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水晶橋芝山村創立綜合社盤活集體經濟

2020-12-22 南報網

2020-06-29 07:38圖文來源: 南京日報

溧水晶橋芝山村創立綜合社盤活集體經濟

村民變身「股東」 荒地披綠生金  

 

如今的芝山村,仿佛一幅風景優美的新畫卷。 通訊員 張福敏供圖

走進溧水區晶橋鎮芝山村,沿路一壟壟連成片的麥田,金黃麥穗隨風翻滾,田裡鷺鳥翩翩起舞,正是一幅豐收夏景圖。村社分設,創立農民合作社綜合社一年來,芝山村有力發揮綜合社集體經濟組織功能,既挖掘了當地紅色資源、發展了主導產業,又積極帶動村民發家致富,有力激發農村發展新動力。

美了農村富了村民

一年多前,芝山村是另一番景象。這裡粉塵飛揚,環境髒亂差。而且,2019年前,芝山村由於村民在外務工,1500多畝田地出現了大片拋荒現象。芝山村黨總支書記李其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一一上門走訪農戶,尋找出路對策。

經過多方徵求意見,2019年,芝山村創立農民合作社綜合社,以小農戶為基礎,構建服務全村、收益共享的農民互助合作綜合體。合作社綜合社與村委會在村黨組織領導下自我管理,相互支持、分帳管理,確保產權清晰,帳目清楚。合作社遵循《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專注發展經濟,遵循合作社運行機制,村委會遵循《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側重民生實事、社會管理等。村集體股份分紅用於村級公益事業,修橋鋪路、整治村莊環境等。 

綜合社成立後,迅速盤活集體荒山、水塘、民房等閒置資源,流轉近2000畝土地,開展規模化經營,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019年當年就收穫近100萬斤稻穀及其他農產品。

「以前的合作社,基本都是種植、養殖類的專業合作社,芝山村綜合社以集體經濟為依託,囊括全體村民。」李其軍介紹,綜合社採取「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方式,讓全體村民成為「股東」,實行「保底分紅,盈利共享」的分紅方式。其產業重點圍繞水稻、花卉、經濟林果及其他農作物種植,通過打造生態農業示範區,發展農業觀光旅遊和相關配套服務,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社員享受到綜合社試點改革成果,壯大村集體經濟。

綜合社的成立不僅解決了村裡荒山荒地的問題,更實現了集種養、採摘、農事體驗、休閒觀光、特色餐飲等一體發展。在芝山村的核心區建設了水上玻璃房、超市、豆腐坊等2000多平方米觀光配套設施,將特色農業加入了觀光、休閒、旅遊等因素,形成差異化經營,走出了一條生態觀光旅遊與特色農業互利共生、和諧發展的新路子。2019年,芝山村綜合社帶動村民用工3.74萬人次,增加村民務工及分紅收入580萬元,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252萬元。

芝山村村民芮茂信高興地說,綜合社租賃了自己家8畝農田,每畝每年租賃費700元,自己在綜合社每年打工也有1萬多元收入,年底還有分紅,收入和以前比翻了倍,自己打心眼裡高興。

村社分設激活內生動力

綜合社成立後,改變了過去「村社合一」的財務核算方式,產權清晰,權責明確。合作社和村委會經營分開、管理分開、項目分開、財務分開,村社共建,推行了村社分設新模式,讓芝山迅速釋放活力,吸引重量級項目紛紛落戶。今年4月初,溧水區農業農村重大項目牧原江蘇總部5萬頭生豬養殖項目落戶芝山村,總投資1.5億元,預計今年7月投產,9月底生豬出欄,屆時可提供就業崗位120個,實現產值2億元。

另外,南京農業大學科研團隊即將正式進駐芝山村綜合社,為芝山村今後的綠色富民產業發展插上科技「翅膀」。李其軍表示,將積極尋求融入其產業鏈,初步計劃結合南農大科研專利,合作成立有機肥廠、專業生產土壤調理劑、有機炭基肥,配套牧原生豬深加工產業,引進牧原特色餐飲等。

綜合社還有一系列項目正在穩步推進中:承接了晶橋鎮全鎮的農路管養,組建了專業的道路養護隊,成立了建築安裝公司,並擁有三級建築總承包和二級裝潢總承包資質。此外,為提高自產稻米附加值,綜合社還結合觀光旅遊,完成了小酒窖的建設,聘請了專業釀酒師釀造純糧米酒,並配套完成小瓷窯建設。上述項目投產後,預計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500萬元。

經濟文化雙輪驅動

除了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綜合社還積極挖掘當地紅色資源,發展鄉村紅色旅遊。

沿著新開闢的山間小路向芝山村銅山深處走去,漫山遍野的松樹挺拔蒼翠,步行近3公裡左右,便到達山頂。據悉,銅山曾是蘇南反頑戰役西線的一個重要陣地,「這裡就是銅山的制高點,這個大坑是重型機械的戰壕遺址。」芝山村村民張紅年說。

根據銅山戰役紀念廣場規劃,沿著新開闢的山路,將設置10個休憩亭子,沿路將種植松樹、杜鵑、蘭花等,並設計星火臺、追思臺,山頂設瞭望臺、和平星苑等。屆時銅山再也不是亂石崗,而是山花爛漫、松林成蔭的樂土。

李其軍介紹,銅山戰役紀念廣場將在今年9月底前建成。下一步,芝山村將依託綜合社,充分利用紅色資源打造現代休閒觀光農業園區、科技實踐、教育培訓示範基地和紅色旅遊路線,努力把芝山村綜合社建設成為全省綜合社鄉村振興發展新標杆。

有關專家評價說,芝山村綜合社實行股份合作,以村集體經濟組織為依託,以村民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為核心,以村主導產業為支撐,以全體村民互助合作、收益共享為目標,摸索出了一條合作社股份合作的新路徑,激活了農村發展新動力。

通訊員  張福敏

南報融媒體記者  湯姣姣

湯姣姣

相關焦點

  • 百村調研行 | 溧水晶橋鎮芝山村:小村莊變成美噠噠的新畫卷
    如何壯大村集體經濟?如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芝山村結合實際,成立了南京石燕農地股份合作社,邁出了創新發展的堅實腳步。在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發現曹莊、周家邊、經巷等自然村1500多畝田地由於村民在外務工,出現了部分農田拋荒現象,農民種植的農植物收入也不高。
  • 南京溧水芝山村:「生態旅遊+特色農業」模式,讓村民家門口致富
    近日,現代快報記者走訪了解到,芝山村通過成立芝山村綜合社,建立了"支部 + 合作社 + 農戶"的經營方式,走出了一條生態觀光旅遊與特色農業互利共生、和諧發展的新路子。道路寬了、環境美了、收入多了 …… 在區、鎮黨委政府的帶領下,村民們足不出村,就能闊步奔小康。
  • 貴港港南區:盤活資源 撬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引擎
    近年來,何平村通過盤活一批資源、打造一產業基地、受益一大片「三個一」模式,帶動港南區381戶易地搬遷戶和周邊3個村(社區)發展產業脫貧致富。  2017年8月,橋圩鎮被住建部認定為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後,特色小鎮道路、旅遊和產業等項目相繼開工。何平村緊抓這一機遇,重新盤點手中的資源,大力發展物業管理型村級集體經濟。
  • 平頂山市寶豐縣楊莊鎮:盤活村集體經濟「一江春水」
    近年來,寶豐縣楊莊鎮積極謀劃,不等不靠,主動作為,紮實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盤點村集體的資源資產,盤活村集體經濟的「一江春水」。  該鎮在做好農村集體資源資產盤點同時,明確村集體經濟受益人員,圍繞現有的土地、資金、資源等,在「農」上做文章,利用集體產業優勢,優化農業結構調整,依託該鎮湛河源,發展荷花、金銀花種植,打造湛河源品牌;依託該鎮公益林,發展集餐飲、採摘、中藥材種植、拓展訓練為一體的鄉村遊;依託該鎮馬街書會影響,發展葡萄等無公害蔬果種植,建成連片種植基地;依託物流業發展,建成蔬果批發中轉站,盤活集體經濟。
  • 池州青陽:盤活「沉睡資源」 打造脫貧攻堅「新引擎」
    近年來,新河鎮舉全鎮之力,不斷盤活「沉睡資源」,助推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盤活「沉睡資源」,讓村集體經濟逐年遞增。家住楊梅橋村的曾祥玉每天早上7點45分從家出發,步行5分鐘左右即可到達楊梅橋村扶貧車間,然後換上工作裝,8點鐘準時到崗,就這樣開始自己一天的工作,他每天都能領到120元的工錢。「曾經這是一個廢棄的學校,只有一座宿舍樓,什麼也沒有。
  • 五都:為集體經濟「活血造血」
    「引進了這家企業,我們集體經濟的家底就闊綽了。廠房租賃年收入10萬多元,稅收獎補15萬有餘,兩者疊加一下子超過20萬元。」仙洲村黨支部書記葉身兵欣喜地算了一筆帳。  「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明確提出要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村改革,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 巴馬:巧布「五子棋」走活村集體經濟
    萬元補助資金,極大地調動了各村「兩委」謀劃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鼓勵引導農村基層黨組織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採取資源開發、資產盤活、創辦企業、入股分紅、招商引資等多種方式,拓寬集體經濟發展路子,不斷增強村級組織「造血」功能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加強對訂單農業的服務和管理,盤活閒置或低效使用的辦公用房、商鋪用房、土地流轉等各類集體財產,通過存量資產發包和租賃經營,保障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
  • 堅持問題導向跑出農村集體經濟「加速度」
    黨的十九大以來,重慶市委、市政府把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點,積極探索通過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聯農帶農、富農強農的路子。近3年,全市集體經濟「空殼村」佔比下降50.1個百分點,減少到20.6%;年經營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翻了一番,增加到1891個。
  • 荔波拉片村:「3335」模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近年來,荔波縣拉片村結合村情實際註冊成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核定資源資產972.35萬元,通過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上爭資金、做文章、找出路,創新「3335」工作模式(即用活「三人」,健全「三制」,盤活「三資」,做活「五變」),以旅遊產業為主導,探索「黨建 旅遊 文化扶貧」的發展模式,
  • 豐鎮市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助力脫貧攻堅
    近年來,豐鎮市「八種模式」引領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打贏脫貧攻堅戰。  入股實體經濟模式。在立地條件較好的村,通過村集體入股龍頭企業的模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巨寶莊鎮巨寶莊村依託綠康源公司,投入130萬元註冊成立巨福合作社,綠康源公司負責收購合作社農產品並銷售,村黨支部負責種養殖和勞務組織,2017年村集體收入6.2萬元。
  • 【《橋》246期】王保林蹭蹬
    這三個區域的發音,不但音有很大差別,而且在組成表達上也各有「精粹」,如漆橋人的「王保林蹭蹬」,凡漆橋人每每遇到倒黴的事情時,就為加上一句「王保林蹭蹬」,本區域外的人根本就不懂這是什麼意思。記得我小學三年級時,教我數學的是現東壩中學的退休教師王陸保老師,一次特地叫住我,問我這是什麼意思,那時,我只能解釋為「不好」,因為我才小學三年級。
  • 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試點改革:整理、盤活與收益分配
    各試點地區在遵循以上規定的基礎上,探索出了多種形式來盤活農村集體建設用地。1. 宅基地的盤活方式宅基地盤活的對象有兩種,一種是符合當地使用面積標準並取得「房地一體」不動產權證書的宅基地,另一種是農戶多佔或閒置但被經集體經濟組織收回的宅基地。
  • 中堡鎮互助村:以集體經濟引領鄉村振興
    互助村以發展集體經濟為路徑,力求實現共同富裕,引領鄉村振興。一是盤活土地。引進農業發展公司,將原先分散在村民手中的約450畝土地由公司統籌集約使用,村裡收取相關費用,從而增加村民、村集體經濟收入。二是發展種養。
  • 做大集體經濟蛋糕
    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理事長王川介紹,「白柚+黑豬,村集體經濟今年可突破20萬元。」彭家溝村緊鄰唐崖土司城址,發展白柚1580畝,建成「16113」模式(一棟100平方米的豬欄,養殖6頭能繁母豬,年出欄生豬100頭,配套一口沼氣池或者標準化糞池,配套30畝消納面積)豬欄120棟,年出欄恩施黑豬1萬餘頭,僅用3年時間便從集體經濟「空白村」一躍成為省級集體經濟「進步村」和省級文明村。
  • 鼓勵盤活農村閒置宅基地是什麼意思?允許城裡人到農村買房了嗎?
    在2019年國家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的通知》、《關於積極穩妥開展農村閒置宅基地和閒置住宅盤活利用工作的通知》、新《土地管理法》等多部文件中都提出了,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盤活利用閒置宅基地和閒置住宅。一、鼓勵盤活農村閒置宅基地是什麼意思?
  • 淮安:創新舉措 使村集體經濟雪球越滾越大
    日前,盱眙縣維橋鄉順森肉雞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王國銀向我們興致勃勃地介紹,「養殖地點,就是要遠離企業、村莊、人群等易汙染源頭,確保達到"綠色產品"的養殖要求」。  近年來,盱眙縣始終堅持「抓發展必須抓好黨建、抓黨建必然促進發展」的理念,找準基層黨建與村集體經濟的結合點,實現了基層黨建與村集體經濟的良性互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