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夜宴》,起初以為中國版《哈姆雷特》只是噱頭,但沒想到馮導是個老實人,一開始就告訴我們。整片原封不動尊重原著,只是王子一邊說著中文,一邊華麗麗地在中國繼續為他的不幸而復仇,於是一本適合小朋友閱讀的《王子復仇記》簡版砸了一個多億,就成了大片。從場景看,陳導也不缺錢,大量的綠油油的外景足以襯託大手筆,更不談在雪山野戰一幕的取景。但問題是,那麼多錢砸下去的結果是,沒有看過原著的人,會被莫名其妙的轉折和牛頭不對馬嘴的對白搞到一頭霧水,譬如說生日那幕,之前沒有任何鋪墊,兩人就開始搞上了,而且最令狼友熱血沸騰的種種前戲(在原著中多不勝數)也遭遇剪刀手,直接到高潮!坑爹吶,陳導你到廣電總局絕對是一把好手!Dang和人民感謝您的嚴格把關!感謝您對處於青春期少年保護的未雨綢繆!
再說說選角。當我認出男豬腳是《死亡筆記》裡面,那個白煞L君,我TM就雷翻了。想想看,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宅男,一個勇敢面對死神代言人的無產階級戰士,居然要跟數名女優談情說愛,然後直奔主題,請問是一種什麼心情?然後看看女角,檁子同學那塊大臉一出廠已經大煞風景,僅接著各種不分高低潮的大吵大鬧,《修女也瘋狂》啊?再看看原著中令無數男同胞不能邂逅深感遺憾的綠子同學,切頭切尾變成了瘦到皮包骨的中學生,還不說她那張極像越南友人的臉,票房與賣點已經成定局。最後,僅餘的玲子同學不得不挺胸而出,力挽眾男,收尾幾分鐘更不惜奠出一出食之無味的床戲。可惜,在原著的半老徐娘,音樂和那些新穎的處世觀才是賣點。也難怪床戲前,渡邊君反覆問:「你真的要這樣做嗎?」當餘韻尚存的玲子姐姐也能力挫綠子同學,我不知道這部愛情片是不是應該歸為倫理片?最後不得不說的是,與其拍成越南版《花樣年華》不如搞個日本《肉蒲團》。各界的評論只會是「陳導您辛苦了!好人一生平安!」
卻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這部電影的原版小說我並沒有看過。我只看到幸運的一面。因為從未看過,所以並未如中老年人一樣無法接受,甚至有人中途離場。導演不是日本人卻能拍出日本人敘事的特點,那就是像拿放大鏡一在觀察一朵花的細節一樣,一寸一寸地在放大鏡下展開,使得一個半小時像半世紀,節奏緩慢,內心獨白細膩、零碎而深沉,日本人展現愛情的角度很特別,當然你可以愛上兩個截然不同的女孩,或明豔或憂傷,但將愛情與性和生命、死亡這樣沉重話題纏繞在一起的,並紋絲不亂的,也就只有日本人了吧?這應該汲取了原小說的精華。但導演始終不是日本人,不像日本人在對細節,光影的處理那樣心思慎密唯美。女主角的選 取固然各有特色,與她們各自的性格都基本妥貼,但正如別人開玩笑說的,知道為什麼選水原希子,原來是她長得很像越南人啊(笑),女主角在放大鏡下真的不好看,皮膚太差,輪廓粗糙,偶爾的光影之美也轉瞬即逝。不僅是主角的選擇,風景的選擇,那大片大片的夏綠,大片大片的秋風,大片大片的白雪,其實很粗獷,不唯美,有時也會恍惚地覺得是硬朗的歐洲風景或者是越南的熱帶景致之投射?總之,日本的景色給我的感覺完全不是這樣。
男主角的服裝刻意保留了60-70年代的風格,緊身衣加喇叭褲,和那個時代的港片、西片都相當吻合。而女主角的服裝和髮飾,每次綠子一出場我都在關注她的髮夾,全部和出場的裙子或上衣相搭配的顏色,但基本上全是暖色,紅的,彩的,似乎有意和綠子帶給渡邊的感覺統一起來。反觀直子的衣服,則更多的是碎花,淡色,圓領,收腰連衣裙的風格,雖是60年代,卻和現在正颳起的復古風相當一致,是巧合還是差錯?最後,整部電影賴以生存的主題便是對生命、死亡、愛與性的思考了。死去的人死了便死去了,但活著的人還要活下去。電影中的一句話,讓我覺得潛臺詞是,愛比死更冷,死之前請想想你的死對愛你的人造成的傷害可能是一輩子的。渡邊和直子正是因為好友或愛人的死帶來的痛苦,這些痛苦不停地在尋找出口。他們在一起有可能是繼續的互相傷害,繼續地記得痛苦,繼續地不快樂,也有可能能走出這一段死亡籠罩的陰影,走向豔陽天,該怎麼走,沒有人可以當嚮導,全憑自己的意志力,堅強去摸索。渡邊堅信在因為我喜歡你這個想法下,一切都會變得更好,但直子卻走不出各種心魔,最終病情越來越重而走向死亡。
我想說,在你特別灰心失意的時候,如果你不知道怎麼辦,如果你想放空,如果你想通過性或者其他,都是可以被允許的,因為只要活著,走過了這一段低谷,你永遠不知道前方會是什麼,如果有希望,那就是驚喜,如果一直沒有希望,那既然之前已經想死,已經沒有比這之前更糟糕的事發生了,那也會比現在更好。人最珍貴的是一種叫堅持和對未來希望的期待。電影中還有一句話,人,不要同情自己。不要陷入自悲自憐。我想,是因為過於同情自己,就會過於放大自己的悲慘處境,情緒有時候會不可自拔,特別是悲傷的情緒。我們一直在說,要對自己好,其實,人不要過份地看重自己,同情自己,才是對自己真正地好,一直注視著、揭開傷疤,只會讓自己痊癒得更慢,甚至陷入自殘。還是川端康成那句話說得最好。「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哪怕有一絲的美好,是自欺欺人也好,我們都要想,要活下去,於是,不知不覺,就能離死去的人,離死亡,越來越遠了。
其實,如果渡不過,那就渡不過吧。看這個電影的時候正好內心有些糾結(因為看了死神少女),沒有太過壓抑,但是也不是那麼爽朗。有時候生命只需好,不需長,所以直子選擇死亡。如果說為了原著才去看電影,那麼必定失望,我一直覺得村上之所以成為村上是因為他唯有以文字呈現故事才是完滿。可是即使電影只拍出了萬分之一的感覺,也是成功的。一開始是衝男主去的(這孩子就適合文藝腔),之後是鏡頭,配樂。直子演的不一定好,但在我心目中直子就該是這樣的說話方式,這樣的斷句,這樣的聲音與語調。初中時讀的小說,記憶因為電影復甦,作為初中的一個小屁孩,哪裡會完全明白這樣一個故事,所以我只是記住了朦朦朧朧感覺到的鈍痛,以及持續一個禮拜的傷感,以及喜歡上村上的文字。所以還是感謝電影的功勞的。倒是不喜歡這裡的綠子(雖然她可能比直子演的更像一些)。正因為少年時代的世界很小,很單純,所以年少的生命才是脆弱的,一點點傷痛都會無限擴大,有些人渡不過,有些人選擇堅持下去,選擇不同罷了。其實,有時會忍不住羨慕那種絕然的人,即使他們付出的代價沉重,可有時活著也並不一定就會撥雲見日的吧。只是那些渡過的成為成年的我們再想起那些記憶時還會不會眼中含著淚?我很感謝時至今日自己心中的那份敏感,但有時也忍不住去痛恨這樣的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