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娛樂盛行的今天,越來越多的關於女性主題的節目相繼播出,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青春有你2》、《創3》、《乘風破浪的姐姐》。這些作品抓準當下全球女性主義興盛的時代情緒,又為大眾呈現出三套面貌各異、不被定義的多元女性群像,姐姐、妹妹們先後搶佔半年來大眾注目的焦點。
然而有這樣一檔節目,不走尋常路,偏要逆女性潮流而來,做男團,它就是《少年之名》。
從時代氣氛看,30+女藝人逆齡重生,給社會傳遞的是「無論什麼年紀、性別都可以勇敢做自己,重新再來」的新時代人生觀,《少年之名》卻仍然鼓吹「少年、年輕才是本錢」,是不是有些過時、老套?
從市場現狀看,去年一年,《創2》、《青春有你》、《以團之名》三檔男團秀綜,幾乎一波耗盡了市場的練習生資源,今年還做男團,還有那麼多韭菜給你割嗎?
果然,《少年之名》剛播就創造了國產偶像秀綜史上一項尷尬人數紀錄——僅84人參賽。且從第一期開始,《少年之名》節目組就主動玩起了自嘲,把自己的姿態放得超低、超卑微。
一開始,先擺出張藝興PD的後採言論搞「自我否定」。張藝興很敢說,但這話說出所有觀眾的迷惑和心聲,一點沒毛病。
面對尷尬處境,觀眾從節目《少年之名》片頭、物料到核心理念,他們沒有用傳統藝能上的「練習生」、「偶像」這些詞來稱呼學員,而採用了一個外延極廣的大詞——「少年」。「少年」這個詞看著很威風,不過,簡單翻譯一下就是:節目組找不到人了,只要你是未滿30歲的少年,不能唱,不會跳,沒關係,都能來。
節目組鼓吹,「《少年之名》是一所藝校」,只要有夢想,有一腔熱血,你過來,我們幫你練「出道」。
為此,早在節目錄製的兩個月前,節目組就將所有參賽選手分成31個組,進行聲帶大改造、舞蹈速成、形體塑造等,封閉式魔鬼訓練來一波。
現在市面上的偶像秀綜扎堆,觀眾審美疲勞,要想突圍,各家都得被迫搞「創新」。而把選秀做成「藝校」,算是《少年之名》節目組這一次的新思路。
從節目呈現效果看,《少年之名》儼然成了一所「練習生再就業基地」,我們看到的根本不是一群活力滿滿的少年,而是一場「行業老人的集體賣慘大會」。
《少年之名》播出後,處於話題風暴中心的只有一個詞——「回鍋肉」。易烊千璽說的「挺討厭回鍋肉」這個詞,長期佔據熱搜第一。
30歲+的姐姐可以給普遍年齡焦慮的大眾帶來慰藉和鼓勵,才20歲左右的「回鍋肉」哭喊機會不再,說的難聽點,跟觀眾們有任何關係嗎?蘇爾那段哭訴非但沒有被同情,更是在B站上成了被網友調侃和鬼畜的對象。
在捕捉觀眾情緒這方面,這檔節目真的是被《乘風破浪的姐姐》完全碾壓,引不起廣泛關注也就不足為奇。
不過,節目組並不是沒有在與觀眾情感互動方面做努力。
《少年之名》的另一大特點是:大大加長了選手介紹VCR的時長,來加強觀眾對選手的記憶點。
李昊、許豪釗兩個廣東仔,一個以模仿周星馳的臺詞見長,一個是學汽修出身,這兩個偶像身上的「反差萌」屬性給他們加分很多。
但節目花了大篇幅的VCR去反覆強調李昊的周式幽默、許豪釗家境清寒與學汽修的背景,內容冗長,觀感你知道像什麼嗎?
選手沒有足夠個性,舞臺又平平無奇,《少年之名》的糊也是不難理解了。
除了節目製作方面的失誤,個人認為,《少年之名》這個節目從立項開始就註定失敗了。
「女團比男團更容易出圈」,這是一個已經歷過行業裡反覆檢驗的事實。
很簡單的原因,男團節目很難吸引到男性受眾,但女團節目可以輕鬆收穫男性與女性兩方的受眾群體,引發全社會討論效應。
本來,娛樂節目的受眾裡,女性就佔到60%以上(粗略估計),拉新男性觀眾天然就很難。女團尚且有異性吸引力的加成,男團要吸引直男觀看就「難上加難「了。這是人和因素。
天時上來說,《少年之名》選擇的是一個相當不利的播映時機。
2020年上半年進行到現在,大型真人秀節目《青春你2》、《創3》、《乘風破浪的姐姐》大大消耗了觀眾的觀看精力,觀眾已經對此類節目產生相當強的審美疲勞。
《乘風破浪的姐姐》由於定位相當具有突破性,選手有大眾緣,還能給觀眾帶來新鮮感。
最後是地利。不用多說,有一個眾人皆知的事實是,《少年之名》節目組之前就沒有製作出成功偶像選秀節目的先例。在多個環節,他們都經驗不足。
這一次,《創造101》創作團隊都帶不動他們。連頂級流量易烊千璽的到來都救不了,都沒能拉動新觀眾真的去關注節目本身。
雖然只播了一期,可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的不利共同決定了《少年之名》這檔節目的前景實屬堪憂。
透過《少年之名》,觀眾非但沒有看到中國男團的希望,反過來,內地娛樂偶像從業者處境的艱難、心酸與焦慮,被這檔節目進一步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