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預印本,經《圖書館論壇》授權發布。正式版本已發表於《圖書館論壇》期刊,並和知網合作進行網絡首發。引用格式為:楊思洛,祁凡.信息計量學的新發展:開放、融合、拓展——第17屆ISSI會議綜述[J/OL].圖書館論壇:1-11[2020-01-1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4.1306.g2.20200105.1918.002.html.
時光飛逝,第17屆ISSI會議已過去4月有餘,我們的報導有些姍姍來遲。
作為信息計量學、科學計量學、文獻計量學等領域影響最大的國際會議,我們對其會議論文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解讀,主要運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透視本領域的研究特徵與發展趨勢。運用文獻計量法,從國家和機構、作者、主題三個角度解析相關研究的分布;利用文獻綜述方法,從指標與資料庫、分析方法、創新與政策和專題研究四方面展示信息計量學領域研究現狀。我們發現信息計量學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日益深化,呈現開放、融合和拓展三大發展趨勢。
Web 2.0時代,科學交流與科技創新被帶入到了更快速、更高效的節奏。在此背景下,會議論文由於出版周期短,以及特有的科學交流屬性,成為反映領域研究熱點與發展趨勢的風向標[1]。「國際科學計量學和信息計量學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ISSI)是科學計量學與科技評價領域最高級別的國際專業學會,其主辦的兩年一次的大會學術水平高、參與人數多,影響力大,是信息計量學界的權威學術會議,在國際上享有很高聲譽。學者對往屆ISSI會議進行了研究。梁立明等對第7屆[2]和第13屆ISSI會議[3]進行分析,揭示信息計量學發展趨勢。趙蓉英[4]等從歷時角度分析歷屆ISSI會議展現的科學計量學的發展進程。邱均平等從第15屆[5]和第16屆[6]ISSI會議論文的國家/地區、機構和主題等角度分析全球信息計量學的發展趨勢。楊思洛[7]等以16屆ISSI會議為視角,探索新時期「五計學」的研究內容與發展趨勢。2019年9月2-5日,第17屆ISSI會議在義大利羅馬大學召開,其目標是匯集信息計量學、文獻計量學、科學計量學、網絡計量學和替代計量學領域的學者,探討新的研究方向、方法與理論,及其在科學計量學發展史和實際應用中的具體表現,並展示本領域的最佳研究成果。本次會議吸引了43個國家/地區的576名學者及相關從業人員,共收錄257篇論文。本文以第17屆ISSI會議論文集為數據源,從國別、機構、作者和主題四個角度出發,利用文獻計量的方法進行可視化分析,選取有代表性的論文進行主題內容的梳理,探討當前信息計量學的發展。
本次會議共收到420餘篇論文投稿,經過200餘名專家審核,篩選出261篇全文以及156篇海報。其中,收錄到會議論文集中的全文論文共257篇,本文提取全部作者、國家(地區)和機構信息,並對其進行文獻計量分析。
本次會議所收錄的論文涉及272個機構,分布於43個國家/地區,6個大洲。圖1為各大洲ISSI 2019會議發文情況,由圖可知,歐洲在發文量上佔絕對優勢,佔到總量的62.21%。其次是亞洲,發文量達78篇,其中,中國作為亞洲的主要科研大國,貢獻了絕大部分的發文量。北美洲由於美國和加拿大兩個科研強國的存在,也在全球信息計量學領域佔有一席之地。總體來說,全球的信息計量學的研究者主要分布於北半球的歐亞大陸。
圖1 ISSI 2019收錄論文的大洲分布
表1為ISSI 2019的發文量在5篇以上的國家/地區統計表。由於跨國家/地區合作現象的存在,因此表中的發文量總和大於會議論文集中的論文數量。中國(含香港和臺灣)是在ISSI 2019會議上發文最多的國家,發文量佔據論文總數23.35%。與往屆會議不同的是,一些歐洲國家,如荷蘭、德國、義大利在本次會議中異軍突起,超越美國、加拿大等科研強國,分別位居第二、三、四名,這可能與本次會議在義大利舉辦有關。作為信息計量學的發源地,歐洲也有較好的歷史傳承與研究基礎。一些不發達地區如非洲、中東、拉丁美洲,逐漸參與到ISSI國際會議中來,表明信息計量學的全球化趨勢越來越顯著,影響日益深化。會議論文集涉及272個機構,表2列出發文量在5篇以上的機構。荷蘭萊頓大學在發文數量上佔有絕對優勢,排名第一。武漢大學是信息計量學重鎮,2017年承辦第16屆ISSI會議,近年發文量名列前茅。約32%機構發文量高於本次會議平均水平(1.79篇/機構)。
表1 ISSI 2019發文量5篇以上的國家/地區國家圖2展示ISSI 2019所收錄會議論文的國際合作情況。各國在ISSI 2019會議論文的合作上較為密切。在合作網絡中,中國和美國的節點最大,表明兩國在國際合作中處於核心地位。其次,荷蘭、加拿大和西班牙等國的節點也較為明顯,在國際合作中也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結合表1,德國、義大利等國雖然在此次會議中發文量超越美國、加拿大等國,但在合作度上卻小於這些傳統意義上的科研強國,說明這些國家的獨著率較高。從節點間連線的粗細來看,中國、荷蘭和美國之間形成了緊密的合作三角網絡。以中國、美國、荷蘭等國為核心,也向外發展出以各自為中心的較為緊密的合作網絡,同時,結合往屆會議情況[4],也表明這幾個國家在信息計量學領域的科研合作面較廣,形成了長期穩定的科研合作關係。存在較強合作聯繫的還有中國與比利時、德國與荷蘭、義大利與法國等。
圖2 ISSI 2019國別共現網絡
257篇論文中,29篇是獨著,228篇為合著,作者合作率88.72%,合作度2.87,可見ISSI收錄的論文中作者的科研合作較為緊密。表3為ISSI 2019發文量在5篇以上高產作者,共8位。加拿大蒙特婁大學的Vincent Larivière發文量最高,達11篇,在第16屆ISSI會議中,他的發文量也排名第一,且作為合作中心,與同校Cassidy R. Sugimoto等形成較大的合著網絡[6]。萊頓大學作為本次會議合著網絡的核心之一,也為會議貢獻了很多位高產作者,如Ludo Waltman、Nees Jan van Eck、Rodrigo Costas。此外,羅馬大學Cinzia Daraio、武漢大學張琳和阿姆斯特丹大學Loet Leydesdorff三位高產作者的發文量並列第6位。
作者圖3是以ISSI 2019會議論文的標題為數據源,繪製的主題詞雲圖。從圖中可以直觀的看到本次會議的主要內容和主題,如research(研究)、citation(引證)、publications(出版物)、science/scientific(科學)、impact(影響力)、analysis(分析)、collaboration(合作)等是本次會議的高頻詞彙。
本次會議將收到的257篇論文劃分為19個主題,以此為標準設置19個分會場。從主題分類看出,信息計量學關注的熱點範圍較廣,且從傳統的引文分析向更新更深的層次發展。本文對ISSI 2019會議論文集進行逐篇閱讀,將19個主題總結為四大研究專題,並以分會場主題為單位進行重點論述,行文結構及主題如表4所示。
表4 ISSI 2019分會場主題分布情況
未完待續,主題分析和研究趨勢等內容請見下一篇。
如果您有特定的需求,或者有會議信息投稿、合作意向,請聯繫我們(586050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