子對於施暴者產生類似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認同,是非常危險而必須引起家長重視的。

合理化,又稱文飾作用,是指個體無意識的用似乎合理的解釋來為難以接受的情感、行為、動機辯護,以使其可以接受。比如「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傻人有傻福」,有時確實需要這種阿Q的心理防禦機制,可以有效地幫我們應對生活中的不如意。但還有一種合理化稱為為推諉,比如「我考得好,說明我聰明;我考得不好,那是因為旁邊有人幹擾我」,即將功勞歸於自己,將失敗的責任歸於他人、環境等,這就是一種不太健康的防禦機制。

移置,當本能受到壓制時,將能量從最初的目標轉移到一個替代物上。這種心理防禦一般伴隨著憤怒和攻擊,比如被父母責罵後,孩子回自己的房間用力撕扯毛絨玩具,來發洩心中的不快。但值得家長注意的是,當外部壓力過大而孩子不會排解時,可能會將不良情緒移置到同伴身上,產生一定的暴力傾向和攻擊性,或者移置到在自己身上,產生自殘的想法或加以實施。

投射,與移置有時共同出現,是指將自己所不能接受的想法轉嫁到他人或外部世界去。比如學習不好的孩子可能會說,「我的老師不喜歡我,他覺得我很笨」,實際上很可能是孩子不喜歡老師,並將對老師的厭惡轉移到學科學習上,從而厭惡這門課的學習,導致學習成績差。

升華,這是我們談到的最後一個心理防禦機制。前面所講到的心理防禦機制,既有壓制痛苦使人活的輕鬆自在的積極一面,也有使人固步自封、不思進取的消極一面。而升華,被看作人類文明的基礎,是一個完全積極的心理建設機制。升華是指人們將他們的原始能量投入到更有意義事情上去,比如科學、藝術、文化等,這些能量將有效推動人類文明的進一步發展。通俗來說,原始衝動是殺人,那麼就去做外科醫生;原始衝動是罵人,那麼就去做評論家。而家長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找到投注這些原始能量的出口。

建立健康的心理防禦機制至關重要

就像前面所講,防禦機制對於人格的發展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面,健康的防禦機制對於維護孩子的自尊、建立和諧的同伴關係、推動正確、穩定的三觀的形成,乃至能夠相對快樂從容的完成這一生,至關重要。

健康的防禦機制是可以在兒童時期經過訓練後本能做出反應的。成年後,其自我防禦機制會基本穩定,即無論習慣於積極的方式還是消極的,已經基本形成,而很難再改變。

舉個小例子,孩子正要面臨重要的考試或比賽,這個時候,哪種防禦機制相對健康呢?「幻想」——幻想能夠取得好的成績,還是「退避」——希望這個考試或比賽突然取消?

邁克威廉士(McWilliams,1994)指出,一個人的自我心理防禦機制源於個人的氣質類型(基因遺傳)、童年期的應激事件、見到的他人的防禦方式,以及以前所使用過的防禦方式及其結果。

繼續上面的例子,當孩子通過「幻想」,消除了部分緊張情緒,能夠雄心勃勃的去參加考試,而非想逃逃不掉的去參加考試——即使情緒在左右考試成績上的作用有限——整個考試的過程都會變得不一樣。曾經使用過的防禦方式一旦取得了積極的效果,那麼這種防禦方式就會被固定,形成一個正循環,這對人格的建立和對未來的影響是巨大的。


相關焦點

  • 防禦機制
    防禦機制(defense mechanisms)精神分析學派用語,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是指自我將可怕的東西控制於意識之外以減少或避免焦慮的方法;個人在精神受幹擾時用以避開幹擾,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機制。常在無意識狀態下使用,主要有如下幾種方式:壓抑、升華、替代、拒絕、反向形成、理智化、投射。
  • 為什麼你總會做出一些奇怪的舉止?心理防禦機制對人的影響
    心理防禦機制往往具有兩個共性:1、它們總是在扭曲與否定現實。2、它們總是在無意識的領域運行,是我們難以察覺到的「一角下的冰山」。這套機制是在本我、自我、超我的對抗與衝突中形成的,有著保持我們自身人格同一性的作用,避免我們出現無法同一的精神問題。
  • 解謎:孩子無故欺負小動物?《童年之謎》的防禦機制告訴我們答案
    一直以為,問題出在孩子身上,卻沒曾想,是我自身的一些糟糕行為,喚起了孩子心理上的防禦機制,再投射到了小動物身上。什麼是防禦機制?不愉快經歷和體驗讓孩子動員防禦機制,甚至爆發攻擊性防禦機制——分裂我和孩子間的親子關係十分好,他愛我、依戀我,視我為世上最好的媽媽,最近卻常聽老公打小報告「兒子今天說你壞話了」「哈哈,兒子也有不喜歡你的時候」。自我感覺,這不應該呀,我都做得挺好的呀。
  • 101種心理防禦機制
    101種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防禦機制,是精神分析學派用語。指個人在精神受幹擾時用以避開幹擾,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機制。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常在無意識狀態下使用。如壓抑、壓制、否認、投射、轉移、文飾、解除、自居、補償作用等。
  • 淺談心理防禦機制「超我阻抗」:為什麼總有人讓自己「不舒服」?
    1915年,弗洛伊德開始把防禦視為個體在面對衝突情景時所具有的某種普遍的心理機制,在其著作《壓抑,症狀和焦慮》中重新鑑定防禦的概念,認為防禦機制用來躲避由本能需求引起的危險,焦慮和不愉快,是自我調整本我和外部現實衝突的一種功能。
  • 心理防禦機制測試題,防備心理測試!心理健康測試題!
    弗洛伊德經過對他們的潛意識部分進行分析之後,終於找到了他們不願面對的真正困擾,發現並提出了壓抑的防禦方式。想要了解防禦機制對人產生保護和阻礙的原理就需要提到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弗洛伊德曾用騎手和馬來比喻自我和本我之間的關係。
  • 心理防禦機制(一)——逃避機制
    接觸過心理學的人想必對「心理防禦機制」這個詞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經常會看到它,而陌生是因為書本上對它總是一帶而過,缺乏更詳細的解釋。所以從今天開始,檸檬帶大家走進心理防禦機制專題,希望大家可以對此有些了解。
  • 心理防禦機制是什麼,對我們有何意義?
    心理防禦機制是個體面臨挫折或者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的一種傾向。2.消極的意義在於使主體可能因為壓力的緩解而自足或者出現退縮甚至恐懼而導致心理疾病。心理防禦機制分原始防禦機制,一般防禦機制,成熟防禦機制,高級防禦機制。原始心理防禦機制:分裂:認為一些人是完全可恨的,另一些人是完全可愛的。
  • 心理學:「自我防禦機制影響人格的發展」人的10種防禦機制
    弗洛伊德不是說:「不能在陽光下呈現的心理,最後就會躲入陰影中(無意識中),但它不會消失,而是以我們不能控制的方式出現。」那麼,人為什麼會遺忘對自己有危害的信息呢?這其中就是因為有「防禦機制」的緣故,它可以使你走出痛苦的陰影中。
  • 全面理解心理機制——弗洛伊德的防禦機制!
    各位想要考編的小夥伴們,今天給大家帶來了防禦機制知識點。自我防禦機制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自我防禦機制是指人們在面對挫折和焦慮時啟動的自我保護機制,它主要通過對現實的歪曲來維持心理平衡。因此,屬於精神分析學派用語。
  • 心理防禦機制:讓你理解他人也更懂得自己
    作為心理學的先驅,精神分析的創始人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了防禦機制的概念。他認為:人格結構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由先天本能、基本欲望組成,是貯存心理能量的地方,它尋求直接地和立即地滿足需要,受快樂原則支配。
  • 什麼是心理防禦機制?
    天智心理諮詢在古代修建萬裡長城是為了抵禦敵人的進攻,生病了免疫系統發動集中對抗病毒······在心理學上,這叫作心理防禦機制,為了解釋人想要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焦慮、尷尬、罪惡而做出的各種心理調整用心理學術語來解釋防禦機制:個體面臨挫折或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
  • 孩子為什麼會撒謊?孩子撒謊背後的心理,家長需要正確把握
    孩子為什麼會撒謊?孩子撒謊背後的心理,家長需要正確把握很多父母一提到孩子撒謊就仿佛如臨大敵,好像孩子撒謊是變壞的開始。然而事實上說謊是孩子發育成長的一部分,與孩子的道德品質無關。每個孩子撒謊的動機不盡相同,背後隱藏的心理原因,而這些原因都與家庭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一、孩子為什麼會撒謊孩子撒謊的原因其實是有很多種的,有時候因為自己做錯了事非常害怕會受到責罵,有的時候是為了想要得到家長的誇讚,有的時候家長讓孩子做的事情並不是孩子喜歡的事情等,這些都是孩子撒謊的原因。
  • 都是心理防禦機制惹的禍
    那可能是心理防禦機制在作怪。想要了解我們為什麼總是在逃避,或者想要打破這種逃避心態,我們需要了解四個問題:第一,我們到底在逃避哪些情緒?第二,心理防禦機制的本質是什麼?第三,心理防禦機制都有哪些類型?第四,如何打破心理防禦機制?
  • 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性呢?
    我們先來了解孩子為什麼會攻擊他人: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其實是孩子向周圍尋求幫助的信號,也是孩子的一種語言。好的,我們已經知道了什麼是攻擊性行為,那麼為什麼會出現攻擊性行為呢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的原因有很多,有內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內部因素包括幼兒的生理與心理影響,如孩子在遇到挫折時,情感得不到滿足時都有可能影響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同時個體認知發展水平的受限,孩子自我意識敏感期、觸覺敏感期的出現也都有可能觸發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 為什麼我說,看到孩子撒謊是件好事?
    因為,它讓我看到了他內心,看到了他擔憂的事情,也讓我知道如何更好地幫助他,引導他走出撒謊的壞行為。在我看來,孩子的撒謊行為出現的越早越好。我知道,我這樣說,會有很多家長感到一頭霧水甚至反駁。換個角度來看,你就明白了。有些事情不是你阻止,就一定不會發生的。
  • 你怕什麼,我來什麼,利用這種心理生物創造出奇葩的防禦機制
    每一種生物都有自己的獨門絕技,例如很多大型兇猛的動物,都有自己帶有攻擊性的器官,尖牙利爪等等,有的則天生具有保護色,不易被發現,而像我們人類,雖然沒有保護色,也沒有攻擊性的身體部分,但我們擁有智慧的大腦,也是一種獨特的技能。
  • 張天布的防禦機制解讀(一)
    舉個例子:如防禦機制中的投射,這往往跟片段有關,投射就是把這個人片段化,如果一個人是完整的、整體的、全面的,一分為二的,他就不能投射,因為你沒辦法用一個簡單的、單一的結論去概括一個人,所以你投不出去。因此投射、投射性認同是一個低功能操作,一個人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會發生這些現象?
  • 自我防禦機制之投射
    很多考生在備考社會心理這一部分既饒有興趣但又容易迷惑的便是自我防禦機制。本文結合廣大考生的需求,以及「投射」給大家做一個簡要的分享。防禦機制是精神分析理論中一個非常核心的概念。心理防禦機制一詞最早是由弗洛伊德在《防禦性神經精神病》一書中提出。「防禦機制」最早是同某些神經和精神病聯繫,弗洛伊德在研究神經症尤其是癔症中將「防禦」視為「壓抑」的同義詞。
  • 心理學:這5種心理防禦機制是落後的,它並不能解決問題
    除此之外,還有常見的5種心理防禦機制,都是落後的,都不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合理化的心理防禦機制應用的範圍、場景都十分廣泛,我們隨時隨地都可能會產生合理化的想法。比如:我今天暫時不學習,好好地玩一天。但是我保證明天一定會全都補上,認真學習。合理化的防禦機制,導致個體變得越來越懶散、越來越缺乏責任感。合理化防禦機制,是個體成長過程中的主要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