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讓孩子學習時更加專注,效率更高?我們曾分享了系列的學習方法,譬如《臺灣中小學生最值得我們借鑑的,可能是這種學習方法》等,但今天的分享非常與眾不同:從書桌來看學習方法。
非常多的中學生和大學生——其中不乏「學霸」,把他們書桌的照片上傳到了 Instagram上,就像一個人的穿戴透露其性格或品味一樣,一個學生的書桌上寫滿了關於他們學習的「秘密」。譬如,英國的奧菲利亞使用綠色,來標記她學習的科學課程。而東京的光莉,最喜歡用藍色的筆進行書寫,因為她聽說這樣可以提高學習效率。你看,顏色在這過程中,就扮演了一種很特殊的角色。
今天我們分享來自全球各地,十多位學霸們的書桌以及他們分享的自己的學習方法,值得家長朋友們好好咀嚼,並站在自己孩子的角度,與之探討適合Ta的高效率學習方法與小技巧。
麗貝卡,24歲,德國維爾茨堡,生物學
「我的電腦屏幕上有Lanes,這是我使用的一種瀏覽器插件。開始屏幕或者新打開的標籤頁上,會顯示待辦事項,使用者可以插入計時器,提醒我在25分鐘之後,應有五分鐘的休息時間。打從我使用這個計時器起,工作起來就全神貫注而不會那麼快就走神兒。」
克裡斯蒂娜,21歲,德國波鴻,法學
「我學習最應手的方法,是在教科書裡把重點標記下來,並且整理成概要。對我個人而言,更清楚明了的是把他們全都用顏色進行區分:黃色用於概要,粉色用於重點詞條,綠色用於段落。到目前我一直都在為考試學習,壓力可以幫助我堅持得更久。現在是考試準備時期,我不會因此放棄每天不間斷的學習。」
光莉,19歲,日本東京,英語和心理學雙專業
「為了讓學習不那麼孤單,我經常去學校咖啡館。本質上來說,我在晚上可以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所以我的學習時間大多是從18點到22點。我從不用馬克筆做強調,但是我會用彩筆寫下重要的字詞。我喜歡用藍顏色,因為曾聽人說,這樣可以學得更有效率。」
馬蒂奧,22歲,義大利米蘭,信息工程
「我在晨起學習時有一條金規玉律:嚴格劃分每天日程,當然也會考慮,需要什麼時候學習什麼課題。我最高效的學習時間是在早上或者下午。晚上我沒那麼容易集中注意力。有時我也去找朋友和他們一起完成作業。但是我獨自一人時效率會更高。」
奧菲利亞,19歲,英格蘭,中學生
「我是個正兒八經的夜貓子,經常一學就到凌晨。原先我會做課文的筆記,後來就整理筆記,然後把這些全寫在卡片上。不間斷的複習,能幫我記下所學的東西。我的筆記會使用不同顏色的記號筆進行記錄。每個學科都有各自的顏色,比如綠色是用來記理科的。我只拿棕色和灰色來記錄我喜歡的學科。」
史黛芬尼,16歲,美國,中學生
「學習的樂趣對我十分重要。比如,要是想了解文學的知識,我就會嘗試去找這個主題的播客。我特別喜歡在晚上學習,因為我不是早起的鳥兒那一類人。就我個人來說,就算我起得很早,我也不能在書桌前就這麼坐著學習。」
利努斯,20歲,德國曼海姆,救生員培訓
「在學習的時候,我總得需要咖啡和功能飲料補給,還得有很多間歇休息。常常到晚上我才坐在書桌旁,也許這就是我的策略?我更喜歡在書裡寫寫劃劃,因為可以記錄下所用的內容。而且我還是思維腦圖的強烈擁護者。腦圖可以非常高效地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艾米麗,18歲,加拿大,傳播學
「我屋子裡到處都分布著記有筆記的便利貼。只要每天我看到它們,就能更容易地記住其中的內容。開始學習前,我一般都會先衝一杯茶。然後我會設置一小時的計時提醒,這一小時學習,接著休息15分鐘。用這種方式我可以更好地專注於一個主題,而且不會很快就感到厭煩。此外我也設立目標並為此努力奮鬥。」
瑪麗安赫萊斯,30歲,西班牙
「我學的是經濟學,目前準備申請一份公職工作,因此現在花很多時間坐在桌旁。我常做思維導圖,因為梗概可以讓我更有效率地學習。我用黃色來標記重要的詞語,也很常用綠色,橙色和粉色。使用什麼顏色常常跟主題的重要程度相關。」
羅拉,34歲,西班牙,教育學
「因為我白天是個西班牙語老師,所以只能在晚上或者周末學習。我註冊了一個遠程大學,經常一個人學習,因為我的同學們分散於西班牙各地。但是通過臉書這樣的社交網絡,我可以在不怎麼有交集的情況下,跟他們進行交流。為了學習期間能專心致志,我在手機上下載了一個App,只要我在學習期間,就可以一定程度上使手機處於不工作狀態。」
艾倫,18歲,法國凡爾賽,預科班
「我學習的時候會聽古典樂或者大自然的聲音,比如篝火燃燒發出的噼啪噼啪聲。為了更有動力,我會嘗試一直提醒自己銘記目標:考入一所高等專科學校——一所精英藝術高等院校。我剛參加了一個為期兩年的課程,並為此做準備。學習的時候我最討厭整理,或者找必要的東西,比如像圖樣。學習休憩期間,我會看劇,吃東西,拍拍照片或者為下周做計劃。」(翻譯:牛奶加糖_)
一個舒心的自己喜歡的學習環境,一套靈活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對孩子來說都太重要了。儘管沒必要刻意布置書桌,但世界各地學霸們的分享卻無疑告訴我們:所謂「事倍功半」與「事半功倍」,有的時候區別就在細節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