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道之人,必有厚福。《易經》上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我們傳統文化的精神,就是效法天地之德,一個人的德行要像天地那樣渾厚,才能載得了物,德行越積越厚,福報才能越來越多。否則,如果一個人只知道求取福報,而不知培養自己的德行,那即使來了福報,也未必能守得住,甚至還會帶來災禍。那如何才能培養自己的厚德呢?首先要做到以下五點,德行有了,福報自然也就來了。
一,不揭別人短處,不給人難堪。
老話經常說「口下留德」,要想積德,就要先從嘴巴開始。俗話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我們中國人都講究一個「面子」,即使看到別人犯了錯,或者知道人家的短處,都不能當眾揭穿,給人難堪。否則,你雖然一時嘴巴痛快了,人家不但不會接受,還會懷恨在心,總想著報復你,這就等於給自己找了個仇人。所以為人處世,要內方外圓,做人做事要懂得善巧方便,講究方式方法,別人有錯誤有缺點,可以私下指出,不能一根筋,當眾讓人出醜,更不能出言不遜,諷刺別人、侮辱別人,這樣人家才能接受,才能心悅誠服,才能解決問題。
二,不佔別人便宜。
常言說:「佔小便宜吃大虧」,在日常生活中,誰也不喜歡和佔小便宜的人打交道,這樣的人只看見眼前一點小利益,久而久之,就沒人搭理了。所以越是想佔便宜的人,就越佔不到便宜,不想佔便宜的人,反而會有厚報。不佔人便宜,也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特色。比方說,歷朝歷代其他國家給我們進貢、送禮,我們都會加倍還禮,還要熱情招待人家。我們中國自古以來,都被稱為禮儀之邦,就是因為崇尚禮尚往來,不佔人家便宜。
三,尊師重道,知恩報恩。
孝道是傳統文化的思想核心,也是做人的根本。父母養我們之身,老師養我們之志,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做人的本分,是基本的道德修養。除了父母、師長,所有有恩於我們的人,都應該常常感念,常常記著報答人家的恩德。忘恩負義這個詞,永遠都是和小人連在一起的,歷來為人所不齒。古人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就是一種厚道精神。
三國時期的蜀國,諸葛亮主政時期,本來可以廢掉昏庸無能的後主劉嬋而自立為王,但他沒有那樣做,而是忠心輔佐劉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是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也正因於此,諸葛亮才更加受到後人的敬仰。
四,包容別人、凡事不計較。
包容別人,也是培養自己的德行,量大才能福大。子貢曾經問孔子一個問題,有哪個字可以終身奉行呢?孔子告訴他,那應該就是「恕」了吧。「恕」就是寬容、包容,就是不斤斤計較。人無完人,誰都有缺點,誰也會錯誤,學會包容別人,也是做人的美德之一,我們都應該終身奉行。
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三國時期的蜀國,諸葛亮去世後,蔣琬主持朝政,他屬下有個叫楊戲的,性格孤僻,不愛言語。就是蔣琬和他說話,他也是只應不答。別人看不下去,就跟蔣琬說:「楊戲如此怠慢大人,實在太過分了!」蔣琬微微一笑說:「人嘛!各有各的脾氣秉性,楊戲是一個耿直的人,讓他當面說讚揚我的話,他說不出來,那不是他的本性;要是當眾說別人的不是,他又覺得會讓我下不來臺,所以才不吭聲了,這正是他的可貴之處」。從這件事看來,蔣琬確實是心胸寬廣,肚大能容,不愧為諸葛亮的接班人。
五,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與人之間之所以會產生矛盾、衝突,主要是因為大家都各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待問題,如果大家都能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角度、立場上,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那人與人之間就只有禮讓,而沒有矛盾了,社會也就和諧美滿了。
像我的母親,因為姥娘死的早,兩個舅舅、兩個姨姨都是由母親帶大的,不管遇到什麼事,母親首先想到的就是她的弟弟妹妹,從來不為自己考慮,所以舅舅姨姨們對待我的母親,就像對待親娘一樣,沒事了就過來看望一下母親,關心備至,兄弟姊妹幾個,親密無間,感情非常深厚。
做到以上五點,才算是一個厚道的人,人有了德行,福報也就自然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