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不好找,地攤搞一搞。」
「十年打工一場空,擺攤三年變富翁。」
最近「地攤經濟」火遍全網,曾經總是與小攤販們「鬥智鬥勇」的城管叔叔,現在主動打電話喊人來擺攤。誰能想到,居然有一天城管大隊要開始承擔發展地攤的任務了呢?
「擺地攤」屢上熱搜,大家也都坐不住了,開始設想自己的專業,以及轉行後都適合擺什麼樣的攤位?
五菱宏光也迅速推出一款方便擺地攤的售貨車,自封「地攤經濟的正規軍」!打開車廂就能賣貨,確實十分方便。
對於「地攤經濟」的回歸,網友們評論:
說到擺攤,很多國家古早就有擺攤賣貨的傳統,趁著這次全民擺攤熱潮,就順便給大家介紹一下日本的擺攤文化。在日本,地攤經濟早早火起來了,
日本的地攤最早出現於江戶時代(1867年),賣的是便宜的壽司和天婦羅等食物。
日本初期的地攤形態,有挑著擔子沿街叫賣的,這種形式的缺點就是不能搬運很多商品。還有人力、自行車等牽引的可移動式攤位,也有像帳篷一樣組裝型的簡易攤位。
江戶後期天婦羅攤位
當時的江戶也是單身赴任者較多的城市,勞動者一多,外出就餐的需求也隨之增加。所以當時擺攤賣的也主要以小吃為主,如飯糰、壽司、蕎麥麵、天婦羅等。
因為攤位賣的東西價格便宜,排隊時間短,使用方便等,也深受日本百姓的歡迎。
到如今,日本的地攤主要可以分成四大類:①.定期舉行的「市集」,②.流動攤販,③.農民進城擺攤,④.佔道設攤。
「市集」大多在古老的寺院、或者風景宜人的公園內舉辦,主要出售一些衣服首飾、雜貨、舊用品、古董等,市集上的商品豐富,可以淘到不少稀奇古怪的東西。
流動攤販主要是以吃喝為主,在車站附近或繁華街擺攤的攤位。流動攤販就相當於是一個小型的餐館一樣,有菜單,明碼標價,有少少幾個桌椅供客人坐下就餐。
移動販賣所選擇的地點也是有講究的,不是隨便哪裡都能擺上屋臺營業。而且有的時候根據擺攤的地點不同,也會有不同的出店料(租金)產生。
農民開車進城擺攤,一般是時令季節,將剛摘下來的新鮮瓜果拉出來販賣。
佔道設攤,主要是在銀座、有樂町、上野、新宿等繁華商業區的「小弄堂」裡,一些居酒屋、燒烤店在店門口的路上,搭起簡易的餐桌,供來店顧客圍在一起喝酒聊天。
對於這些攤販,日本是如何管理的呢?
日本政府制定了嚴格的《道路交通法》,不經過批准在公共道路佔道經營都屬於違法行為,但政府允許在固定時間、區域內擺攤。
而車站前、廣場等地方不受政府管轄,只要獲得鐵路公司、車站同意就能擺攤。
除了對攤位的管理外,日本對食品安全和消防也有明文法律規定。即使是小攤車賣吃食,也需要辦理營業許可證和消防許可證,攤主還要進行安全知識培訓,持證上崗。
市集、中古市場、跳蚤市場的管理比起流動攤販更輕鬆,日本各地都有自發形成的民間組織協會,專門負責協調管理地攤市場。
這些協會將會制定每次地攤市場舉辦的時間、地點,還要負責審核預約參加的攤主,以及現場的管理、布展、宣傳,結束後的衛生監督等工作。
跳蚤市場的流行甚至進入了日本校園,不少學校都會組織校內市集,讓學生擺攤體驗經商生活,學生可以賣自製的美食、手工藝品,也可以設置遊戲攤位,屆時會有家長、遊客等校外人士進來遊玩購買。
如今在日本的各種祭典活動上,也可以看到許多小攤販,比如我們經常在動漫及電視劇裡看到的撈金魚、釣水球、面具,以及各種琳琅滿目的美食、遊戲和小玩意兒。
如今地攤是真的火起來了,多地放寬擺攤賣貨、網絡相關話題熱度不下、就連股市地攤經濟概念股也都集體漲停……
在日本,這把「人間煙火」也是早早就燒起來了。
日本地攤起初稱為「暗市場」,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黑市」,二戰後,國民經濟嚴重挫敗、生活物資嚴重匱乏,人們為了謀生紛紛兜售家中物品、亦或是從駐留美軍手中換取各種物品倒賣,當時東京成為最主要的「暗市場」。總地來說,地攤文化是日本戰後市民商業文化的源頭。
後來,地攤主積累起一定財富,開始搭建起簡易商店,這批地攤也由露天轉進了室內,發展成了如今繁榮的商業區,也有了「自由市場」這個新名稱,在我們這也叫「跳蚤市場」。
目前,日本的地攤大致分為流動攤販、農民進城擺攤、佔道設攤和定期舉行的「跳蚤市場」這四類。
在地攤的管理上,日本也有一套方法:
1.立法管理
據日本《道路交通法》規定,在道路上堆放有礙交通的障礙物屬於「絕對禁止行為」,
任何在馬路以及人行道上擺攤的行為也屬於違法。
這樣一來,在路邊擺攤不就是違法行為了?實則不然,但擺攤必須實現獲得政府批准,得到批准後,還需要參照《道路交通法》中的「相對禁止行為」,在警察允許的時間和區域是可以擺攤的。針對食品擺攤,還有《食品安全法》和《消防法》,只有拿到了相關營業許可證並參加相關培訓,才能擺拿到擺攤資格。
還有,公共道路屬於當地警察的管轄範圍,而在車站、廣場處擺攤僅需要鐵路公司等所屬單位批准即可。
2.組織管理
於日本而言,「跳蚤市場」可是一個有組織的全國性地毯市場,並且在各地均有各自的協調管理機構。
以「再生資源運動市民會」為例,截至目前,該會已有2.7萬名會員參與,一年下來能舉辦650場擺攤活動,它成立的目的在於鼓勵眾人把家裡限制的東西拿出來交換或出售。從籌備到結束各個環節井井有條,攤主參加擺攤需事先想該組織提交申請,接著由事務局確定攤位;攤主在交易中無須交稅,但要向事務局繳納「出店料」,一般是在1~2千日元(約人民幣65~130元);擺攤活動結束後,每個攤主都必須清走各自的物品,最後由事務局清理現場。
一個地攤可能背負著一個家庭的生計,也承載了一片區域居民的城市記憶,在當前經濟下行的情況下,它對帶動就業、促進消費都起到了實質性的幫助。可想要讓地攤經濟長久並健康地存活下來,我們不妨參考下日本的做法,出臺專門且明確的法規條例、建立相關管理組織,即確保地攤經濟有效改善民生,又保證城市管理的成果不被破壞。
如果可以去擺攤的話,大家想要擺一個怎樣的攤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