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商業分析(Business Analysis)?
根據國際商業分析師專業認證(CBAP)的定義是:
Business Analysis is the practice of enabling changein an enterprise by defining needs and recommending solutions that deliver value to stakeholders.
它的含義即是:商業分析是通過定義需求和推薦能夠為利益相關者創造價值的解決方案來實現企業變革的實踐。
通過定義,我們不難發現有那麼幾個核心的要素:
1. Change
2. Enterprise
3. Needs
4. Solutions
5. Value
6. Stakeholders
通過對這幾個要素的深度解析,我們可以對商業分析這個職業進行更深的理解與認識。
1. Change即「改變」
為什麼企業要做出改變?改變,顧名思義,是將之前的商業模式、業務、抑或IT架構等做調整,使之能適應企業的戰略方向的調整,能更加適應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或是創造更大的盈利或價值。
之所以會做這些改變,是為了要解決問題,或開發利用某種機會,,那在改變的過程當中,商業分析師(Business Analyst, BA)這個角色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商業分析師(BA)不僅要分析這個改變發展的方向,還需最終確認這個改變真正的完成度是否達成期望。
這種改變不一定是執行層面、IT系統或者市場策略的改變,也常常牽涉到組織層面的改變。
2. Enterprise即「企業」
在很多情況下,分析師的工作對象會牽涉到「組織」(organization)這個名詞。但是不難發現,組織的定義似乎太狹隘了。
「企業」(Enterprise)的概念超越了一般的「組織」(organization)。比如,很多解決方案不僅僅是在組織內部會發生改變,還會在組織以外,譬如,供應商、顧客、競對、行業監管機構等,這些人員和部門都是組織以外的。而作為商業分析師(BA),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所以,Enterprise不僅僅是組織和組織內部,也包括組織以外以及其他會對我們的工作產生影響的組成部分。
3. Needs即「需要」或者「需求」
在很多情況下,人們會把「需求」(needs)和「要求」(requirements)混淆。
在做商業分析時,商業分析師(BA)會時時跟客戶保持溝通,以確保自己充分地理解到客戶的問題,並沒有產生誤解和偏差(misunderstanding)。
這裡需要闡明的是,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客戶的「需求」,而不是要求。「需求」(needs)代表客觀存在的問題,或者可以利用開發的機會。這些「需求」(needs)並不是那麼簡單、清晰、名了地呈現在我們面前,需要大量的定性定量的調研和分析。有時,問題的所有者會自己為自己明白問題的本質,但當你問他這些問題是什麼,需要幫助他解決上面問題的時候,他的回答會顯示出,他未必很清楚這些問題。甚至,他所陳述的「要求」(requirements)往往不能解決他面臨的問題。
所以,商業分析師(BA)需要對信息做搜集、梳理及分析,才能夠了解真正的問題和「需求」(needs)。當了解到問題的實質後,可能還是不夠,我們還需要把問題詳細地做定義、寫成文檔、利用模型或圖標把信息呈現出來。
以上還只是前期對問題的梳理,商業分析師(BA)最大的價值在於建議解決方案。而解決問題涉及了團隊作戰,如解決方案團隊、項目經理、架構人員、開發人員、測試人員等。這些團隊成員需要商業分析師(BA)為他們下達實際可操作的指令,即requirements(要求)。
所以作為商業分析師(BA),首先要了解到客戶的實際「需求」(needs),對其進行定義、梳理、分析等,並輸出「要求」(requirements)給到團隊的各個分工環節的執行人員。「需求」(needs)是輸入,「要求」(requirements)則是輸出。
4. Solutions解決方案
有了需求,就需要針對需求去涉及和實施解決方案。解決方案(Solution)之前用的形容詞是「推薦」(recommending)。商業分析師(BA)作為客戶和解決方案團隊之間去進行溝通的紐帶和橋梁需要了解客戶的問題,然後幫助解決方案的團隊來提供解決方案,去解決客戶的問題。
所以,商業分析師(BA)不是提供解決方案,而是「建議」或者「推薦」解決方案。作為商業分析師(BA)這個角色,並不負責實際地實現或者交付解決方案,而是為這個解決方案的設計和實施去提供輸入,也就是「要求」(requirements)。
Solution evaluation,即「解決方案的評估」。這個領域的工作是對我們解決方案的團隊設計或提供的解決方案進行評估,來了解其是不是真的解決了我們的問題,是不是符合我們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的需要。所以從這個角度,不管我們是為解決方案的選擇提供建議,提供輸入,還是為了最終去對解決方案做評估,我們並沒有直接的完成解決方案的交付。所以商業分析師(BA)的定義是「推薦」(recommending)解決方案。
如果已經交付了解決方案,那也可能需要在使用過程中去評估該解決方案是否達成了期望,是否真正滿足了「需求」(needs)。此時,我們需要去進行信息的搜集,看看其使用情況和實際效果和我們的期望做比較。比較的過程中,可能給到如何去做改進的建議。例如,我們發現當前的解決方案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的需要了,因此建議去淘汰或者替換解決方案。這一部分工作也包括在「推薦解決方案」(recommending solutions)當中。
「解決方案」(Solution)通常指一種軟體、系統、或者IT的解決方案來解決問題。而這裡的「解決方案」(Solution)更廣,包括為我們的業務流程去做改進,對組織的架構、商業模式重新做設計或者修改、包括對於組織中的部門重新做劃分,對於每個角色重新做定義,定義每個角色的職責。這些都是有可能用來解決問題,或者開發利用某些機會的解決方案(Solution)。
5. Value,即「價值」
「價值」(Value)在商業分析師(BA)的工作中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我們不管是定義問題,還是對解決方案做選擇和評估,這裡都體現了「價值」(Value)。比如,這個問題是否有價值?價值有多大?價值足夠大的問題,才是我們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去解決的。尤其對於解決問題的解決方案做選擇和評估的時候,衡量的依據也是此解決方案是否能夠達成我們所期望交付的價值。在有多個解決方案的情況下,哪個解決方案達成的交付價值是最大的。
6. Stakeholder,即「利益相關者」或「干係人」
「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代表我們工作當中需要打交道的各方。有可能是具體的人,或者某個部門。「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的定義,既涉及到有可能對我們工作造成影響的個人或者部門,也有可能是對我們的工作施加影響的,比如「投資者」(sponsor)或者企業高管。「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未必是我們解決方案的直接用戶,所以從他們自身角度,受到的影響未必很大。但我們在工作當中需要他們提供支持、批准和資源,所以他們可能需要施加影響。所以從這一角度而言,「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理論上包括我們在工作當中需要考慮到,需要打交道的人員或部門。
說到這裡,我們時常會覺得,商業分析師(BA)看起來跟項目經理的角色很像。確實,項目經理跟商業分析師(BA)在工作的具體事項上有重疊的部分,但是兩者關注的點有著本質的區別。
項目經理跟商業分析師(BA)在工作當中有很多的任務是需要相互協作,有可能部分的工作內容是有一定重疊的。所以這兩個角色如何去進行分工合作也是我們要考慮的。
這兩個角色雖然部分工作重疊,但是其關注點不一樣。項目經理關注的是,這個項目是否能按期完成,是否在預算之內,項目的目標是否達成。但從商業分析師(BA)的角度,可能更多的是考慮價值(Value)。這個項目需要實現的需求,主要考慮的是每條需求的價值有多大,最終所交付的結果是否可以達成我們所期望的價值。
這個項目可能是按期完成的,也是在預算之內完成的,但是這個項目最終所交付的解決方案可能並沒有提供足夠大的價值。那可能從項目經理的角度,這個項目是成功的。但是從BA的角度,也許我們會認為這個項目未必會成功。所以關注點跟項目經理不一樣。
以上是《商業分析從入門到精通》01講,若大家對商業分析感興趣,請密切關注本號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