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身「世界之最」三峽工程「一肚子委屈」,你怎麼看?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7月31日,天氣:晴,下午暴雨。坐標:湖北宜昌。

  長江上最美的一段,公認是在三峽。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經衢塘峽、巫峽、西陵峽三段峽谷至湖北宜昌南津關,全長近200公裡。下三峽真是一段「悠悠我心」的旅程。

  登船前,腦補三峽美景當如斯:兩岸高峰夾峙,江面狹窄曲折,江中灘礁棋布,水流洶湧湍急;又有奇峰疊巒,明秀綺麗,峽隨山勢,曲折蜿蜒……登船後才發現,我們的節奏是白天採訪,夜間行船。濃重的夜色中,江輪漂流而下,兩岸的風景還得靠感覺「捕捉」。但在大江上那種恆長的漂泊感覺卻始終籠罩著我,久久不散。

  昨晚在重慶巫山一碼頭登船,一覺醒來,船已靠泊宜昌碼頭,真是「輕舟已過萬重山」了。今天,我們將探訪全球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長江三峽。

  ·登壩

  早上8點30分,下船換車,直奔大壩,大巴車一直開到壩頂中央。憑欄遠眺,一片浩浩平湖,眼前的三峽江深水闊、波平浪靜。三伏天,上遊水量不大,所以沒有看到洩洪的恢弘場面。遠處的低矮山腳下是新建的秭歸城,嶄新的樓房依山傍江,一層層地往山上鋪開。

  在大壩的上遊和下遊,還有10多座這樣的移民新城和上萬個農村移民點,10多年來,百餘萬移民譜寫了一首千古不滅的奉獻之歌。正是他們這場世界上史無前例的大遷居,才有了三峽工程的順利推進。

  大壩對面是一座屈原祠。屈子也是長江三峽的資深移民,建葛洲壩那會兒就動遷了。現在的屈原祠面朝大壩,是一個面積達500畝的大型景區,名曰「屈原故裡文化旅遊區」。

  要描繪腳下這三峽大壩,確實只有「壯觀」這個詞最合適。地質學家研究,大約在4000萬年前,長江是兩條江,一條向東流,一條向西流,之間隔著一座巫山。喜馬拉雅山的抬升使西去的長江無路可走,轉而向東,衝出了一座三峽。

  這4000萬年來一直滾滾東去的長江之水,就是靠我們腳下的大壩依靠本身的重力來攔截。把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壩踩在腳下的那一刻,震撼之外,更有一種自豪:這個全球最大的水利工程中到底蘊藏了人類多少智慧?

  負責現場講解的三峽流域樞紐運行管理局負責人告訴我們,站在這裡放眼四周,到處都是「世界之最」:壩下,是全球洩洪能力最大的洩洪閘;大壩左岸,是全球級數最多、總水頭最高的內河船閘;在大壩左端,全球規模最大、難度最高的升船機……

  整個三峽工程建設歷時十幾年,被稱為三峽工程「收官之作」的三峽升船機,2016年投入試運行,我們乘坐的客輪就是通過三峽升船機通過大壩的。通過三峽升船機,只需約10分鐘,船舶就可以完成近40層樓高度的垂直上升或者下降。船舶過壩時間由原來的3.5小時縮短為40分鐘,三峽人將之總結為「大船爬樓梯、小船坐電梯」。

  站在這大壩上,忍不住浮想聯翩。三峽工程蓄水時,這裡的人們是怎樣一種心情?是對舊時回憶的緬懷,還是對新鮮未來的期待?但經歷了歷史上人類改變自然所能產生的最大變遷之後,那一片曾經神奇的土地,現在業已不同。

  ·淵源

  1956年,毛主席南下巡視,來到武漢,視察長江大橋建設工程。6月初,他接連三次遊泳橫渡長江,酣暢淋漓,興致高昂。

  這一年,毛主席64歲,眼看新中國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整個民族的精神面貌為之一新。

  《水調歌頭·遊泳 》記敘的便是老人家當年的心境。「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毛主席說,現在一橋飛架南北,天塹即將變成通途。將來,我們還要在三峽建設大壩,蓄水發電,讓湍流的峽谷變成平靜的高湖。

  造三峽不僅是毛主席當年的心願。早在一個世紀前,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首次提出了在長江築壩的構想,希冀利用長江水利富國強民。新中國建立後,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把足跡留在了長江、留在了三鬥坪壩址(三峽大壩的壩址)。經過長期、反覆的科學論證,三峽工程主體工程終於在1994年開工。2006年,三峽主體工程提前一年完工,偉人當年的設想終告實現。

  三峽流域樞紐管理局專家告訴我們,三峽工程主要有三個巨大效益,即防洪、發電和航運,其中防洪是三峽工程公認最核心的效益。

  看防洪:三峽工程是長江防洪綜合體系中的關鍵性骨幹工程,擁有221.5億立方米防洪庫容,保護了長江下遊江漢平原150萬公頃土地和1500萬人口的安全,這是最大的生態環境變化;

  看發電:三峽電站每年可獲得882億度清潔電能而不消耗一立方水、不排放一立方有害氣體,可替代消耗煤炭2800萬噸標準煤,產生明顯的減排效益;

  看航運:三峽水庫蓄水後從根本上改變了重慶至宜昌河段的三峽航道,3000噸級船舶暢行無阻,徹底改變了大西南地區的出海條件;通過合理的水資源調度,三峽水庫可充分發揮抗旱補水等生態效益。

  參與、組織了三峽工程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陸佑楣,因其在大壩建設領域的傑出成就,曾獲頒世界工程領域的「奧斯卡」——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WFEO)工程成就獎。他曾這樣評價:「三峽工程已經成為長江經濟帶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極大地改善了當代和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空間。」

  ·爭議

  汶川地震、重慶乾旱和暴雨是不是三峽工程引起的?鄱陽湖和洞庭湖旱澇、長江口海水倒灌與三峽工程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有了三峽工程,2016年汛期長江下遊還是發生了自1998年以來最大的洪水災害?

  這是近年來對各界三峽工程比較有代表性的質疑。針對這些疑問,地震學家、氣象學家、水利學家都一一予以研究並作出了科學回應。

  三峽工程如同人類在地球上的一切造物活動一樣,必然改變了原有的生態環境。比如,三峽工程改變了長江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和原有水流狀態,對某些魚類種群的生存造成一定影響;三峽及其上遊梯級水庫群形成後,長江中下遊泥沙量大幅減少,清水下洩對下遊河道產生衝刷作用,導致部分河岸崩塌……

  對這些爭論,陸佑楣院士認為,「如何評價這一現象本質上是一個世界觀的問題」。他說,生態的本意是自然界一切生物間相互依存的狀態,它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不存在所謂的「原生態」和一成不變的生態平衡。「生態取決於環境,環境的變化必然產生新的生態,而環境好壞的標準則是『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志會是陸佑楣的弟子,在最近的一次演講中,她這樣替三峽大壩「打抱不平」:三峽大壩拿下太多世界之最的工程,卻也承受最多委屈。她說:「我們的水壩工程是存在正負效應的,所有的工程都是這樣,當初我們在論證時就已經注意到了,也提出了各項應對措施。問題就是問題,我們絕不逃避掩蓋,而是會迎難而上,徹底解決;但謠言和詆毀確實讓三峽承受了太多委屈。」

  如今的三峽大壩,業已將發展的重點更多放在對長江生態環境的保護上。三峽集團有很多高水平的科學家,常年研究中華鱘的人工養殖和長江放流。科研監測發現,這種全人工繁殖的子二代中華鱘具備野生中華鱘的洄遊特性,因此這一物種的存續已不成問題。科學家們希望它們能早日回歸自然。

  採訪全程,我聽到一句話印象深刻:「我們最感謝的是那些反對者(反對建設三峽工程的人)」。面對質疑和問題,三峽建設者們需要不斷深化研究,探索採取各種技術和工程措施,避免和減少三峽工程帶來的不利影響,將效益發揮到最大。

  關於三峽工程的各種議論短期內一定還會存在。對此,陸佑楣院士的態度是:人類對自然規律的探索是無止境的。在生產實踐中不斷豐富我們的認識並加以科學運用,人類在改造自然的歷史進程中就一定能有所作為。

相關焦點

  • 王震推動三峽工程上馬
    三峽是國際的著名風景,修三峽必須得經國際認可和批准。這是十足的強盜邏輯。美國現在裝機7萬億多千瓦,水電是8000萬千瓦,他的電夠用了,便造輿論不讓你修。」「把三峽工程說成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壩』,這是典型的外行反對內行。如果再發洪水,死上百把萬人,到時讓誰承擔責任?……不能有錢買棺材,沒錢去治病!什麼破壞了風景,高峽出平湖就是很好的風景。」王震講話的過程中,不少專家紛紛插話。
  • 中國品牌 世界三峽——解析三峽集團如何從項目建設者轉型成全球最...
    經過20多年持續快速發展,三峽集團憑藉強大的綜合優勢,整合資源跨界合作,組建「聯合艦隊」抱團出海,從項目建設者轉型成為全球最大的水電開發企業和中國最大清潔能源集團。一流工程孕育全球最大水電企業三峽集團應三峽工程建設而生,三峽工程建設之初即引入的法人制、合同制、招投標制等,帶有現代化、市場化的基因。
  • 三峽集團首任總經理談人事震蕩:別讓三峽工程背黑鍋
    「我幹了很多工程,到現在最睡得著覺的還是三峽工程。」近日,三峽集團首任總經理陸佑楣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採訪時表示,三峽集團年初的風波主要集中在鋪張浪費、選人用人等方面,招投標暗箱操作方面報導的也都是外圍建設,如三峽壩區培訓中心改造、成都三峽大廈裝修工程等,與三峽工程本身沒有直接關係,「不能讓三峽工程本身因某些人的問題背黑鍋。」
  • 中國長江三峽工程建設概況
    中國長江三峽工程是世界上最大水利水電工程之一。早在1919年,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就曾提出過在三峽建壩的設想,以改善川江航運、開發利用長江水力資源。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三峽工程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三峽工程從1954年開始論證,至1992年批准興建,歷時38年之久。
  • 三峽工程創單座水電站年發電量世界紀錄
    新華社武漢11月18日電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18日發布消息稱,在充分發揮防洪、航運、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的情況下,三峽工程2020年發電量已於11月15日8時20分達到1031億千瓦時,打破了此前南美洲伊泰普水電站於2016年創造並保持的1030.98億千瓦時的單座水電站年發電量世界紀錄。
  • 中國三峽總公司介紹三峽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情況
    蓄水以後,對生態最關心的就是蓄水池。2005-04-28 14:58:59李永安: 以前我們經常說三峽工程已經進行到邊生產、邊運行的階段,我想了一下,現在三峽工程是基於一個樞紐運行和生態建設的階段。我剛才說的泥沙的情況、地質災害的情況、水質的情況,還要繼續觀測,並不是說這些問題都解決了。
  • 三峽大壩在哪裡?
    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有史以來建設的最大的水壩。享譽世界。宜昌市也因此得到了「世界水電之都」之稱。三峽大壩位於中國湖北省宜昌市境內,距下遊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38公裡;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發電工程——三峽水電站的主體工程、三峽大壩旅遊區的核心景觀、三峽水庫的東端。三峽大壩簡介三峽是由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組成。三峽水電站,又稱三峽工程、三峽大壩。
  • 返回三峽工程頁面
    ·三峽工程概述 ·三峽工程之最·導流明渠截流·水布埡工程提前一年勝利截流·中國人民有能力建設好三峽工程[小資料]    一臺機組轉一圈,產生價值41元假定一度電0.3元錢,三峽電站就像印鈔機,一天可產出446.4萬元。由此推算,一臺機組每轉一圈,價值約41元。
  • 三峽逐夢記——寫在三峽工程興建20年之際 8大問題透視
    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從武漢上溯約500公裡,偉人的夢想已經變成現實。  西陵峽畔,三峽工程觀景制高點罈子嶺上人頭湧動,遊客絡繹不絕。  登高遠眺,全長2309.47米的三峽大壩猶如鋼鐵長城橫鎖長江,壩後是一汪碧水。  這裡就是三峽,就是長江安瀾夢的起點。  水患是中華民族最深重的憂患之一。
  • 三峽工程建設任務全面完成!湖北的發展穩了!
    看到這條消息許多朋友非常奇怪,三峽大壩,好像2008年就已經宣布工程完工了,怎麼12年後的今天才宣布成功驗收。難道是期間出了什麼岔子?其實不然。三峽工程作為國之重器中的重器,其重要性怎樣描述都不為過,單說一點,他國要是膽敢動三峽工程一根毫毛,我國是有可能用蘑菇彈招呼回去的。
  • 高峽出平湖 當驚世界殊 ——寫在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完成整體竣工...
    論證半世紀,建設十七載;高峽出平湖,當驚世界殊。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大力支持下,經過廣大建設者不懈努力,三峽工程已經全面完成建設任務,經受了13年試驗性蓄水檢驗,持續保持安全高效運行,綜合效益全面發揮,百萬移民妥善安置。日前,三峽工程掀開了嶄新的一頁——整體竣工驗收全部程序完成!事實是最有力的證明。
  • 中國首次橫斷長江三峽 三峽工程進入最後攻堅
    11月6日電 (記者熊金超 劉紫凌)中國一流的水利、壩工專家指揮裝備精良的施工隊伍,於今天上午10時,成功截斷長江三峽,為在這裡興建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作好了最後攻堅的準備。然而,這場仿佛唾手可得的勝利,卻依然來之不易。   為將上下遊圍的龍口束窄至今天開始合龍的十幾米寬,三峽建設者們與長江激流已進行了10多個夜以繼日的艱苦鏖戰,並創下了水利建設中的新的世界紀錄。
  • 三峽工程概況是什麼?
    三峽工程是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是治理和開發長江的關鍵性骨幹工程。壩址位於長江三峽西陵峽河段,控制流域面積達100萬平方公裡,年平均徑流量4510億立方米。壩址河谷開闊,基巖為堅硬完整的花崗巖體,具有修建混凝土高壩的優越地形、地質和施工條件。 三峽工程是具有防洪、發電、航運等巨大綜合效益的多目標開發工程。
  • 新聞背景:數字解讀三峽工程
    中新網三峽壩區10月25日電 題: 數字解讀三峽工程   隨著三峽蓄水臨近175米最終蓄水位,全世界的目光將再次聚焦世界第一大的水電工程——三峽大壩,中新網記者將通過一組數據再現一個更加立體、直觀的三峽工程。
  • 高峽出平湖 當驚世界殊——寫在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完成整體竣工驗收...
    論證半世紀,建設十七載;高峽出平湖,當驚世界殊。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大力支持下,經過廣大建設者不懈努力,三峽工程已經全面完成建設任務,經受了13年試驗性蓄水檢驗,持續保持安全高效運行,綜合效益全面發揮,百萬移民妥善安置。日前,三峽工程掀開了嶄新的一頁——整體竣工驗收全部程序完成!事實是最有力的證明。
  • 三峽工程,竣工驗收!
    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1日公布,三峽工程日前完成整體竣工驗收全部程序。根據驗收結論,三峽工程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工程質量滿足規程規範和設計要求、總體優良,運行持續保持良好狀態,防洪、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全面發揮。
  • 揭秘汛期三峽工程你所關心的問題——來自三峽集團的回應
    新華社北京7月24日電 題:揭秘汛期三峽工程你所關心的問題——來自三峽集團的回應  新華社記者侯雪靜  今年入汛以來,三峽工程已成功應對5場次洪水,總攔蓄水量達146億立方米  受長江上遊流域多區域暴雨洪水疊加影響,「長江2020年第2號洪水」於7月17日10時抵達三峽樞紐工程,18日8時洪峰達61000立方米每秒,接近1998年最大洪峰63300立方米每秒,為三峽樞紐工程今年入汛以來最大的洪水。  本輪洪水期間,三峽集團3天內連續4次調整三峽水庫出庫流量,為長江中下遊清江、洞庭湖區洪水行洪留出寶貴時間。
  • 三峽往事:著名水利水電專家,持續為三峽工程"號脈 "
    2003:初期發電的三峽工程知道三峽工程建設過程中,緣何有質量保障麼?自1997年實施大江截流,工程轉入第二階段施工後,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聘請以錢正英、張光鬥、潘家錚等著名水利水電專家,組成「三峽工程質檢組」,每年春秋兩季兩次對所有施工項目進行認真檢查。倘若發現重大質量問題或事故隱患,專家組會毫不留情地提出整改措施;如遇到技術疑難問 題,專家們同樣會現場查勘,實時「號脈」會診,當好工程建設的質量「參謀」。
  • 宜昌是一座水電城,素有「川鄂咽喉」之稱,可看原汁原味的三峽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是世界矚目的大型水利工程, 位於長江三峽西陵峽出口南津關以下2300米,距宜昌市鎮江閣約4公裡, 水庫建於1970年,建於1988年,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是長江水利資源綜合利用的工程,具有發電、航運、放水、灌溉等綜合效益,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建設,使水庫上遊水位提高20米多,恢復上遊100多公裡,形成蓄水巨大的人工湖,同時有效改善三峽航道險惡狀況
  • 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站,中國三峽大壩到底多厲害?看英媒怎麼說!
    2018年就要過去了,這一年你有什麼收穫?嶄新的2019即將到來,還有什麼期待嗎?知識和看法決定一個人的命運,讓小編和大家一起看完世界上的奇事,學到更多東西,展望更美好的未來。中國被稱為「基礎狂魔」,我們最擅長的是挑戰外人眼中無法完成的工程建設。還有今年正式開通的港口、澳大利亞大橋和著名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