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上午,第三屆「金秋圓夢愛心助學」活動助學金發放儀式在寶雞市工人文化宮前廣場舉行,中共寶雞市委副書記陳光明;市總工會黨組副書記、常務副主席趙會祥;市總工會黨組成員、調研員李濤;寶雞軒苑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工會主席蔡建洲;寶雞軒苑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袁大剛;華商報寶雞記者站負責人董曉明共同出席了發放儀式,向來自市區及各縣區的100名貧困大學新生每人發放了由寶雞軒苑投資集團贊助的5000元助學金。
每人發放5000元助學金
助學子圓大學夢
由寶雞市總工會、寶雞軒苑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華商報》社共同發起的第三屆「金秋圓夢愛心助學」活動,今年已經是第三屆了。在第一屆、第二屆助學活動中,寶雞軒苑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連續兩年,每年出資50萬元幫助百名困難大學生實現了他們的大學夢。今年經過一個半月的報名、分組走訪、篩選、審核,最終確定了100名受助學生名單。
並親自前往受助學生家中,實地了解學生家庭困難情況,在這些學子的背後,都有一段艱辛的求學路,有的失去雙親,依靠親戚的幫助維持生活;有的家庭突逢變故,失去了經濟收入;有的因父母殘疾,自身也患有殘疾,但依然努力向上;有的家中三胞胎一同考入大學,讓原本就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父母愁眉不展……然而在對困難家庭走訪慰問的交談中、在這些貧困學生「助學申請」的字裡行間,無不透露著他們對大學校園的憧憬以及對求學的渴望。
就在他們為了學費一籌莫展、四處借錢的時候,軒苑投資集團主動拿出50萬元助學專款,向這些困難家庭伸出了援手。為每位困難學生資助5000元助學金,幫這些困難家庭解決了棘手的學費問題,讓這些貧困學生有機會繼續在教室裡學習,繼續在學校裡安心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定航。
在此,也希望這些獲得資助的學生們,能夠心懷感恩,不忘初心,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
企業不忘社會責任
傳遞愛心弘揚正能量
對於家境貧困的學子而言,助學活動不僅能幫他們圓夢大學,更為他們改變命運提供了希望。關心關愛睏難職工、農民工家庭,幫助他們排憂解難也是企業和工會組織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寶雞軒苑投資(集團)是一家集房地產開發、銷售、物業管理、酒店業為一體的綜合性民營企業。 近年來,軒苑投資集團在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始終不忘感恩社會,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已連續兩年開展「金秋圓夢愛心助學」活動,出資百萬為兩百名學生送去助學金,幫助他們順利走入大學校園。
今年,軒苑集團繼續秉承勇於創新、甘於奉獻的勞模精神,克服經濟下行壓力帶來的困難,再次拿出50萬元助學專款,為每位勤奮好學、刻苦進取的困難學子一次性資助5000元。
在發放儀式上,寶雞軒苑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工會主席蔡建洲說:「在多次活動走訪過程當中,我看到了在場每一個家庭的困難之處,但也看到了這些家庭的希望,看到了堅強不屈的同學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力量幫助這些學子順利完成學業,在新的人生旅程中要始終把掌握知識放在首位,不辜負工會組織及愛心企業的期望,傳遞社會正能量,努力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棟梁之材。」
隨後,華商報寶雞記者站負責人董曉明代表組委會宣布了第三屆「金秋圓夢愛心助學」活動受助學生名單,並鼓勵他們越過困難將收穫更加豐碩的果實。同時邀請「金秋圓夢愛心助學」活動受助學生代表上臺領取助學金。
在儀式最後,寶雞市委副書記陳光明說到,今年是他第三次參加助學金的發放儀式,每到金秋時節他都會來,一方面工會組織不忘自己的職責,為廣大困難職工和家庭送去希望;另一方面軒苑集團作為企業,通過自己的努力在整個經營發展中取得了良好的業績,同時不忘自己的社會責任,關心、關注、關愛我們社會各個階層,特別是相對弱勢的階層,用自己辛勤勞動收穫的成果來回報社會,傳播社會的正能量,這樣的行為值得肯定,也希望有更多的愛心企業加入到其中。同時,作為受助的學生,也要珍惜愛心組織和企業給予的機會,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學業,實現社會價值回報社會。
學生表態
努力學習用實際行動回報社會
今年的發放儀式上,我們見到了今年一同考入大學的三胞胎馬隴英、馬隴利、馬龍強,這對家住隴縣山村的農民家庭而言,雖然喜悅卻也如同一份重擔壓在老父親身上,三人的姐姐今年也是大學剛剛畢業,可喜的是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之下,三人均獲得了軒苑集團的資助。
此外,王躍飛也順利的領到了助學金,暑假期間王躍飛一直在打工為自己的大學籌集學費,高中時只能依靠父親的朋友和姑姑的幫助勉強念完,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更加高昂,這筆助學金正如雪中送炭一般。
作為受資助學生代表的馬隴英也表示,很激動三人都能獲得資助,如果不是這筆助學金,三人可能就此與大學失之交臂。自己一定會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機會,也會在大學當中,更加努力的去學習,今後用自己的行動來回報社會,也會懷著感恩之心,將愛心繼續傳遞下去讓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感受到溫暖。
儀式現場還有陪同孩子前來的家長,在領取到助學金後紛紛表示,會用好這筆錢,將家庭的貧困轉變為學習的動力,帶著這份溫暖去回報社會。
華商記者 張甜甜
來源:華商報-華商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