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連一名剛出生11天的嬰兒被老鼠咬傷,牽動著很多人的心。
被老鼠咬傷,可能會引發哪些疾病呢?
鼠咬傷預後一般良好,但有併發症時較為嚴重。老鼠身上會攜帶很多細菌和病毒,嚴重的感染會導致膿毒症、腎衰竭、休克等併發症。
鼠咬傷還可以傳播流行性出血熱、鼠咬熱、羌蟲病、斑疹傷寒、破傷風、鉤端螺旋體病等多種疾病,其中又以流行性出血熱發病比較嚴重。
需要打流行性出血熱疫苗麼?
不推薦!
首先,出血熱是由漢坦病毒引起的,被老鼠咬傷不代表就感染了這種病毒。其次出血熱的潛伏期一般為7至14天,以2周多見。而流行性出血熱疫苗注射後產生有效保護抗體也需近2周時間,因此注射該疫苗的意義不大。
另外,根據疫苗說明書,這種疫苗接種年齡範圍為10歲至70歲的人群,對10歲以下兒童不在接種年齡範圍[1]。
目前,隨著社會發展和城市進步,出血熱的發病率很低,出血熱疫苗接種主要在出血熱高發地區流行高峰來臨之前1個月內完成接種,並不用於暴露後的治療
Giuseppe Martini Unsplash
需要接種鼠疫疫苗麼?
不推薦!
傳播鼠疫的病菌是鼠疫桿菌,一般不直接通過老鼠傳給人,而是通過老鼠身上攜帶的跳蚤!
被老鼠咬傷而傳播鼠疫桿菌的可能性較低。
而且,鼠疫也像出血熱一樣,有疫區的概念,疫區之外的老鼠,它們身上的跳蚤並不攜帶鼠疫桿菌。
需要打狂犬疫苗麼?
不推薦!
WHO指出,對北美洲和歐洲狂犬病流行地區的野生和家棲嚙齒類動物的大規模檢測顯示,此類動物極少感染狂犬病,狂犬病病毒終端溢出性感染僅為偶發事件,說明此動物並非狂犬病的儲存宿主,也不參與該疾病的流行和傳播。
美國CDC也指出,嚙齒類(尤其是小型嚙齒類,如花慄鼠、松鼠、小鼠、大鼠、豚鼠、沙鼠、倉鼠)和兔形目(包括家兔和野兔)極少感染狂犬病,也未發現此類動物導致狂犬病的證據。
根據《狂犬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2016版)[2]中針對狂犬病疫苗接種的注意事項中提到,暴露於是嚙齒類動物、家兔或野兔時,通常無需接種狂犬病暴露後免疫預防。
被鼠咬傷後,究竟該如何處理呢?
1、凡確定是鼠咬傷均要立即就醫。
在被鼠咬傷的第一時間,應該優先去急診科就診。立即行體格檢查,明確傷口性質,進行血常規、尿常規、凝血功能和腎症候群出血熱抗體檢查,同時也要和其他動物、昆蟲咬傷等相鑑別。
2、應急處理後傷口應該敞開,不要包紮,如果傷口較深或者面積較大,應進行破傷風疫苗注射。
3、接下來還要觀察有沒有發熱、出血等症狀,如果一旦出現相關症狀,必須立即到正規醫院就診,並跟醫生說明曾被老鼠咬傷。
對於鼠咬熱、羌蟲病、鉤端螺旋體病或者斑疹傷寒鼠類引起等疾病,目前還沒有合適的疫苗可以使用,如果真的感染這幾種病,也無需過於擔心,目前都有很好的特效藥治療,只要及時診斷治療,可以很快痊癒。
參考資料
[1] 百度百科:流行性出血熱疫苗
[2] 《狂犬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20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