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孔子學院曾經的任教者和管理者,我有責任把孔院的真實運營情況與網友們分享,藉以澄清諸多不實傳言和責難。
孔子學院是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漢辦)在世界各地設立的漢語推廣機構,第一家孔院成立於2004年,迄今在162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541所孔院和1170個孔子課堂 。作為一家非盈利公益機構,孔院的運營模式有三種:
1. 合作辦學 通常是國外高校自願申請,與國內高校協商合作承辦。創始資金由孔院總部和對方機構分擔。後續教學資源,師資薪酬等費用由總部承擔。絕大多數為此類孔院。
2. 直接投資 在少數缺少條件而需求急切的地區,總部全資投入。在有些具備條件的中小學或其他
教育機構,開辦孔子課堂,師資也是由國內各類學校派出,機制比較靈活,數目龐大。
3. 授權特許經營 如設立在香港理工大學的孔院,總部提供資金支持,師資由港理工安排,屬極少的案例。
孔子學院的師資構成主要是大中小學相關專業的在職教師和部分對外漢語和其他專業的應屆畢業生,享受外派教師或漢語教育志願者的待遇,有一整套嚴格的選拔機制和培訓體系,涉及政治思想素養,語言文化專業知識,涉外禮儀,各國別知識等系列課程。
外派教師和志願者在各地孔院的教學中尤其注意遵守所在地的法律和社會風俗,絕少有違法規的行為。日常教學限於教授語言技能和書法國畫太極拳等國學基礎知識。尤其美國的孔院儘量注意避免歷史政治話題,以免授人以柄。
創辦十多年來,孔院成績斐然,形成較完整的教學資源體系,此外還有HSK測試,「漢語橋」國際漢語比賽等等系列。
誠然,孔子學院在運營過程中也存在諸多不足與缺陷,導致不少詬病,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表現:
1. 行政色彩過重 漢辦本身就是行政意味的機構,很容易授人以「政府操控」的把柄,雖然對外以孔子學院總部之名,但是頗有此地無銀之嫌。對於初衷大打折扣,不利於運營發展。
2. 擴張速度過快 短短十幾年,162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五百多所孔院和一千多個課堂,固然體現了舉國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但是也存在大躍進思維,有些地區不顧客觀需求,一味上馬,導致招生困難,流於形式。相較之下,創立於1951年的德國歌德學院迄今也只有100多所分布於82個國家和地區,而西班牙塞萬提斯學院更只有區區30多家。
3. 分布不盡合理 現在的孔院分布最多的是發達國家和地區。歐洲和美洲共325所,佔總數60%,僅美國就有81所,遍布美國各州,而整個非洲卻只有61所。傾向於爭取主流族群,而華人華僑創辦的學校雖需求最多,卻被有意無意忽略。比如緬甸偏遠地區幾所華僑學校共同求助於國內某高校的支持,卻遭冷遇,因為其更樂於在歐美國家發展。
4. 分配機制主觀性過大 在全國建立的19個推廣基地耗費巨資,但是資源過度集中,有些高校任務過重,派出師資互相掣肘,甚至影響本校的正常教學資源,而有實際需要的其他學校卻申請無門,影響積極性。
一起起圍繞孔院的風波已引起我國政府的關注,孔院體制改革勢在必行。最近國務院決定教育部設立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取代漢辦的功能,以減少其行政色彩,而孔子學院品牌由「中國國際中文教育基金會」這一民間公益組織運營,以期更加體現市場運行規律。
我認為改革不僅是為了應對外界的質疑而流於表層,更應該深入體制結構。孔院的設立不應以人為喜好為轉移,而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現有的孔院該關的就關,應集中財力物力辦好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孔院和課堂,把更多的資源投入各地華人華僑學校的漢語教學。設立認證制度,按市場規律定期對各孔院進行考核,儘量擠掉表面泡沫,真正做到去行政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