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否定八大路線、重提階級鬥爭的思想歷程(上)

2020-12-12 手機鳳凰網

在共和國的歷史上,作為執政黨,中共不斷發動群眾大搞階級鬥爭和政治運動,其中最令世人矚目的,就是1957年的反右派運動和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由於政治的原因,國人(包括學術界)對「文化大革命」的思考比較充分,研究也相對深入,但是對於反右派運動的思考和研究卻始終沒有展開。到今天,那場與文革相比同樣是震動社會、摧殘人心的政治運動已經過去整整半個世紀了,人們需要、也希望了解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是怎樣發生的。

其實,從毛澤東的思想歷程來看,反右與文革是一脈相承的——反右就是文革的預演,文革就是反右的繼續。那麼,毛澤東為什麼要在那時發動一場波及全國的反右派運動?筆者的研究表明,實際上,在1956年和1957年,毛澤東和中共的政治理念有一個值得注意的變化過程。

社會主義所有制的改造基本完成以後,執政黨認為大規模的階級鬥爭已經過去,下一步的中心任務就是搞經濟建設,儘快實現工業化。為此,就需要調動全社會,特別是知識界的積極因素。恰值此時,蘇共召開的二十大提出了一套發展社會主義的新方針,進一步刺激了中共的思考。於是,毛澤東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主的「十大關係」,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政治主張,而這些方針和主張在中共八大被確定下來,構成了八大路線的主要內容。中國似乎要走上一條不同於史達林模式的社會主義道路了。

然而,無論是蘇共還是中共,都低估了史達林主義在東歐的危害以及東歐各國民眾的反抗情緒,1956年10月的波匈事件在社會主義陣營引起了一片混亂和恐慌。波匈事件,特別是在匈牙利出現的動亂,使中共領導人意識到,已經取得的政權還有可能喪失。這種危險的主要根源不是國內外的反革命力量,而在於人民大眾對執政黨的不滿和對立情緒。一旦這種情緒蔓延和膨脹起來,勢必為國際階級敵人所利用,進而推翻共產黨的統治。於是,毛澤東認為,主要問題出在共產黨內,並提出今後的中心任務就是調整執政黨與人民群眾的關係,即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為此則需要採用民主的方式開展整風運動,以克服黨內的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和主觀主義作風。

毛澤東沒有想到,他的主張遭到了黨內多數幹部的反感和抵制,而他倡導的雙百方針和大鳴大放的做法則受到民主人士和知識分子的歡迎和擁戴,再加上在毛看來,經過幾年的改造運動,知識分子已經歸順了黨的領導,於是,毛澤東決定邀請民主黨派和知識分子幫助實行開門整風。然而,民主黨派座談會召開不久,毛澤東就敏感地認為,這些鳴放的言論有兩個危險傾向:擺脫共產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此後,在中共中央「引蛇出洞」策略的引導下,鳴放言論越來越激烈,特別是由此引發的學生運動同農民退社、工人罷工攪在一起,使毛澤東感到「中國有出現匈牙利事件的危險」。中共高層一致決定,必須重新開展一次群眾性階級鬥爭,堅決打擊這些反黨、反社會主義的言論和行動。於是,黨內整風便迅速轉為全社會的反右運動。

概括起來,波匈事件-黨內整風-反右運動,這個三步曲大體上構成了那場政治運動如何緣起的歷史過程,反映了毛澤東否定八大路線、重提階級鬥爭的思想歷程。

本文的研究是以充分的史料為依據的。筆者首先研究了大量文獻史料,特別是有選擇地查閱了北京市、上海市、吉林省、陝西省、雲南省五個檔案館有關整風反右的檔案材料。[1] 同時,還利用了許多有代表性的當事人回憶錄。作為當時的新聞報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都很重要,但在筆者看來,在報刊類中,最值得注意的應屬新華社發行的《內部參考》。至少在反右運動進入高潮之前,這個刊物的報導還是尊重事實、實話實說的。[2]要梳理毛澤東的思想脈絡,當然需研究他在此期發表的講話、報告、指示、文章,但這類材料很多,且虛實兼備,更因對象不同而各有側重,看起來令人眼花繚亂。因此,在考察和理解毛的公開講話和中共中央文件時,筆者重點利用了兩個史料。一個是毛澤東秘書林克的日記手稿,那裡記載了不少毛澤東私下談話的內容。[3] 一個是毛澤東修改他在最高國務會議上的講話稿(即《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的經過和具體內容。[4] 這是觀察毛澤東此時思想變化的兩個極其重要史料:一則,就真實性而言,毛對他身邊人員透露的心聲大概比他的公開講話更可靠;二則,毛本人把《正處》看作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重大發展,修改時反反覆覆,字斟句酌,不厭其煩,而這個過程恰恰與整風向反右轉變的過程同步。所以,毛澤東對局勢估計、對問題認識的變化,應該比較真實地反映在這些史料中。

在仔細梳理和認真研究上述史料的基礎上,筆者試圖客觀地重現1956年11月至1957年6月中國政治局勢變化的複雜過程,向人們提供一幅反右運動緣起的真實畫面。

相關焦點

  • 鄧小平巧妙否定「以階級鬥爭為綱」
    由於「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指導思想是造成「文化大革命」混亂局面的根本原因,因此他首先採取措施對這一指導思想進行撥亂反正。   1975年1月,周恩來在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重提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的我國到20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奮鬥目標。這個報告是鄧小平主持起草的,重提四個現代化的奮鬥目標實際上反映了他的意圖。
  • 否定「以階級鬥爭為綱」與「階級鬥爭還將在一定範圍內長期存在...
    歷史在這裡拐彎,中國陷入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政治路線中,最後發展為「文化大革命」,在物質和精神上、肉體和心靈上,都給中國人民造成了深重災難。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一   堅決否定「以階級鬥爭為綱」及其積極影響  「以階級鬥爭為綱」是政治路線,政治路線的制定應該由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來決定,對主要矛盾的誤判會生成出錯誤的政治路線。  對主要矛盾的誤斷生成錯誤的政治路線。
  • 「以階級鬥爭為綱」理論考
    這一論斷所表述的「將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思想,被後來國內史家稱作「八大路線」的主要精神,並認為二十二年後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是對八大路線的恢復和繼承。毛澤東和鄧小平的說法完全一致:不同性質矛盾轉化的關鍵仍在於有關人們的態度。態度問題也即思想問題。在反右派鬥爭發生後,毛澤東解釋說,「八大文件上是肯定基本上解決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現在看,這也沒有錯。基本上解決,並不是說完全解決。所有制解決了,政治上思想上還沒有解決。
  • 學習時報:最根本的撥亂反正是否定以階級鬥爭為綱
    原標題:最根本的撥亂反正:否定「以階級鬥爭為綱」 20世紀的中國,如果說到變化,最深刻、最廣泛、最舉世矚目的變化無疑是改革開放。1956年中共八大確定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就是集中力量解決「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說,黨從這時起將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建設事業上來。然而,不過一年,中共八大的這一決策就被否定,「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被認為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歷史在這裡拐彎,中國陷入了以主要解決「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矛盾的誤區。
  • 毛澤東執政黨建設理論的哲學基礎及現實意義
    執掌全國政權後,執政的共產黨所熟悉的軍事知識和階級鬥爭經驗隨著革命戰爭的勝利和革命黨向建設黨角色的轉換而被閒置,急需的是強國富民的能力及治事理政的素養尤其科學文化知識,毛澤東及時指出,「我們必須克服困難,我們必須學會自己不懂的東西」。毛澤東認為「世界觀的轉變是一個根本的轉變」,強調「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党進行偉大政治鬥爭的中心環節」。
  • 史論:銘記「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歷史教訓
    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取代「以階級鬥爭為綱」,是形成改革開放偉大局面的一個重大轉折——一九七八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次會議最重要的功績之一,就是作出了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從此,我們黨的工作重心實現了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以現代化建設為中心」。
  • 八大之後毛澤東對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的思考
    9月22日在政協禮堂休息室會見參加中共八大的義大利共產黨代表團成員。談到史達林問題時,毛澤東說:史達林的錯誤, 有它的歷史和社會根源,但主要應從主觀認識上找根源。蘇聯在階級消滅以後,仍找對象,大批抓人殺人。
  • 階級鬥爭學說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精髓
    毛澤東思想,不僅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強大的思想武器,而且是我們反對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反對現代修正主義和現代教條主義的強大的思想武器。毛澤東同志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創造性的運用和發展,就表現在他對階級鬥爭問題上作了多方面的精闢的論述和高度的理論概括。
  • 話語模式變遷: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到"和諧社會"
    改革和革命需要作理論上的表述。社會變革同理論上的表述互相促進。理論上的表述會逐漸成為普遍的話語,同實際的行動相結合,成為某種話語模式。     話語模式反映了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關係的論述,可以產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何謂「話語模式」?
  • 毛澤東:考試可以交頭接耳
    毛澤東賞識朱元璋、劉邦,也許不無原因吧。  為著發動「大躍進」運動,毛澤東在1958年,從南寧會議、成都會議一直到5月間召開的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一再號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不要怕馬克思,更不要怕教授。這一年發動的以「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為標誌的「教育革命」,一度轟轟烈烈,但隨著「大躍進」運動的式微,這場「教育革命」亦偃旗息鼓。
  • 政治:史綱試題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
    2013年是毛澤東誕辰120周年,2013年召開18屆3中全會。三位國家領導人——兩件重大的歷史事件——一道2014年材料分析題,體現了今年史綱試題命制的特點:通過試題引導考生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科學辯證地評判改革前後兩個歷史時期。
  • 張全景:毛澤東是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歷史巨人
    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貫穿於這三個方面之中。這些理論具有獨創性、時代性,是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前無古人的,也是被實踐證明完全正確的理論。中國歷史上出現過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理論家,從孔夫子到孫中山都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但就其思想理論內容的豐富和全面、理論體系的科學完整來說,無一人能與毛澤東相比。
  • 【黨章史話】九大黨章:強調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黨章
    的確,1969年4月14日,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是九大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錯誤方針在黨的建設上的體現。  九大黨章的內容僅有六章十二條,完全背離了八大黨章的正確綱領,是適應「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左」傾錯誤的需要而產生的。
  • 鄧小平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貢獻
    關鍵詞:鄧小平; 實事求是; 思想路線; 貢獻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思想路線,毛澤東用中國語言概括為「實事求是」四個大字。「實事求是」就是我們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我們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由毛澤東倡導確立的,他在領導革命的大部分時間內是堅持這條思想路線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 毛澤東的歷史功績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是一脈相承的;後者是對前者的繼承和發展,前者是後者的思想來源和理論基礎,同時要把作為科學理論的毛澤東思想,與毛澤東的晚年錯誤區別開來。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傑出人物,毛澤東是其中的佼佼者。
  • 我們黨在這個問題上經歷了怎樣的認識過程
    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政黨應該在正確分析社會主要矛盾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主要任務。對社會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的認識的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黨能否帶領全國人民正確解決社會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從而關係到國家能否順利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能否提高的根本性問題。黨的成熟發展的歷程也是黨對社會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的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
  • 社科院院長:國內階級鬥爭是不可能熄滅的
    一、為什麼提出國家與專政問題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始終不渝地堅持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就能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走偏、不走樣、不變色,不斷取得新的勝利。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黨的基本路線的一個重要原則。
  • 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探析
    毛澤東同志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將「實事求是」這一經典詞彙加以改造,貫穿到黨的思想建設過程中,使其成為黨的思想路線。  可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經典表述。正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毛澤東同志用中國語言概括為「實事求是」四個大字。
  • 毛澤東對新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探索
    回顧和研究毛澤東探索新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歷史,對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道路、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毛澤東對新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探索歷程 舊中國的經濟本來就極其落後,連年的戰爭更是雪上加霜。經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到新中國建立時,經濟發展水平甚至遠遠不及戰前。
  • 正確評價毛澤東具有現實意義
    一種全盤否定毛澤東、妖魔化毛澤東的論調愈演愈烈,而另一種神化毛澤東,希望用「文化大革命」的方式解決當前中國面臨的官員腐敗、社會不公等問題的觀點,也在社會思想領域有一定的市場。鄧小平同志曾指出,如何評價毛澤東「不只是理論問題,尤其是政治問題,是國際國內很大的政治問題」。在中國社會思想多元化的當下,正確評價毛澤東,尤應引起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