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一個問題:為什麼現在的女孩子生孩子怕痛?
難道以前的女孩子就不怕痛嗎?
一樣怕痛。痛,不分年齡性別。
只是加了個女字,理所應當的不應該怕痛。
以前的人生孩子一樣的怕痛,怕出問題。甚至在講生子之時,尤如情景再現。
以前的人不是不怕痛,是他們沒有選擇。
從古至今,社會對女子的要求都是生兒育女,相夫教子,現再加一條賺錢養家。至於自己的兒子如何,沒有人關心。
從畢業開始,很多人都會開始問你是否有對象?什麼時候結婚?生了孩子沒?什麼時候要二胎?
其中不少是婚姻不幸、經歷過生子之痛的人。
沒有人覺得不對。
儘管有一堆人在總結不好的婚姻有多少危害,生子會經歷怎樣的疼痛,但仍有一堆人勸你去經歷這些不幸,原因是: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
我是特別不喜歡自己不想生孩子,還是要生孩子的人,我也不明白,為什麼一定要生孩子?
我怕痛,更怕痛了以後一生只剩痛。我從不覺得那是偉大,用自己的疼痛讓別人來承認你偉大,真不現實。
看了別人產後各種危害,漏尿、身材變形、迅速變老等各種後遺症。只有害怕。
本來就夠醜了,為什麼還要變得更醜?
我羨慕明星生子,因為他們有足夠的經濟能力面對這些後遺症,而我沒有。
如果我結婚,是為了換取生存,那我肯定願意生孩子。可是並不是。有很多人將女子生產那一天,不能上班,當作籌碼,說那是男的在養她,這個籌碼,不生孩子,就沒有這個籌碼了。
性別女,是原罪;性別男,是優勢。
那些同為女子的人,為何自己經歷過生子之痛後,還勸別人經歷?其中最多的就是婆婆。
作為一個自己養育孩子各種失敗,滿是抱怨,後悔生了這個兒子的人,最後來逼兒媳生孩子。真的不明白原因在哪裡?
傳宗接代、養兒防老,有時候真的覺得,這種孩子若出生,一生只有悲哀。父母將所有期待都加諸在他身上。
小時候,兩個大人養一個孩子,養不起叫做辛苦;長大了,一個孩子養不起兩個老人,叫做不孝。
當那些因為戀愛進入婚姻的人群,也在生孩子時,出現各種分歧,然後把愛當作了義務。
你愛我,你就必須給我買包。
你愛我,你就必須生孩子。
不買包,只有女子不滿;不生孩子,一堆人不滿。
無論男女,都很現實。痛不在自己身上,無人在意。
雖出生無法選擇,但請讓自己的孩子有選擇的機會。現實是有多少人能做到,生孩子之前會想孩子的未來規劃?
生了孩子,開心的是老人丈夫,女子若沒有餵母乳,各種催奶湯上陣,都明目張胆的告訴你,為了孩子。
你以為任務就完成了?當女子的傷口還在淌血,二胎已經在他們的計劃中,多子多福,子孫滿堂,是老人們的要求。
至於生產會經歷怎樣的痛苦,無人在意。
也就是為什麼男的會覺得生孩子比賺錢容易,因為不是他生。在他們看來,生孩子就是一個自然過程,身體的疼痛忍一忍就過去了,而賺錢,是需要大量的知識技術支撐。本能和學習知識哪個容易?
至於女子,從生子開始,必須理解老公賺錢少、必須接受婆家時刻的插手、必須省吃儉用,到頭來感動的只有自己。
工作的問題,從來沒有公司能接受,時刻請假之人。要麼調崗,要麼離職,收入大打折扣。
有錢的家庭,這些都不是問題。沒錢的家庭,還需要女子的這份收入養孩子。而且,理所應當的,沒有人會覺得男的收入少有問題,只覺得女子生了孩子,就應該為孩子考慮,帶娃賺錢兩不誤。
那些說給老人帶,先不說有沒有這個義務,他們有能力帶嗎?像餵小貓小狗那樣帶孩子,這不是害人嗎?
心中百般委屈,還是有人告訴你,你自己選的老公怪誰?自己要生孩子怪誰?而說這些話的人,是最親近的人。
從不結婚,要催婚逼婚;結婚不生子,要催生逼生。很多人說,別人只是說說,你自己要當真怪誰?
當初催婚催生的人,變成了現在怪你結婚生子的人。
說的人永遠沒有錯。
你的性別是女,就應該接受別人賦予你的職責。不能怕痛,要為母則剛,無論你多麼不想成為女,成為母。
而且最可怕的是,老人理所當然的認為:
我給你生了丈夫,你應該感謝我;
我給你生了孩子的父親,我就是偉大之人。
好像你這輩子除了與他們的兒子結婚,沒有第二個選擇了一樣。
為難女人的從來都是女人,在孫輩降生的那一刻,老人以生了兒子為榮,至於因為兒子沒本事造成的各種問題,交給媳婦就可以了。
結果,這個孩子,養育,從始至終,都只是女子一個人的。但要求孩子出生時,卻是很多的人。
底層,每天都在上演此類生活,只願未來,每對父母,都能讓子女心甘情願的去結婚生子,而非催婚催生。要明白,不是每個人都有組合家庭、養育後代的責任心。
你不結婚你活著幹什麼?
你結婚你不生孩子幹什麼?
你生了孩子不好好教育你生孩子幹什麼?
問這些話的人,自己活明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