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大數據和超算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2021-02-08 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中心

北京時間1月17日,國際權威期刊Science以研究長文的形式在線發表了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和中國科學院大陸碰撞及高原隆升重點實驗室、青藏高原研究所和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沈樹忠院士聯合樊雋軒教授等合作者的論文「Ahigh-resolution summary of Cambrian to Early Triassic marine invertebratebiopersity」。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也是Science雜誌列出的1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了解地球上生命的演化歷程,是人類了解自身由來、以及未來演化的重要手段。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生物中99%以上已經滅絕,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能保存為化石,如何通過不完整的化石記錄重建地球歷史生物多樣性的變化規律是一個重大科學難題。此外,在地球歷史中,曾經發生過重大的生態系統和環境的突變,導致了多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利用古生物資料庫重建地質歷史全球生物多樣性模式,揭示地球生命的演化歷史,以及與環境變化之間的關係,可以為了解當前的地球生物多樣性危機提供重要啟示。

圖1 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變曲線

為了建立古生代(約5.4億年-2.4億年,相當於寒武紀至三疊紀早期)海洋生物多樣性曲線(圖1),該研究收集了大量的地層剖面和化石記錄,從中遴選了3112個地層剖面、11268個海洋化石物種的26萬化石數據,其中大量數據來自青藏高原(圖2)。國際同類研究通常基於編目式資料庫的方式進行多樣性統計分析,解析度低,難以準確重現生命演化的精細過程。為了根本地解決這一問題,團隊結合了模擬退火算法和遺傳算法,自主開發了基於並行計算的約束最優化方法 - CONOP.SAGA。利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經過反覆計算和驗證,獲得了全新的寒武紀-三疊紀海洋無脊椎動物的複合多樣性曲線(圖1),其統計時間解析度約為2.6萬年,較國際同類研究的精度提高了400倍左右。 

圖2 研究中使用的中國境內古生代剖面分布圖,大量剖面分布在青藏高原上

該項研究表明,前人使用的低解析度且不均一的時間標尺,會直接影響對古生物多樣性的估算,導致無法準確評估生物多樣性的變化速率和模式,並可能掩蓋突發性的重大事件以及短時間的劇烈波動。新建立的多樣性變化曲線更加準確地重現了地質歷史中最大的三次生物滅絕事件和兩次重大生物輻射事件的精細過程。其中,2.52億年前發生了人類迄今為止識別出的最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導致約80%的海洋生物在數萬年內迅速滅亡,這一事件的發生,與當時全球氣候的快速升溫密切相關。兩次重要的生物輻射事件,分別發生在4.9-4.7億年前和3.4-3億年前,並均與當時全球氣候的逐漸變冷同步。深刻理解這些重大生物事件的驅動機制,對於我們認識當今地球生物多樣性以及人類面臨的第六次大滅絕及其與全球氣候變化之間的關係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地質歷史中生物多樣性的重大變化,通常也伴隨著環境的劇烈波動。論文選取了六種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的環境指標,包括碳、氧、鍶同位素、沉積物質總量、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等。雖然這些環境指標還缺少高解析度的時間約束,但初步的分析表明,大氣二氧化碳含量是一個表現出與生物多樣性存在相似的長期模式的環境因素。未來需要建立高時間解析度的環境因素曲線,可以與生物多樣性曲線進行更加準確、可靠的對比分析,從而識別各種環境指標與多樣性變化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

此項研究採用了全新的技術手段,部分解決了深時(Deep-time,通常指人類出現之前的歷史)高解析度時間標尺建立的難題,從而可以在接近現代長尺度生態研究的水平上驗證或評估生物或古生物學的假說。

此項研究是地球科學與數據科學相結合的一項突破。2019年由中國科學家倡議、13個國際組織與機構共同發起的國際大科學計劃 - 「深時數字地球」(DDE),致力於搭建全球地球科學家與數據科學家合作交流的國際平臺,推動地球科學在大數據時代的創新發展。在DDE計劃的框架下,基於全球地質大數據與更加高效的超算方法,重建完整的生命演化歷史將得以實現。

此項研究得到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支持。樊雋軒教授為論文第一作者,沈樹忠院士為論文通訊作者。

論文引用:Fan, J.-x., Shen, S.-z.*, Erwin, D.H., Sadler,P.M., MacLeod, N., Cheng, Q.-m., Hou, X.-d., Yang, J., Wang, X.-d., Wang, Y.,Zhang, H., Chen, X., Li, G.-x., Zhang, Y.-c., Shi, Y.-k., Yuan, D.-x., Chen,Q., Zhang, L.-n., Li, C., Zhao, Y.-y., 2020. A high-resolution summary ofCambrian to Early Triassic marine invertebrate biodiversity. Science, 367 (6475): 272-277.

(轉自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網站)


相關焦點

  • 超算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Science》刊登南大地球科學與...
    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生物中99%以上已經滅絕,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能保存為化石,如何通過不完整的化石記錄重建地球歷史生物多樣性的變化規律是一個重大科學難題。此外,在地球歷史中,曾經發生過重大的生態系統和環境的突變,導致了多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利用古生物資料庫重建地質歷史全球生物多樣性模式,揭示地球生命的演化歷史,以及與環境變化之間的關係,可以為了解當前的地球生物多樣性危機提供重要啟示。
  • 南京大學繪製出遠古海洋生物多樣性新曲線
    新華社南京1月17日電(記者陳席元)記者17日從南京大學了解到,該校與中科院聯合團隊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將化石記錄重現為生物演化歷史,繪製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曲線,其時間解析度較國際同類研究的精度提高近400倍。
  • Science|新年首月內第二篇正刊:南京大學樊雋軒、沈樹忠等人精準...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原文連結)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大數據協助破解生命起源和演化之謎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也是《Science》雜誌列出的1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了解地球上生命的演化歷程,是人類了解自身由來、以及未來演化的重要手段。
  • 3億多年前,全球氣候變冷但生物多樣性卻大幅增加
    歷經多年研究,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的樊雋軒教授、沈樹忠院士團隊,藉助「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運用大數據、超算、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獲得了全新的寒武紀-早三疊世海洋無脊椎動物的複合多樣性曲線,將統計時間解析度從1000萬年精細到約2.6萬年,較國際同類研究的精度提高了400倍左右,更加準確地重現了地質歷史中三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和兩次重大生物輻射事件的精細過程。
  • 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繪製完成
    該項目共歷時10年,覆蓋了從浮遊生物到鯨魚等13組共11000多種海洋生物。 研究人員發現,不同種類海洋生物的分布模式非常相似,溫度同所有種類生物的生物多樣性密切相關;人類活動密集的地區和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這些地區的生物數量和生物種類都很多)高度重疊;未來海洋溫度的變化可能會大大影響海洋生物的分布。
  • 基因組圖譜全面揭秘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
    原標題:基因組圖譜全面揭秘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 主導這項研究的國際鳥類基因組研究聯盟不久前以專刊形式集中公布了28篇首期研究成果,其中8篇刊登在《科學》雜誌鳥類專刊上,其餘20篇陸續刊登於《基因組生物學》《大數據科學》等雜誌,這些揭開了生物演化史上又一重要的篇章。   鳥綱基因組和演化生物學研究   以往的研究顯示,在白堊紀物種大滅絕事件中倖存的鳥類,經歷了一次快速的演化。
  • 氣候變暖或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產生重大影響
    如果溫室氣體排放情況在2040年左右趨於穩定,那麼由此帶來的溫和的氣候變暖可能在本世紀末到來時造成大片海洋區域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發生重大重組。
  • 代謝性狀多樣性影響海洋生物地理學
    代謝性狀多樣性影響海洋生物地理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8 13:48:39 美國華盛頓大學Curtis Deutsch及其研究組發現代謝性狀多樣性塑造海洋生物地理學。
  • Science、Nature摘要綜述
    科學家一直難以確定這種轉變的可能發生時間和速度,因為大部分預測都是基於單個時間點或單個物種。本文評估了3萬多種陸生生物和海洋生物當前的熱生態位,並估算了它們可能會在何時經歷前所未有的溫度。我們使用從在軌太空飛行器「曉」上獲得的數據,來研究超級旋轉如何在旋轉速度最高的雲層中維持的。熱誘導的緯向-垂直環流使角動量在旋轉軸上的分布均勻,維持超旋轉需要大氣波和湍流來抵消。在這些效應中,在低緯度的雲頂附近,熱潮汐傳遞角動量,使其保持旋轉峰值。其他的行星尺度的波和大尺度的湍流作用方向相反。
  • 登頂Science!南京大學張永光教授團隊在全球變暖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
    該論文題為「Recent global decline of CO2 fertilization effects on 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第一作者為王松寒副研究員,張永光教授為通訊作者,居為民教授和陳鏡明院士為主要共同作者,南京大學為唯一第一作者單位和唯一通訊單位。
  • 抵制商業捕撈,鯨魚最美的逝去是「鯨落」|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
    鯨魚,長期共同的生存環境使鯨魚的外形「趨同演化」的現象,呈現流線體型,容易使人誤解其為魚類。鯨可分為鬚鯨和齒鯨,藍鯨就屬於鬚鯨的一種,而海豚則是齒鯨的一種。生,為海洋食物鏈頂端的王者巨型鯨魚會在海底深處生產幼崽,鯨魚幼崽憑藉體內空氣上浮,一旦空氣耗盡或者承受不住水壓的變化便會死去。
  • 童書綠薦:《海洋寶貝系列故事》,為兒童打開了解海洋生物多樣性的...
    童書綠薦:《海洋寶貝系列故事》,為兒童打開了解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窗口 2020-10-18 19: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綠會代表參加「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漁業研討會」
    7月4日上午,中國綠髮會代表參加了「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漁業研討會」。此次會議由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與中外對話共同組織,旨在推動海洋生物多樣新的保護與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會議在線進行,由中外對話馬天傑先生主持。
  • 高清:探訪海洋標本館 揭秘妙趣橫生的海洋生物
    青島新聞網7月9日訊 昨天上午,記者探訪了目前我國規模最大、亞洲館藏量最豐富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標本館。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標本館坐落在與青島第一海水浴場僅一路之隔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內。標本館最早的標本收藏是1950年建館時從北平研究院動物研究所和靜生生物調查所帶來的數千號標本,其中最早的標本採於1898年。
  • 中國旅遊景區大全之臺灣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簡稱海生館,位於臺灣屏東縣車城鄉。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共分臺灣水域館、珊瑚王國館、世界水域館及鯨典館四個展示館,以及特展區定期舉辦特展。入口迎賓廣場上設有兩座親水廣場,提供遊客嬉戲及休憩之用。
  • 與4.4億年前大滅絕期間海洋生物的時空對話
    正是這個動物群,鑄就了地球歷史海洋生物演化的一個傳奇。奧陶紀末大滅絕中斷了史前規模最大之一的奧陶紀生物大輻射。它由兩幕組成,以不同方式與南方大陸冰川活動密切相關。當今人類正遭遇全球氣候變化。新生代與這次冰期及相關背景既有差異、又有較多相似性(如CO2分壓長期下降,板塊構造活躍,風化作用強烈,大量養分進入海洋)。
  • 《西藏新特提斯的演化:地層和古地理》專輯出版
    這些成果無疑將會為後人研究特提斯演化提供重要的參考和幫助。青藏高原是研究深時地球巖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理想場所,在地球動力學、板塊構造、古地理、古氣候和生物演化等研究中備受關注。然而,由於惡劣的自然地理條件、強烈的構造和變質作用,青藏高原地區古生物化石的保存和採集都具有較大的難度,也進而制約了地層和古生物相關研究的開展。
  • 蛇綠巖說:中生代新特提斯洋殼巖漿和構造多樣性演化
    然而,對特羅多斯蛇綠巖的後續研究揭示了其熔巖序列的地球化學特徵,暗示了俯衝作用對其熔體演化和可能的島弧成因的影響。對蛇綠巖的進一步地質地球化學研究表明,蛇綠巖的巖性組成和地球化學特徵具有廣泛的多樣性。在全球範圍內,蛇綠巖具有高度多樣性,包括俯衝相關類型和俯衝無關類型,就其併入大陸邊緣之前的主要火成巖發育而言。
  • 國家管轄範圍以外地區海洋生物多樣性(BBNJ)課程可在線學習啦!
    【綠會融媒訊】中國綠髮會國際部收到來自聯合國環境署的最新消息:國家管轄範圍以外地區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商品和服務,從我們吃的魚到調節全球氣候循環。然而,人們已經認識到,許多人為壓力累積起來,使國家管轄範圍以外地區海洋生物多樣性處於危險之中,包括過度捕撈和破壞性捕撈做法、氣候變化和海洋酸化以及各種來源的汙染。這個免費的自學課程全面介紹BBN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