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演天真
魯迅先生說:「中國文化的根在道教」,這句話相當準確地指出了中國文化的源頭。規模龐大、內容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以陰陽五行、周易八卦等眾多學說構成的。這些精妙的古文化來源於涓涓溪水的上古,從有圖騰記載開始,上古的先祖們從實踐中觀察天體的運行,從而產生了星象學而知道天文,觀察自然界周而復始的變化而產生陰陽五行,觀察自身身體的現象產生了經絡學,觀察自然界其他物種的習性及規律而產生仿生學,所有這些古文化的產生都充分說明上古先民在不斷學習自然、應用於自然、儘可能的掌握自然……然而,所有這些萬古絕學都來自於一個原因——生存!生存這個當今被稱為養生的詞彙,對於當今醫療技術發達的今天,仍然是個既簡單又複雜的課題,而在遠古時期就更是一個時刻必須面對的難題。為了更好地生存,先人們不斷地探索,追求更完美、更實效的方法。從原始無意識被動的「大舞」到有意識、有目的主動的「練形」,從單一的靈動,到主動地模仿自然界的各種生靈,先人們跨越了無數個春夏秋冬。
《黃帝內經》開篇就論述了上古先人們的養生保健方法:「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這段著名的記述十分清晰地記錄了上古先民採用的養生方法,就是獨立於天地之間,把握住陰陽的變化,保持全身肌肉猶如一體的站樁功的境界。這種養生的方法在武當太乙內功文化中,筆筆皆是。如:武當太乙「羅漢醉酒圖」中的「羅漢抱腹樁」,要求兩腳踏著大地,身體屹立在天地之間。雙手合抱小腹下,行吐納、觀想等內功心法。雖然從功法名字上帶有後來佛教的影響(功法名字應該是為後期傳承者所改或所加),但從其功法本身的特性看,其樸實無華簡單實用的功法明顯帶有先秦上古時期的痕跡,這些功法從樁架結構,行氣方法等內在意識的運用,都可以佐證《黃帝內經·上古天真》的論證。有關這些文化的現象,還可以從遠古的「圖騰」上窺見鴻麟泥爪。
1975年,青海樂都地區出土的文物雙耳彩陶,「雙耳彩陶上有一彩繪浮雕人像。塑像二目微閉,口張大近圓形。腹部隆起,雙腳平放略比肩寬,下肢彎曲成蹲襠式,雙手張開置腹部兩側。就人物的動態而言:二目垂簾狀似凝視守神,圓張之口似氣功吐氣過程發生「呵」聲,顯然是在進行呼吸精氣。雙手的姿勢、蹲襠式的架子則表現出站樁功氣沉丹田的神態。」(中華氣功進修學院—中華氣功學教程)這個彩繪浮雕的形態與武當太乙內功文化《羅漢抱腹樁》的樁架結構完全相同。直接證實了《黃帝內經》中有關上古真人養生的論述。同時也表明:武當太乙內功文化的「呼吸精氣,吐故納新,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的內修思想,早在4——5千年前,黃帝時期的馬廠文化時代就已經完備形態。
在先秦諸賢中,最著名的養生家非彭祖莫屬。《莊子·刻意》中記載:「吹囗(左「口」右「句」)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在眾多的史料中都記載上古時期的養生家——彭祖,在修煉界看來,彭祖不僅是有記載以來,中國傳統養生術的鼻祖,而且是華夏遠古文化承前啟後的重要傳接性的代表人物。後世各家學說的養生精華均來自此人,道家尤以此人為宗,他提倡的「吐納、導引」「熊經鳥伸」等一系列的養生要旨,影響了後來幾千年的中華練養文化。
武當太乙門內功文化中,有相當多的功法,都直接或者間接地體現上古文化的神韻。如:彭祖的《靈龜胎息法》、《鶴形》以及《蟾月圖》等內功文化,作為上古文化的重要代表,具體地展現了上古先人諸多的文化內涵。它們當中大多都是建立在彭祖仿生學的基礎之上,甚至直接來源於彭祖,如:鶴眠三式、靈龜胎息三式、熊形三式。
《靈龜胎息法》秉承道家的「復歸於嬰兒」,模仿的是「嬰兒」在胎內的呼吸,是一種特殊的呼吸方法。在沒有食用外來有質食物的情況下,依靠自身的肚臍進行呼吸,從而保證身體的健康。當「凡息」盡的時候,「真息」才出現。「真息現,則周天開」「周天開,則內氣行,而大藥生」。
太乙門中彭祖所傳的「靈龜胎息大法」從模仿靈龜採天地宇宙之靈氣,吸日精月華之精微開始,進而進入冬眠停止「外息」,此時啟動「胎息」,進入「凡息盡,真息動」的先天龜息真境。由此大周天開通,積累「大藥」步入登頂成聖之途。「靈龜胎息法」將上古的養生術中的練形導引、呼吸精氣、凝視守神等多種方法融為一體,體現了上古養生術簡單、實效的特性。
龜是中國古代「四靈」之一,是「四靈」中唯一的可見生物。對龜的崇拜,來源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生殖繁衍崇拜,及嚮往長生久視的美好理想。有關「龜能行氣」的生理特點,在《史記·龜策列傳》中早有記載:「南方老人用龜支床足,行二十餘歲,老人死,移床,龜尚不死。龜能行氣導引」。
「鶴眠一法開督脈」這是對彭祖「鶴眠」一法內涵最貼切的解釋。彭祖所傳的「鶴眠」是武當太乙內功文化中一個主要的「臥功」練習法,在上古的文化領域中,養生家們也被稱之為「鍊氣士」。按《說文解字》中所解:「煉者從火,柬聲。本義:提煉。」「火」在傳統的內煉學說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素有「無火不成丹」之說。「火」的另一個含義即「陽」,「進陽火,退陰符」,所謂「陽火」就是指的督脈之真陽。從古到今,所有道家內練學追求的唯一目的,練成純陽之體。督脈是人體奇經八脈之一,總督一身之陽經,六條陽經都與督脈交會於大椎,督脈有調節陽經氣血的作用,故稱為「陽脈之海」,是行大、小周天極其重要的經脈之一。「督脈三關開通難,通了三關證地仙」,彭祖「鶴眠」直行昇陽大法,頓開督脈三關,進入周天循行的境界。
《蟾月圖》則是武當太乙門的核心功法之一。顧名思義,《蟾月圖》即蟾與月亮的彩圖,蟾為靈動,其象乃月,月交日映而生輝。「蟾映月象凝神立,頓叫天罡純陽生」「日月並輪,地天交泰,譬日月經天之法,繩之衡準,氣化周宮,納天象於丹法,融脈氣通丹道,仙丹共用,順逆之別也。」(李兆生先生《醫宗慧照心傳》)《蟾月圖》喻蟾禪以現修真之法相,合虛空以成入道之真機。在後世的功法論述上,仍然帶有後期佛教的影響,但其功法本身體現的則是古天人合一之說,表大道玄機之密律。「一陰一陽一太極」,太極混化反無極,無極清淨歸太虛。太虛者;無上大道是也。《蟾月圖》一法盡顯太虛無上之妙道矣。此法道妙,出於太極,分化無極,道體含義,「盡在朦朧寂靜中」體現人天同律之微。寂兮寥兮,其神妙境界只能意會,豈可言表乎?
蟾是上古先人所崇拜的神物,從出土的彩陶文物中證實,早在公元前6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已經把蟾用圖騰的方式普遍的記錄於各種器皿中,考古學家一般把這種現象歸於生殖崇拜,而修煉界往往有自己的看法。
「月魄寒輝凝太空、蟾禪何故礙蜻蜓、碧波孕育藏真體、分洪水曉潛陽升」《蟾月圖》的歌訣充分了天人一貫的修真要旨,也說明了這個典型的上古文化內涵境界。
武當太乙門內功文化《蟾月圖》《靈龜胎息》《鶴眠》等內功修法,再現了上古時期先人們的仿生、象形、崇神等各種文化意識養生的理念。為我們研究上古時期的養生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貴的依據,也讓我們感悟到上古先民的聰明睿智。(作者:廣宇道長)