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悠久,常被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聖旨》中曾寫道:「一道聖旨懸中廳,滿漢合璧翰墨精。厚重滄桑錦綾裡,多少大夢浸其中。」詩句中,每一個字詞都在人們訴說著聖旨的意義,多少大夢沉浸其中,也告訴我們聖旨裡面有太多的榮華富貴,有太多的權勢象徵。
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毫無疑問中國的文化底蘊是深厚的,或許軍事能力在起起伏伏,但華夏的文化底蘊卻在一點點增強,乃至成為如今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在封建王朝的世界裡,皇帝,一國之子,他所代表的是這天下的主宰身份,也是權利的絕對象徵,他擁有對國民的絕對話語權。而在此其中,主宰世間萬物的皇帝,對於下級官員的罷免和任職需要藉助一樣物件,那就是聖旨。
在古代,聖旨可謂如文章開頭詩中所描述的那樣大夢浸其中,這道承載了無數人希望和幻想毀滅的物件,直到如今人們提及也是深有戚戚然。一道聖旨便決定了無數人的生與死、榮華和衰敗,著實讓人敬畏。
然而,在古代是一個讓人寶貝的物件,如今卻有人不識其真面目,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河邊洗衣成習慣,暴殄天物竟不知
雖說文物二字人人認識,但在現實生活中可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儘管博物館裡面的藏品巨多,人們也時常開闊眼界了解文物,但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終究有了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是的,不是所有的老百姓都能夠認知文物,了解文物,甚至有一眼便識文物的百姓。
由於知識的局限性,以及人們生活環境的局限性,直接導致了認識文物的百姓並不多見。甚至連基本的文物常識都不具備,比如這些年就出現過不少人將文物當廢品賣的事例。
要說不認識文物的故事,就不得不提浙江台州這個村落,在這裡人們將聖旨當做搓衣板用,完美的詮釋了什麼叫做暴殄天物。
在農村,由於生活條件十分有限,很多東西大家都是是全村共用,比如最具有典型代表的就是村裡面的水井,那時候人工鑽井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加之井水是地下水,不是所有地方都適合鑽井,因此那個年代少有能做到家家戶戶有水井。而自來水也是城裡面才有的物件,條件較差的農村自然也不具備。就這樣,水井承載了整個村的用水重任。
全村人都要在一口水井中挑水吃,而洗衣服更是需要大量的水,為了洗衣服方便,大家都選擇了村口的池塘邊洗。而在浙江台州也不例外,大家挑選了一塊十分平整的大石頭將其當成是搓衣板。
這本是一件稀疏平常的事情,然而專家看到這塊「搓衣板」卻是無比震驚,是什麼讓專家又驚又喜呢?
二、聖旨模樣初現,震驚專家
不少細心的村民發現,這塊石頭分為兩面,一面比較規則平整,而另一面卻有刻圖案,因此不少村民認為它是塊石碑,甚至還猜測是有人從墳地搬來了池塘邊,畢竟這塊石碑在這裡已經躺了四五十年了,很難有人能夠清晰的說出石碑的來歷。
並且,由於農村人比較忌諱死人用的物件,本著自欺欺人的態度,也就沒有人再去探討這到底是什麼東西了以及石碑背後的字樣和圖案。
要說發現聖旨的是過程也是十分偶然,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土地已經不夠了,從前是農村包圍城市,現在卻成為了城市包圍農村,農村的地皮身價那是一漲再漲。當城市土地不夠時,便逐漸往農村轉移,台州這個村子納入了土地規劃區域。
根據規劃局的意見,這個池塘要被填平建設高樓大廈,在施工的過程中,這塊還是「搓衣板」身份的聖旨就被搬走了鋪在了道路上,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墊腳石。
機緣巧合下,一次偶然的機會,村裡有人聽說隔壁村發現了古代石碑,是個文物。細心的村民立馬就想起了曾經池塘邊上的搓衣板。想著死馬當成活馬醫,幾個村民商量了一下,就又把搓衣板從路上挖出來了,這下他們再也不忌諱死人的物件了,而是專心致志的研究。
那麼,他們能夠研究出來嗎?結局如他們預想的那樣嗎?
三、寫給御廚林修的表揚信
雖說石碑上的字村民們大多都不認識,但研究時間久了還真就給他們研究出來了點門道,村民們發現石碑上面寫著「奉天承運」四個大字,再聯繫平時的古裝劇,劇中宣讀皇帝聖旨時都會在開頭提到這四個字。
於是,村民們興奮了,立馬聯繫當地政府,政府接到這個消息也是很興奮,畢竟一個地方如果出現文物,這可是文化底蘊的象徵。
沒過多久,專家趕來了台州的村子,專家將石碑上雕刻的字畫全部拓印了下來,帶走仔細研究,最終終於解讀出了這上面所記載的內容,也揭曉了多年來的謎底。
石碑出自清朝光緒年間,石碑上是一封表揚信,上面多是讚美的詞彙,雖然沒能看出具體的陳述事件,但根據推測應該是一位叫林修的御廚因所做菜式鮮美異常而被皇帝讚賞。
然而,雖說碑刻的內容解讀出來了,但要想解讀更多的東西卻是不能了,長久的風吹雨打,早已讓這塊石碑露出了歲月的痕跡,風化十分嚴重。
因此,想要更加進一步追蹤碑刻上聖旨的來源成為了夢想。村民中有不少姓林的人,但也不知道誰家的老祖宗是這位受到皇帝嘉獎的人,所以就只能暫時認定為這個村子曾經出過大人物了。
總結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在華夏民族的進程中,古人用智慧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成就,而各種各樣的文物便是凝聚了古人智慧的結晶。不論是古人用的生活器皿,還是各種首飾,亦或是各種紡織物品,每一件都堪稱藝術品,沒得精美絕倫。
然而,當年號稱是寶物最多的地方圓明園卻遭到了列強的瓜分和破壞,而後中國經歷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史,動蕩不安的歲月中,人命比草還輕賤,生活比畜生都不如,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制度下,中國人可以說是毫無地位的存在。
人尚且如此,各種各樣的寶物更是處於無人看管的境界。也是在這一時期,我國流失了不少寶物,很多也都流落在國外,難以回到祖國的懷抱。如今的中國正在逐漸強大,正在崛起,我們難以忘懷曾經的艱苦奮鬥,難以忘卻在一片廢墟中建立國家的艱辛和困難。
一百多年的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落後自己國家的寶物就要進入他人的懷抱,國家的發展從來不是依靠某一個人,或是某一群人,而是依靠我們每一個人。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向我們歸還文物,這代表著中國正在強大,強大的速度讓每一個國家都不容小覷。文物的回歸也點醒了不少中國人,我們要更加努力,建設更加強大的祖國。要讓更多的國家因為我們的強大而歸還原本屬於中國的文物。
正如《少年中國說》中所描述的那樣:「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我相信,總有一天中國一定能夠走在世界的前沿,回到曾經的輝煌時期。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