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武漢美術館主辦的「水墨文章」系列品牌展第六回:「我法像心:當代水墨研究展」將於12月11日在武漢美術館開幕。展覽共展出國內六位水墨人物畫代表性藝術家的116件作品。展覽結合沙龍的形式旨在對當代中國水墨人物畫創作現狀進行探討。
「水墨文章——我法像心:當代水墨研究展(第六回)」是武漢美術館推出的當代水墨研究性展覽系列,是武漢美術館努力建構當代水墨畫創作批評研究體系的學術性平臺。本次展覽邀請到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先生為策展人,邀請田黎明、邢慶仁、張江舟、張望、周京新、武藝六位藝術家參展,這六位藝術家都是當下水墨人物畫創作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他們在人物畫創作領域以一種前瞻性的探索精神一直引領著當代人物畫創作的最新動向。本次展覽共展出116件作品,通過對藝術家創作背景、題材選取、筆墨技法等方面的分析與研究,旨在對藝術家們的創作有一個宏觀的呈現和了解。無論是對藝術愛好者自身實踐的指引,或是對當代中國水墨人物畫創作現狀的探討,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20世紀以來,由於社會環境的變革,美術革命的呼聲日益高漲,對人物形象、創作手法以及題材等方面都有了新要求。與此同時,西方現代藝術理論和繪畫流派不斷湧進國內,在中西方文化的不斷交流和碰撞中,藝術家接觸到大量西方的繪畫觀念,使得藝術家的審美意識也發生巨大的轉變。就此,中國水墨人物畫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逐漸形成了以中國筆墨技巧與西方造型觀念相結合寫實性繪畫。
徐悲鴻最早將西方的寫實造型觀念融入到傳統筆墨之中,嘗試把西方的明暗結構造型法與中國的筆墨語言相結合,這套科學而規範的西方造型手法改變了中國畫舊有的傳統,豐富了中國人物畫的造型語言和表現手法,使中國人物畫有了新的面貌。蔣兆和則是在繼承和發揚徐悲鴻的基礎上將中國傳統的「以線造型」引入,用線條語言來進行對人物結構的表現。林風眠與吳冠中從畫面「視覺形式」入手,希望通過對西方現代派的學習來改造中國繪畫的視覺形式。盧沉首開「水墨構成」教學法,改革了國畫基礎教學,探索水墨人物畫新的形式語言。
這些藝術前輩的有力探索和實踐,不僅影響了二十世紀以來的畫壇,也促進了當下人物畫的多元化發展。
本次參展的六位藝術家亦均深受此變革之影響,但同時他們也保持著鮮明的個人特點,用更敏銳的視角和時代思維開拓水墨人物畫的新境界,他們對當下人類的生存、文化、精神、自然等問題進行深入挖掘,在重新審視傳統語言的基礎上,尋求當代文化語境的表現手法,作品顯示出更強的時代氣息。
展覽持續至2021年3月21日。市民可登陸武漢美術館公眾號預約免費觀展。
責編:劉豔萍
融媒體記者:孟軍偉
通訊員:李霞 嚴雨桐
編輯:胡靜
【來源:漢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